合唱体裁纵览
时间:2022-06-08 09:35:03 浏览次数:次
【摘要】体裁不仅是音乐作品的种类和样式,还是作为音乐创作、音乐指挥及音乐表演者把握作品形式和风格的重要根据。音乐体裁分为声乐曲和器乐曲两大类型。文章纵览声乐曲中的八种合唱曲体裁,提出了引入和借鉴西方各种合唱流派与体裁的问题。
【关键词】合唱;音乐体裁;交替圣歌;清唱剧;康塔塔
体裁是指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体裁”一词法语是gee,是从拉丁文genus一词演变而来。体裁“是一个多含义的概念,涉及到音乐的很多方面,是音乐创作及与音乐创作的起源、音乐作品的表演条件以及与音乐美学观念相联系的种类和样式”。体裁不仅是音乐作品的种类和样式,它还反映了音乐创作的内部特点,例如音乐曲式、作曲技法特点等。是作为音乐创作、音乐指挥及音乐表演者把握作品形式和风格的重要根据。
音乐体裁分为声乐曲和器乐曲两大类型。本文纵览声乐曲中的合唱曲体裁。
合唱(chorus)是集体演唱多声部音乐的演唱组织,其作品称为“合唱曲”。演唱者分成若干个声部,各声部所唱的旋律常互不相同,但按和声学及对位法则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合唱曲的体裁类型分以下八种:
一、交替圣歌(antiphon)
“由两个唱诗班交替对唱短诗或短句的一种宗教歌曲,由诗篇的叠句发展而来。”这种唱法是由希伯来祭典引入基督教的礼拜仪式,形成合唱与合唱的交替与应答。
这一体裁的作品有格里高利圣咏中的诗篇歌第146首、蒙特韦尔第所作《圣母玛丽亚的晚祷》等。今天,交替合唱一词指几组演奏(唱)者分布在音乐厅内或舞台上不同地方,一组“呼应”另一组(或另几组)而产生的音乐效果。
二、清唱剧(oratorio)
“将宗教或史诗题材的歌词谱曲,用合唱、独唱与乐队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oratorio又译为“神剧”,源自意大利文,由拉丁文Oro(说话)一词演变而来。清唱剧是包含重唱、合唱,用管弦乐队伴奏的大型声乐套曲,起源于16至17世纪之交。卡瓦利埃里作于1600年的《灵与肉的描写》被称作是首部清唱剧。清-唱剧最初以圣经故事为题材,演员需化妆演出。后来,题材逐渐摆脱宗教范围,是巴洛克时期声乐的成就之一。亨德尔的《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是举世公认的杰作,后者采用双重合唱队。巴赫共创作宗教康塔塔209首,世俗康塔塔44首,其中以《咖啡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复活节清唱剧》和《圣诞节清唱剧》赫赫有名。古典主义清唱剧有海顿的《创世纪》和《四季》。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李斯特都写过不止一部清唱剧。法国柏辽兹的清唱剧《基督的童年》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与他同时代的同胞法朗克、圣一桑、丹第等人都在这一领域留下不少鸿篇巨制。20世纪现代作曲家常运用清唱剧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其中最著名的有前苏联作曲巨擘肖斯塔科维奇的《森林之歌》。此外还有匈牙利科达伊的《匈牙利赞美诗》英国埃尔加的《盖伦泰乌斯的梦》法国奥涅格的戏剧诗篇《大卫王》俄国斯特拉文斯基所作带表演的歌剧清唱剧《奥狄浦斯王》。
中国作曲家黄自作于1932年的清唱剧《长恨歌》,由韦瀚章作词,是我国首部清唱剧。这部清唱剧取材于白居易的同名长诗,并选用其中的诗句作为各乐章的标题。其中第一乐章《仙乐风飘处处闻》(混声合唱)以华清宫中轻歌曼舞的场景绘声绘影,曲尽其妙优美感人。
三、康塔塔(cantata)
