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变化及其复杂性
时间:2022-06-09 11:21:01 浏览次数:次
摘 要: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名作《西厢记》流传至今,历代的文学家、批评家都对它进行了剖析和解读,也得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本文将回溯“西厢记故事”的发展历程,并且结合历代名家之说,或进一步阐释、或提出不同意见,意在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西厢”故事文学复杂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 《西厢记》 演变 主题思想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元稹具有自传色彩的唐传奇《莺莺传》,然而从唐代到宋元不仅时代变迁,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元代,这个由北方少数名族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不仅仅使汉儒们失去了科举取士的机会,也使得失去了作为文化中心的荣誉感、优越感和使命感,他们的内心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这样背景的影响下,“西厢”故事文学难免在情节、人物等外在的方面发生了变化,因而也导致了思想、主题等方面随之发生了变化。
一、“西厢”故事文学的来源与发展
西厢记故事,最早来源于唐朝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与《李娃传》、《霍小玉传》并称为“唐代三大传奇”。在这部作品中,男主人公张生与女主人公崔莺莺一见钟情,作者更是以委婉动人的笔调抒写了崔、张二人的爱情故事。其中的曲曲折折的趣味自不必多说,但故事最终以张生为追求功名,抛弃旧日恋人为结局,并且称崔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而为自己博得了一个“善补过者”的名声。这一结局,为有识者所不满,正如鲁迅先生所批评:“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摘自《中国小说史略》)。
此后,《莺莺传》的故事在文人士大夫和民间广泛流传,并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的作品。北宋词人秦观、毛滂都曾用“调笑转踏”的形式写过莺莺的故事,赵令畤采用民间鼓子词的形式,写过《商调·蝶恋花》《会真记》。虽然这些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基本仍是敷演《莺莺传》故事,但篇末已经表现出同情莺莺的倾向。
到了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就对《莺莺传》的题材进行了关键性的再创造——将原作“始乱终弃”的悲情结局改变为张生、莺莺始终真心相爱,最后更以相偕出走,来争取美满团圆。这一改变可以说在“西厢故事”的情节演变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西厢”故事剧情变化的一个转折点,为后来王实甫对于《西厢记》的改编奠定了基础。
正如上文所言,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除了大大丰满了“红娘”这一事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外,还将结局变为张生在考取了功名之后与崔莺莺顺利结为夫妇。在《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的《清江引》一曲中,作者王实甫甚至还旗帜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也奠定了“王西厢”的基本主题和基调。
二、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变化
从元稹的《莺莺传》到王实甫的《西厢记》,我们了解了“西厢”故事文学大概的发展变化脉络以及法阵历程中重要的转折点,但是除了关注剧情、人物这些外在因素之外,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些外在因素的变化对于后人解读这类故事的内部思想感情、主题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莺莺传》中张生是一个始乱终弃的封建士子的形象,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作者对待张生的态度。在这篇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末尾,作者元稹借张生的口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昔殷之辛、周之幽,据万乘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作者的这段话将男主人公,更是将自己放在了道德的制高点,甚至还翻出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红颜祸水”论,却将崔莺莺斥为“尤物”,洋洋得意之态溢于言表,实在是令人憎恶。
如果要讨论唐传奇《莺莺传》的思想主题,我们除了如上文所说,从文章中男主人公张生的角度看到他玩弄女性的卑劣形象,考虑到男尊女卑、女人祸水的封建思想根源之外,还应当结合整个故事的脉络和走向去考虑。
整个故事我们可以简要概括为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并在红娘的帮助下私定终身,然而张生却始乱终弃,两人最终以分开为结局。历来很多评论家看到了崔莺莺不顾母亲反对,克服了很多不利因素,一心向着张生,因而将崔莺莺视为反封建的典型形象,更有甚者将崔莺莺与五四时期的新女性相提并论。就我个人看来,这样的评论有言过其实之嫌。
首先,我们可以从崔莺莺的身份入手。“莺莺燕燕”一词有以下三类用法:第一,莺和燕比喻春光物候,元曲作家张可久就有“风风雨雨清明,莺莺燕燕关情”的佳句;第二,比喻众多的姬妾或妓女,例如宋代苏轼在《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一诗中写道:“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第三,现在常用来指围在某一共同目标身边较多的年轻女子,多为贬义。
显然,要符合“崔莺莺”这一名字产生的语境,并且将“莺莺”一词用于女子的名字,那么其意义只能是第二类用法——喻指姬妾或妓女,此为证据之一。而在《莺莺传》中对于人物身份的设定为:“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于兹寺。崔氏妇,郑氏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从其母。”从这段对于崔莺莺母亲的描述中我们找不到明显的证据证明此“崔莺莺”如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一般出身官宦人家,她未必是一个身份高贵的女子,反而很有可能是优伶之流。如果崔莺莺是歌姬之类的女子,她与张生私定终身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更谈不上什么反封建的意义了。此为证据之二。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莺莺传》的故事情节让我联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一篇婚恋题材小说《伤逝》。从情节上来看,《伤逝》中的男女主人公子君和涓生与崔、张二人有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在家庭的反对声中走到了一起,最终又都以分手作为结局。不同的是,子君和涓生是因为没能看清自身的局限性而分开,崔张二人则是由于张生的自私和薄情而分开。
