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思考

时间:2022-06-08 09:56:02  浏览次数:

摘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出发点,把尊重和促进文化多样性作为重要内容,把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文化人才作为战略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和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

关键词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思考

作者简介 陈坚良,湖南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湖南长沙410205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434(2009)05-0158-05

近年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激发了文化创造活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睦,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今后在民族地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出发点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民族地区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职责所在。

(一)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的载体,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是民族地区重要的文化活动阵地,也是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建设力度。

1、加大文化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但是,与东部地区比较,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要切实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着重解决好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问题,特别是抓好贫困地区文化中心、文化站建设。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和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与西部大发展相适应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在文化设施建设中,要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努力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或综合性文化设施,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解决好基层特别是农牧民群众在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的功能作用。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活动的工具,不是装潢门面的摆设。要充分而有效地使用公共文化设施,经常不断地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要加强文化设施的管理,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提高文化活动的水平和效益,使文化设施真正成为群众的文体活动中心和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重要阵地。要发挥基层文化设施所具有的开展文体活动、宣传时政、普及科技、传播知识等多种功能和作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素质。要认真研究解决文化设施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做到建设好一个巩固一个。

3、注重发展流动文化车。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是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因此,在加强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要积极为民族地区文化馆、图书馆、剧团等配备文化服务车、电影放映车和流动舞台,运用现代化的文化宣传演出设备,深入到乡镇农村,开展政策宣传、电影和电视节目放映、文艺演出、图片展览、农牧业科技宣传、图书销售及借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共享工程网点建设、维护及资源传输等文化宣传服务活动,以满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要把流动文化车列入文化事业发展计划,组织科技力量,加强流动文化车的研制,提供适合各地区特点和开展文化服务需要的多种类型流动文化车。

(二)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少数民族的文明素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创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1、切实抓好少数民族文艺创作。民族地区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要收集、整理、研究、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维修少数民族文物古迹,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创新。要鼓励创作人员深入民族地区,发掘和弘扬各民族文化传统,反映少数民族的新生活、新风貌,创作出更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特别是要多创作面向基层和群众的中小型剧节目,以适应少数民族群众的审美需求。要着重支持一些重点剧节目,创作出的剧节目要多为群众演出,并在演出中反复修改、提高,推出一批常演不衰的剧节目。各地可精选一批适合基层艺术团体演出的优秀剧节目,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解决版权问题,无偿提供给少数民族地区县级专业艺术团体和业余文艺演出团(队)移植和改编演出。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少数民族都有着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一直为世人所瞩目,许多少数民族以能歌善舞闻名,一些民族地区被誉为“歌的海洋,舞的故乡”。要组织、动员和吸引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到他们喜爱的、有一定品位的传统文化活动中去,感受文化的迷人魅力,陶冶情操,寓教于乐。国家应重点组织好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孔雀奖”、“骏马奖”的评选等,民族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组织开展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弘扬和发展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鼓励和支持民族地区基层广大农牧民群众利用农闲、民族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和引导群众开展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组织文化馆、图书馆、艺术表演团体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逐步形成制度,坚持经常地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服务。

二、把尊重和促进文化多样性作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

由于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从而产生了文化多样性。只有尊重和促进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中华文化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尊重个性。维护不同人群、不同族群的文化权益

文化选择权表明对个性的尊重。不同民族有各自的文化传统,保持文化的民族传统,是民族得以延续的前提。同时由于经济利益的分化,我国出现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他们的文化诉求也有差别。只有充分尊重和积极保障人们的文化选择权,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使我国的社会文化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涵盖性。

首先要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异质性、层次性强等特点,推出多姿多彩、不拘一格的活动形式,特别是具有创造性、动态性、时代感的活动形式如草原文化、高原文化、边疆文化等等,既有健康向上,使人精神振奋的内涵,又有极大的覆盖面,极强的

吸引力,浓厚的文化特色。在开展活动时还要关注弱势群体,如边远贫困地区群众,维护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体现公共文化的人文关怀。其次要满足人的个性化的要求。人的个性是个体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与他人相比的不同特性。马克思主义历来都重视人的个性的独特而自由发展,马克思指出,人性的充分发展就是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过程中,要不断满足人的个性化要求。正如毛泽东在《文艺工作者要同工农兵相结合》讲话中指出的:“艺术性高的我们要,低的我们也要。像墙报、娃娃画娃娃,我们也要,那是萌芽,有发展的可能,有根在那里。老百姓唱的歌,民间故事,机关里的墙报,战士吹牛拉故事,里面都有艺术。”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喜欢看书、看报的,有喜欢看戏、看画的,有喜欢唱歌、听音乐的,有喜欢上网的。就听音乐来说,有喜欢听流行音乐的,有喜欢听古典音乐的,有喜欢听外国音乐的,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等等。实现主流文化“以文化人”的功能,是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为实现这一使命,就必须关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亲和力问题。深入群众,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及时把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研究大众审美变化趋势,加强对包括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等在内的优秀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活动的水平,提高活动的吸引力,用先进文化引导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认同差异。扶持和鼓励多样化的文化艺术