“康塔塔(cantata)由独唱、重唱、合唱和管弦乐队组成的一种大型声乐曲。与清唱剧的区别在于,内容比较短小,并且不一定是宗教题材。”康塔塔一词是意大利语cantata的音译,由cantare(歌唱)一词演变而成。该体裁产生于意大利17世纪初,当时泛指声乐曲,以区别器乐曲奏鸣曲,后来才逐渐演变为专指特定的大型声乐曲。按内容分为以节庆礼仪为题材的“世俗康塔塔”和以《圣经》或教会祭典为题材的“宗教康塔塔”两大类。巴赫是近代宗教及世俗康塔塔的大师,写有数十首世俗康塔塔如《咖啡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和200多首宗教康塔塔如《复活节康塔塔》。其后许多著名作曲家例如海顿、莫差特、贝多芬等也都写有康塔塔,并逐渐赋予这一体裁以戏剧性的发展。20世纪康塔塔仍盛行不衰,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运用这一体裁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成功范例。其余还有匈牙利巴托克的男高音、男中音、双合唱与乐队《世俗康塔塔(9个着迷的单身汉)》奥地利韦伯恩用12音技法为女高音、合唱、乐队而写的《第一康塔塔》和为女高音、男低音、合唱、乐队而写的《第二康塔塔》。斯特拉文斯基匠心独具创作了为女低音、男高音、叙述者、合唱与乐队写的康塔塔《播道、朗诵和祈祷》。德国现代作曲家奥尔夫《卡尔米那·布拉那》意思是“世俗之歌”,选用中世纪拉丁语和德语诗歌写成的戏剧康塔塔,用袒露而略带粗俗的语言,表达世人挣脱宗教禁欲主义束缚和追求世俗享乐的强烈愿望。它包含有大合唱、小合唱、男中音独唱、男高音独唱、女高音独唱、童声合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以及乐队合奏等多种形式,旋律优美,节奏动人,演出时在舞台上还结合各种舞蹈动作以及舞台造型,神乎其技,极富艺术震撼力。
四、弥撒曲(Missa)
“源自拉丁文Missa。天主教徒做弥撒时所演唱的声乐套曲。成型于14世纪。歌词为拉丁文,由教廷指定,作曲家只能按一定格式谱曲而不得进行任何更动。”巴赫最具代表性的是《b小调弥撒曲》,贝多芬作曲的《D大调弥撒曲》由四重唱、四声部合唱及管弦乐队和管风琴共同演绎,作品内容表现“祈求和平”的人道主义思想。篇幅浩繁,气势宏伟,极具有交响性。
五、安魂曲(Requiem)
安魂曲又译为追思曲。“源自拉丁文ReqLliem(追思),为天主教徒哀悼死亡者的弥撒曲。”18至19世纪时成为管弦乐队伴奏的大型合唱套曲,并走出教堂而在音乐会中演出。莫扎特、柏辽兹、威尔第、勃拉姆斯等人的《安魂曲》炬赫一时。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是现代安魂曲的重要文献。
六、无伴奏合唱曲(a cappeIIa)
“原意为‘教堂风格’,使用于合唱时指无伴奏合唱。”cappella在意大利语中是教堂的意思。原来中世纪在教堂里演唱赞美诗时,都由人声清唱,所谓教堂风格就是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器乐伴奏的无伴奏合唱表演形式。自文艺复兴后期起逐渐成为世俗的音乐演唱形式。无伴奏合唱充分发挥男女混声不同声部、声区及音色的表现力,并在整体上保持音响、音质的和谐及格调的统一,能极大限度地发掘声乐艺术的潜质。
世界不少国家、民族如东欧、印地安、蒙古及犹太民间民俗音乐都存在纯人声重唱的表演形式。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20世纪的a capella不单指某一类型的体裁,而是泛指一种无伴奏的演唱与创编形式,并渗透到流行音乐范畴,如美国的“理发店四重奏”、街角流行“嘟哇无伴奏”、英国“披头四”、港台的林忆莲、江蕙等。流行演唱团体人数少则几人,多达百人。acappeⅡa中的古典派则以演唱当代严肃、正统的作品为已任,采用美声唱法,英皇合唱团(King Singers)便是其中的姣姣者。
笔者在此特别强调:不少有远见的中外现代作曲家利用无伴奏合唱形式对民间歌曲进行改编、创新,对弘扬民族音乐精萃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无伴奏典范合唱作品之一是《牧歌》,由中国著名女作曲家瞿希贤根据东蒙民歌改编,屡屡在国际合唱比赛中获奖。她还改编了大量雅俗共赏的民歌无伴奏合唱精品。著名指挥家杨鸿年教授根据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改编的三声部无伴奏合唱充满乡士韵味。俄国斯特拉文斯基改编有无伴奏合唱《俄罗斯农民歌曲4首》,匈牙利作曲家科达伊也有大量民歌合唱改编曲、儿童合唱曲,其中无伴奏合唱有《黄昏》《孔雀》《巴林特·包洛西的被遗忘的歌》及《摩哈契》等,篇幅虽短,但曲曲璞玉浑金,他们的经验及创编手法极待我们引进和效法。
