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及专业救援技能培训的现状与要求
时间:2022-06-08 18:21:01 浏览次数:次
关键词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灾害医学医学继续教育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频繁发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但我国绝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灾害医学教育,缺乏必要的灾害救援专业技能训练[1],应系统地进行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提高我国的灾害救援整体水平。
灾害医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必需重视灾害医学的学术理念,本文就加强基层急诊急救人员对灾害医学继续教育,提高灾害救援专业技能水平,加速灾害医学队伍的建立和培训做简要综述。
基层医疗机构灾害医学教育与救援技能现状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还很不健全,医学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是医学理论和技能在临床各专业方向的教育。基层医务人员也未能接受灾害医学的继续教育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对灾害医学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仍然是空白。大部分临床医师缺乏灾难医学知识和灾难救援技能训练。其次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医疗资源配置失衡,涉及灾害医学救援方面的管理机制不畅,缺乏先进的救援装备,救援手段落后,缺少健全的法制体制,救援预案不完善和不配套,没有成立灾害应急救援医疗队。同时,社会性急救知识也未能够得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普及,面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时,能动员起来的社会上诸多方面救援力量,大多数都缺乏必要的救援理念和救援技能使得现场的救援效益不高。而作为现场医疗救治主体医务人员所掌握的灾害医学知识和救援技能非常有限,势必会影响救治效率,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多灾环境下对救援工作的需要,难以及时应对一些区域性的灾害伤亡事故的发生。也很难做到灾害现场高水平、高效能,大救援的急救特征。
加强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灾害医学是一门研究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及灾后医疗救护的新型学科。灾害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危险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人员伤亡。灾害救援有它的特殊性:①灾害救援组织机构的临时性;②工作环境的危险性;③救援对象的复杂性;④救援工作的协同性;⑤灾害医学的社会性。其内容涵盖了医疗救治,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特殊的救援设备和技术,伤员分类输送,流动医院建设,疫情防控,公众心理危害等方面。医护人员工作性质是抢救生命,减少人员死亡和伤残,技术上要求熟练掌握输液、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抗休克、心肺复苏、气道管理、解毒等急救技术,他们的表现对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伤残率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急救人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救援知识和过硬救援技能,方能胜任救援任务,必须加强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
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是防灾救灾降低损害的根本保证,掌握灾害医学知识和救援技能是急救人员的必备条件。“救人”-“治病”的一种专业思路与对策。面对灾害群体时,要采用专业的救援理念和救援技能,快速检伤分类,使现场救援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救治更多的人。目前在我国灾害医学无论从认识还是到实践都尚属起步阶段,为适应当前及今后应急救援形势的需要,灾害医学继续教育与救援技能培训这一新课题,应尽快实施到实际工作上来,特别是在灾害多发的区域或基层的急诊急救人员显得尤为必要。
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及专业救援技能培训的建设与建议
加强灾害救援的法律法规建设;虽然,我国近年来颁布了许多突发事件应急法规和预案,但其系统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并不强。给予灾害医学立法,对我国灾害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有极重要意义,使得在紧急救援工作时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更好地协同社会化救援。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完善灾害救援的各种规章制度,建全监管体系,规范紧急救援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是灾害医学事业的生存及发展的关键因素。
灾害救援队伍的建设;制定标准化、现代化的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一套适宜本地区统一可行的灾害救援运作机制。高效的组织管理和统一可行的灾害救援运作机制,是能否实施有效救治的关键。平时也就需要有预见地制定相应的灾害急救计划。整合、优化区域性的卫生急救资源,加大资源配置,建立区域性灾害救援队伍,组建高效、现代的区域性应急救援医疗网络。高效的灾害医学救援组织管理需要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灾害指挥体系。建议在灾害发生的区域由当地政府牵头,调动公安、武警、消防、急救医护人员及可组织的社会上的人员成立救援队,统一指挥调度;成立搜救队、营救队、医疗队、转运队和后勤保障队等,各队伍要分工明确,任务清晰,协同作战,快速机动,善于攻坚等特点,目标是灾害现场救人。建立平战结合,专兼结合,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精准高效的灾害救援医疗体系,才能适应医疗救援的需要。才能对本地区域内各种重大灾害事件的发生进行紧急救援。
加强急诊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急救医护人员对灾害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现场医疗救援的水平,建议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应尽早开设灾害医学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尽快培养出实用人才,基层医疗机构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在职培训制度,并纳入继续医学教育计划,要重视和加强急诊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医学院校进行短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参加各级灾害医学专业知识的学术活动,了解学科的前沿进展。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医学院校的教授或上级医疗救援机构的专家到当地医院进行灾害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术讲座,建立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机制。同时依托多媒体网络中心在不同的行政区域建立地方灾害救援中心网络,实现信息源共享,开展灾害医学的远程网络教育[2]。组织人员到省级的专业救援中心进行短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模拟灾害现场实施对伤病员的救护演练。只有通过演练才能使急救人员更好地掌握预案的流程,使预案逐步完善,规范和科学,最终形成制度化。不去反复演练的预案那只是“纸上谈兵”。灾害救援工作需要全社会,多学科的参与,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当地消防、交警、森警、矿工、通讯等单位举行灾害救援合练,提高彼此之间的协调能力。依托当地医院急诊科为培训基地主体,承担区域救援队伍的培训工作。建议建立院前、院内紧急救援联动、预警模式:即院前急救小组在现场收集到的伤员信息:①主要伤情;②对伤情的评分;③预计送达医院的时间;④院内必须准备的急救措施等现场信息,立即报告给院内救治组值班医师,确保伤员到达医院后能在第一时间内快速实施针对性的救治。还要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和普及灾害医学急救知识,提高民众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自救互救认识水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急救”[3],只有经常强化灾害救援意识,长期不懈地进行灾害医学知识学习和救援技能的培训与演练,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桥梁,才可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使广大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的综合应急救援水平得到不断更新,充实和提高,使救援队伍的工作效能达到灾前防灾,灾时救灾,灾后减灾的实际理想效果。
综合上述,教育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政府、社会、学校及工作单位对灾害医学教育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加强灾害医学继续教育与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才能提高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救援水平,有效地保护和救治生命,也是适合我国当前及今后灾害救援形势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赵绵宁,李华强.灾害对医疗救援人员的素质要求[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2):12-14.
2杨学东,郑伟,李红玉.构建灾害医学教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362-365.
3吕传柱,付大庆,刘红梅,等.急救医学教育与急救人才梯队建设[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2):223-224.
[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及专业救援技能培训的现状与要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