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决定幸福的品质
时间:2022-06-09 14:49:02 浏览次数:次
白岩松写过一篇文章《不平静,就不会幸福》,在各大网站被转载,让人感触颇深。他眼中的幸福,与金钱、地位无关,而在于内心的宁静。生活中,正是以下3个原因会打破这份宁静。
1.行色匆匆。现代人干啥都着急,匆忙吃饭、睡觉,过马路闯红绿灯,没时间看书、休闲……有句话说得好:“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谁都躲不开,可中国人怎么就那么急着往终点跑呢?”白岩松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很有感触。梁老认为,人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想想我们的成长轨迹,也在遵循这个法则。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有了学历、工作、房子、车子,解决了人与物之间的问题;而后为人丈夫、妻子、父母、朋友又是人和人之间的问题。但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我们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因为它被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所充斥。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分析说,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国民幸福感下降的根源在于,我们进入了一个“物性时代”,“人们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职位、比房子、比财富,关注心灵少了,结果我们的心变得没有生命力了。”
2.爱发牢骚。白岩松说,三十多年的改革给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幸福并没有随着物质的丰富如约而至。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抱怨,位卑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有调查发现,不幸福的人平均每天1/3的时间都用来发各种有声无声的牢骚,这种心理上的消极暗示让人们被各种情绪折磨得焦虑不堪。在抱怨和不安之中,幸福早就溜得没了踪影。
3.缺少信仰。白岩松曾说过:“有信仰的人不一定都幸福,但是没有信仰一定不幸福。”他走在人群中,会习惯性地看周围人的手腕。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人都会戴一个手串。其中,有人仅仅为了装饰,更多的是追求一份祈福与安心,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但信仰不是简单地带上手串或是去寺庙拜佛,而是发自内心的力量源泉。你要把它当成人生理应遵循的规则,督促自己前进、自省。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心灵的洗礼,而且有助健康,因为世界上有1000多项研究证实,信仰与长寿之间存在关联。
普希金曾说过:“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以内心的宁静作为基本特征。”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李君说,如果你整天被工作和生活搅得头昏脑胀,时时为名利和钱财绞尽脑汁,何不试着让心平静下来。心静是一种豁达自信的品质,是一种恬然的悟性。让内心平静,不是不屑一切,而是让我们少了焦躁和匆忙,多了从容和淡定;少了抱怨和功利,多了感恩和信仰;少了痛苦和彷徨,多了豁达和自信。
李君说,比如身旁疾驰而过的车溅了你一身泥水,不要破口大骂,只需轻轻擦去泥水;看着同事升迁,不要嫉妒或愤愤不平,只需继续做好自己。习惯抱怨,可以像记日记一样,每周抽几个睡前时段,列举出之前几天中5件值得感激的事情,让心洒满阳光。走出去,静下来,感受自己的心跳,触摸我们灵魂深处的宁静。心若无物,便可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据《健康报网》)
[“心静”决定幸福的品质]相关文章
- 上一篇:从自然神论到信仰主义的转折
- 下一篇:从布努瑶祝著节的意外看信仰、实践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