七、交响合唱
在音乐艺术领域中,论音色之丰富、技巧之繁复及音域之宽阔,器乐曲无疑是得天独厚的。但人的嗓子是天生的乐器,人声的音色最富艺术感染力,善于把各种不同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许多时候器乐作品表达到一定程度时,有转变为声乐表达的要求。贝多芬巅峰之作《第九交响曲》(合唱)便是最有力的明证。此曲末乐章用席勒诗作“欢乐颂”谱曲,由四重唱、四部合唱和交响乐队演出,气吞山河,共同唱、奏出人类的心声!继贝多芬之后,还有一些作曲家创作出加入合唱的交响曲,例如马勒的《第八交响曲》20世纪英国沃恩·威廉斯的《大海交响曲》霍尔斯特的《第一交响曲》及布里顿的《春天交响曲》前苏联作曲家肖塔科维奇的《第二交响曲》及《第十三交响曲》俄国现代作曲大师斯特拉文斯基为男高音、男中音、合唱与乐队创作的《圣歌》及我国青年作曲家甘霖2012年创作并在广东首演的大型交响合唱音诗《神话中国》等。
八、合唱曲
凡不属于以上七类的合唱曲均列入本类,这是通常指挥家和听众最常参与及接触的合唱类型。其数量恒河沙数,曲目篇幅可长可短:短者仅8小节,长的大合唱是包含多乐章的套曲。人数可多可少:少者是仅数人的小合唱,多者达百人甚至近千人的大合唱。
合唱曲的演唱形式按照声区和音色的不同,可分:
(一)同声合唱
包括童声合唱、女声合唱和男声合唱三种。同声合唱以男声四部合唱(2男高音、2男低音)、女声三部合唱(女高音、女次高音、女低音)为多。
(二)混声合唱
指男女声的混合,含有童声时则称为“混声和童声合唱”。按声部数量多寡可分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四部合唱等。通常以混声四部合唱(由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和男低音组成)最常见。多于四声部的合唱有六部合唱及八部合唱等。
外国大合唱有巴赫震古烁今不同凡响的《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均为八部合唱,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气势磅礴的史诗《匈牙利诗篇》前苏联作曲家阿鲁秋年热情洋溢的《祖国大合唱》等。中国大合唱有冼星海史诗性的《黄河大合唱》张敦智洋溢西南少数民族色彩斑斓的《金湖大合唱》晨耕等风格独特的声乐套曲《长征》。中小型典范合唱作品更是不可胜计:赵元任《海韵》贺绿汀《垦春泥》刘炽《祖国颂》田丰《太阳出来啦》陆在易《祖国,慈祥的母亲》青海民歌蔡余文编曲《半个月亮爬上来》舒曼《茨冈》鲍罗丁《波罗维茨少女合唱》及荷根《杰科里之役》等。
九、结语
本文纵览中外合唱艺术的各种体裁,“每一种体裁都别具一格,在作曲家笔下,其表现手法和创作风格随人而异。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说:
‘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每一种体裁都有定格,而创作方法则变化无穷)。…本文重点介绍西方合唱发展史不同阶段产生并不断延续的合唱类型,它们常因不同的社会思潮和美学观点而导致流派繁多,文中所涉及的作曲家的国家和民族就有德、奥、英、法、俄、意、匈及中国等,流派跨越巴洛克、古典派、浪漫派及现代派。其中仅现代派就提及新古典主义(斯特拉文斯基、奥涅格)、表现主义(韦伯恩)、民族主义(巴托克、柯达伊)、原始主义(奥尔夫)、后浪漫主义(埃尔加、威廉斯)及现代调性保守主义(肖斯塔可维奇、普罗可菲也夫、布里顿)及流行乐派(以a cappella中的某些流派为代表)等异彩纷呈。如此众多的流派、风格和作曲家在中国合唱领域都鲜为人知的。这里就有一个如何引入和如何借鉴的问题。本文写作的目的旨在引起同行的关注。《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玉,可以为错。笔者愿为此求索。
[合唱体裁纵览]相关文章
- 上一篇:江青与河北梆子的兴衰
- 下一篇:初中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