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在急危重症抢救中的作用
时间:2022-06-09 08:21:01 浏览次数:次
[摘要]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对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通过机械通气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65例患者成功脱机,患者撤机后的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较机械通气前明显改善,与机械通气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机械通气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机械通气;急危重症
[中图分类号] R605.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3-0152-01
随着我国危重病与急救医学事业的发展,机械通气技术的临床应用得到普及与提高。应用机械通气在急危重症抢救中使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成功抢救了不少生命。我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应用机械通气抢救急危重症患者68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间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68例,其中男46例,女22例,年龄9~68岁,平均(63.4±16.0)岁。患者中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28例,重症肺炎1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7例,创伤失血性休克4例,重症胰腺炎3例,呼吸衰竭2例,各种癌症晚期2例,颅脑损伤7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过一般治疗包括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祛除诱因、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处理后,病情无缓解后均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潮气量为7 mL/kg,呼吸频率(15~17)次/min,吸气时限1.3 s,前30 min吸氧浓度为60%~100%,在SpO2超过90%之后调整为50%以内,PEEP结合病情实施调整,ARDS与肺水肿设4~9 cm H2O(1 cm H2O=0.098 kPa),COPD 4~6 cm H2O,气道压力不超过40 cm H2O。30 min后开展血气分析,此后60 min、240 min、6 h和12 h均予以监测,在患者病情稳定之后,监测间隔时段为6 h,对患者予以24 h内摄X线胸片并实施气道分泌物细菌培养[1]。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
通气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血气以及血压、中心静脉压。待患者状态清醒、原发病急性发作期得到控制以及生命体征较为稳定状态下,且具有血液动力学稳定、自主呼吸、血压、体温回归正常值、无心律失常与休克、感染得到控制等条件,呼吸有力且频率不超过25次/min,吞咽与咳嗽反射正常,停用镇静剂12 h以上;PaO2>60 mmHg,PaCO2<50 mmHg,给氧浓度不超过40%,SpO2>93%,自主呼吸潮气量超过300 mmHg,呼吸频率<30次/min。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应用SPSS10.0 for windows统计学软件理。
2 结果
患者通气时间1.5~34 d,平均16.5 d,成功脱机65例,患者病情稳定后移至监护病房继续治疗,3例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重型颅脑外伤、呼吸衰竭导致身体多器官功能衰竭所致。65例成功脱机患者机械通气前与撤机后血气分析变化见表1。65例成功脱机患者撤机后的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较机械通气前明显改善,与机械通气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器官功能支持是现代重症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方法,为原发病的治疗赢得时间和条件[2-3]。
对急危重症患者实施紧急机械通气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本组资料显示,应用机械通气救治危急重症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PaO2、PaCO2)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治疗中我们的体会是,急诊插管应当注意技巧性,患者分泌物增多,可先予镇静剂与肌松剂,将喉头分泌物清除,实施插管。严重低氧血症患者插管前实施3 min面罩加压给氧提高血氧饱和度,予以适量镇静剂辅助插管。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予以强心、扩血管、利尿与插管一起实施。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插管前应予面罩加压给氧,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先予插管后开展搬运性仪器检查。针对不同病种患者实施针对性呼吸模式,个体化保护性肺通气能够减少肺部损伤,提高疗效[4-5]。
对危重患者实施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要依据不同疾病病理生理,科学插管与机械通气,对于急危重症抢救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阳. 急危重症抢救中机械通气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2009,9(4):202.
[2] 王淑梅,杨敬平,孙德俊. 机械通气治疗危重症支气管哮喘16例临床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3):402-403.
[3] 魏予新. 机械通气治疗危重症支气管哮喘20例临床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0,21(6):358-359.
[4] 丁德禄. 不同病种患者急诊插管技巧分析[J]. 当代医学,2010,6(4):98.
[5] 孙玺. 急诊危重症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8(2):55.
(收稿日期:201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