这两对无缘的恋人处于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特别是《伤逝》一文社会背景非常复杂,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概括它们思想上的共同点,那就是“不彻底的反叛”。子君、涓生作为五四之后的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的道路是值得肯定的,虽然有家人的反对但是它们二人最终分手的结局并不是外力造成的,而是自身原因造成的——爱的热力消退,这样的结局确实发人深省。而崔、张二人的恋情表面上违逆了家长的意愿也触犯了封建伦理道德,似乎表现了崔莺莺的反叛性,实则未必。她与张生私定终身的行为看来确实有反叛的一面,但我认为更多的是侥幸、故意为之的叛逆和情不自禁。客观地说这样的行为确实有反封建的意味,但是这种反封建意味对于行为发出者崔莺莺而言是“不自知”的,也是无意识的,那么在这样的分析基础上,我认为这种非主动感知的反封建意义是站不住脚的。
三、《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西厢记》的故事美、人物美、音韵美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堪称“三绝”,好似一位亭亭玉立的“花间美人”。而在元明之际的戏曲学家贾仲明追吊其作者王实甫的【凌波仙】曲中写道:“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智谋。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低伏。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从这些评价我们不难看出王实甫的《西厢记》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从情节上来看,《西厢记》与《莺莺传》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改变了结局,由张生始乱终弃抛弃崔莺莺改为张生考取状元与崔莺莺夫妻团圆的喜剧结局,这一结局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改变的它的思想主题。
很多人评价《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时会提到末尾【清江引】中的句子“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特别是最后一句“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几乎成了《西厢记》主题的代名词。那么首先我们就应该来探究一下这个“才子佳人”式的主题阐释。
“才子佳人”并举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由来已久,《太平广记》中引唐代李隐《潇湘录呼延冀》曰:“妾既与君匹偶,诸邻皆谓之才子佳人。”宋朝晁补之《鹧鸪天》词云:“夕阳芳草本无限,才子佳人空自悲。”其内在涵义是指沉浸于情爱中资质优美的青年男女。
中国古典文学中,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浪漫的爱情故事到宋元话本小说中的才子佳人们,其间的发展巩固了“才子佳人”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叙事的模板和母题。在《西厢记》中,“才子”张珙和“佳人”崔莺莺也展开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看,张生是古代“才子”形象的典型代表,他与崔莺莺邂逅之后对她一片痴情,甚至将对崔莺莺的爱慕之情置于考取功名之上,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正是这一点使得他对崔莺莺的爱情与《牡丹亭》中的男女主人公相比更加纯粹,将感情看得比名利看得更加重要。同样,崔莺莺也可以说是一个将名利看做“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女子。在长亭送别时,崔莺莺祝福张珙无论是否取得功名都快些回来,这些我们都能看出两人坚贞而且不掺杂质的爱。确实无愧于“才子佳人”之称。
但即便如此,我也认为将《西厢记》完全归结于一个“才子佳人”型的大团圆婚恋小说似乎有些流于表面。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寺庙,即普救寺,再加上种种的情节安排都体现了在“才子佳人”外衣下的讽刺性。
崔、张二人私定终身的艳情故事发生在青山绿水间清静的佛寺之内,此为讽刺之一;所谓“普救寺”即佛门普度众生,救众生于危难之中,而当孙飞虎要抢崔莺莺当“压寨夫人”时,全寺上下一片慌乱,真可谓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最后还是靠张珙传书救众人,此为讽刺之二;佛家讲求禅悟、清静,而最后却由惠明这个有违出家人性情的“反叛者”以武力冲出重围前去送信,此为讽刺之三。若将《西厢记》看做文学作品,那么这样的场景安排确实匠心独具,使得张生、崔莺莺、红娘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而从古至今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来都不是靠阐释和议论取胜的,都是依靠生动的人物形象给作品带来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的。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变迁,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作品的主题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并且这变化着的主题也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比较复杂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读和探究。
参考文献:
[1]吴国钦.西厢记艺术谈.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2]凌茜.《莺莺传》到《西厢记》的继承与发展.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3):61-62.
[3]季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复杂性.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116.
[4]郭慧.试论《西厢记》中莺莺作假的性格心理及叛逆精神.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1):11-13.
[5]李梦生.《西厢记》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王群.元曲浅说.东方出版中心,2000.
[7]刘健.《西厢记》《牡丹亭》才子佳人形象探异及其文化阐释.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浅析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变化及其复杂性]相关文章
- 简析《西厢记》的剧情体制和艺术风格
- 《西厢记》故事的流变
- 谈《西厢记》语言的雅俗相间之美
- 《西厢记》曲辞中诗词典故的引用
- 试论《西厢记》的“王字型”人物结构
- 《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心理描写差异探究
- 国家统一的动力:复杂性思维视角下的势、力、策
- 《复杂性思维与社会发展》等137则
- 浅析高温空气燃烧(HTAC)技术
- 中职生成长为“宠物职业医生”的现状与途径浅析
- 计算机网络在小学化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浅析
-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 浅析中学地理多元化教学模式
- 浅析校园足球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作用
- 浅析校园文化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 浅析紫砂陶刻装饰工艺
- 工业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浅析
- 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浅析
- 变化学生作文锦集大全
- 上一篇:观眉户现代剧《西部风景》有感
- 下一篇:从《董西厢》到《南西厢》之艺术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