扶持和鼓励多样化的文化艺术,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文化总是在差异性中发展,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繁荣。保持文化艺术的差异性、文化艺术类别的多样性,是世界各国文化艺术发展都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要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在学术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都形成了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如绘画雕塑、民族工艺、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文娱体育、宗教信仰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要通过举办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等公共文化活动,对民族地区的各类传统歌舞戏剧进行挖掘、整理和提高,配以现代高科技手段(如声、光、电等),使民族文化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充分展示各民族文化特有的魅力。要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其次要尊重和保护不同的民族文化。各民族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祖国文化,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护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三要遵循各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学习与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包容多样,和谐相处,共同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

三、把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文化人才作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战略任务

人才是第一资源,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是发展文化事业的关键。要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地保护、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文化人才,拓展人才资源,鼓励人才脱颖而出。

(一)正视发展瓶颈。加快文化人才建设步伐

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书画、演艺、体育等各方面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涌现了一批造诣较深、颇有名望的戏剧艺术文艺家和后起之秀。各高校、艺术学校培养了大批的少数民族文艺后备力量,这些经过艺术院校正规培训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大部分活跃在全国各地,成为促进和推动本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骨干力量,并脱颖而出了一批享誉中外的杰出艺术家。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特色,更多地体现在少数民族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优秀人才上。但同时,民族文化环境又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屏障受到现代化的冲击,民族文化人才相当缺乏,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后继乏人,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逐渐消失,一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应把保护与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技术人才、艺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满足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需要。

(二)完善体制保障,推进人才工作机制创新

一要健全培养机制。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培育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人才,增强发展后劲。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经济不发达,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提供服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正是满足这些地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力措施。要实行积极的人才政策,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人才的培训,组织一支高水平的资源建设、软件开发、网站维护的技术骨干队伍。要继续开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班,发挥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和民族院校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培训。要重点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人和濒危文化项目的传承人,授予相关称号,对文化传承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和被传承人给予生活补助或奖励。要进一步加强广播影视、图书情报信息等文化建设管理人才的培养,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从事文化工作。二要完善聚集机制。民族地区要根据本地实际和发展需要,研究制定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政策,在工资、住房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健全引才引智绿色通道,满足文化事业发展当前需要与储备今后需求相结合,吸纳优秀文化人才。制定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管理办法,实行少数民族文艺人才有偿流动。内地各部门、各单位从少数民族地区招聘人才,应征得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同意,并按有关规定办理。加大文化单位改革力度,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离,加快文化人才的市场化、职业化进程,支持和引导文化单位通过市场选择人才,鼓励各类文化人才通过市场寻求发挥自己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三要建立激励机制。民族地区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文化艺术人才结构,鼓励和支持人才的艺术创新,充分发挥各类文艺人才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建立优秀人才、特殊人才激励机制,实行高薪聘请特殊人才政策,对专业水

平要求高、演艺生涯短的特殊岗位,在分配上要给予较大的政策倾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以吸引和鼓励高水平的内地文化艺术人才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支援边疆建设。四要创建援助机制。通过共享文化资源、业务合作、人员培训、工作指导等方式,通过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对口支援活动,帮助西部地区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支持其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的组织引导作用,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大、中学生志愿服务日行动中增加文化服务的内容。动员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为社区提供志愿文化服务,支持和资助优秀文化专业人才支援民族地区文化建设。

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和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

主导价值观是国家稳定的保证,是文化安全的根本。要努力打牢思想基础,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思潮,促进民族大团结。

(一)不良文化渗透,文化安全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不断增强,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趋势。同时,西方发达国家也在抓紧利用经济全球化为其文化的对外扩张和渗透服务,他们通过传媒影视、音像、文化交流和互联网,不断地将其影响施加给中国人。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通过卫星通信手段、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在中国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网站,对中国进行宣传攻势;建立和租借中国周边国家的广播网络,“美国之音”和“自由亚洲电台”24小时对中国进行广播布控,用“人权”来围堵中国,用台湾问题、西藏问题设置障碍,鼓吹西方民主政治、三权分立,利用“法轮功”邪教组织、西藏达赖喇嘛分裂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梵蒂冈基督教皇国伙同西方对中国政策进行攻击,西方国家利用伊斯兰教激进组织(分子)制造分裂中国的罪恶勾当。西方国家还通过向中国出口和走私诲淫诲盗的黄色音像制品,扰乱中国文化市场。文化安全是一种特殊的安全,其目的是要防止他国文化对本国人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评判标准的重塑和改变。自有国家以来,文化便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倍受人们的关注。欲灭掉一个国家先去掉其文化思想,欲征服一个民族,先斩断其文化脉络,这是征服者和殖民者所采取的惯用手段。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陲,历来是各种文化思潮和民族主义思潮交融、碰撞的敏感地区,是境外文化渗透的前沿地带。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文化渗透,企图把我国民族地区作为“西化”、“分化”的突破口,这对我国的文化安全和边境稳定构成了威胁。

(二)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族文化和谐发展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紧密结合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人民,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入脑人心,把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要深入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理想信念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要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逐渐淡化宗教的影响和氛围,遏制宗教狂热,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良好风气,引导各族群众移风易俗,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有效调控大众媒体,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民间舆论和网上舆论,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激发爱国热情,把国家的独立和强盛、人民的团结和幸福、民族的振兴和发展作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爱国心,坚定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信念,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祁述裕,中国公共文化发展服务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李德洙,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J],求是,2007,(1)

责任编辑:陈梅云

推荐访问:服务体系 构建 民族地区 思考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