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庚:女儿是我的领读者
时间:2022-06-09 16:28:01 浏览次数:次
作为国家图书馆少儿馆的“掌门人”,他曾经有一段被女儿引领走上这段职业生涯的故事。父女俩一起阅读的诸多益处,也让他成为新时代“马背上的图书馆员”。
在王志庚的女儿眼中,国家图书馆这所亚洲规模最大、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的庞大建筑群一点儿也不神秘,它只是爸爸的工作单位。从小,她就是这里的“常客”——假期经常会去爸爸的单位待上一整天,更是少儿馆绝对的“资深读者”——每次来都要浸泡在这片浩瀚的书海里。
对于“图书馆”这个词,小家伙也比一般孩子甚至成人都有着更多元的理解与认识。这些认识不仅来自爸爸对图书馆和自己工作的介绍,也来自她从小在国家图书馆里的所闻所见,比如她知道图书馆不仅是看书、借书的地方,还有很多藏书和巨大的资料库,更是有着数不清的文化活动和展览,还肩负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任。
王志庚翻译过的那些和图书馆有关的图画书,女儿向来都是第一审读人。在和爸爸一起推敲翻译文字的过程中,她对阅读、图书馆员,以及少儿图书馆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比如《马背上的女图书馆员》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骑着马走过崎岖山路、风雪无阻地到偏远山区送书、进行阅读推广的女图书馆员的故事;传记图画书《摩尔小姐》讲述了儿童图书馆的推动者——安妮·卡罗尔·摩尔的一生,这位摩尔小姐不仅改变了当时孩子不能进图书馆的状况,还从对儿童的理解与尊重的角度出发,打造了专属儿童的阅览室,更带动了整个北美甚至世界各地图书馆为孩子提供更好的阅读服务;《小猫杜威》则是一本根据图书馆猫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图画书,是王志庚和女儿合作翻译的。有了这样充分地对图书馆的认识,让女儿对爸爸的“馆长”职务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这是一个需要为他人付出很多,为孩子选出好书,而且要不断地告诉父母如何与孩子一起阅读的职业。因为王志庚同时还兼任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的相关工作,因此女儿还知道保护、修复以及珍藏一些珍贵的图书、典籍资料也是爸爸的职责所在。
女儿对爸爸工作的认知,肯定是和王志庚对自己工作的认知是一致的。和“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馆长”这个称谓比起来,王志庚更喜欢称自己是图书馆员。他说自己的工作其实就是一个窗口,既是为读者服务的窗口,也是展示文化的窗口。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让书籍和阅读的智慧照亮每一个人,是所有图书馆员的心愿。作为国图少儿馆馆长,他认为除了要拥有必要的核心业务能力外,还必须要对儿童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包括用什么样的儿童观看待儿童,什么是儿童视角,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又是怎样的,等等。他感叹说,在这个时代,给孩子的书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所以,如何为孩子挑选出适合他们的好书放在少儿馆里,筛掉那些冗余的书,是王志庚和他的团队的责任所在;而如何让更多的孩子读到好书,让父母意识到阅读于儿童的重要性,则是王志庚更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意义。
抵达阅读“新大陆”
原来想和人文、学术方面的图书打一辈子交道的王志庚,在有了女儿之后,为了给女儿讲故事,突然被带到了一个“新大陆”——图画书的世界。这一接触就不可收拾,陪女儿读了8年图画书,他也研究了8年图画书。他成了图画书的翻译者、研究专家,成了优秀图画书的代言人,成了各大儿童阅读论坛中的阅读推广人。所以,王志庚最感谢的人就是女儿:是女儿的出生让他走上发现图画书之旅,是女儿成为他第一次讲图画书故事时的忠实倾听者,也是女儿成为他翻译的图画书的第一位读者。无数次通过给女儿讲故事,王志庚探索着优秀图画书的特质;无数次刚刚翻译好的图画书中的句子,由女儿来验证是否足够“儿童”;也是无数次,女儿提出的那些关于图画书中的小问题,成为王志庚推广阅读的灵感,引发他的思考。在王志庚的心目中,女儿是自己
的职业领路人。《领读者》是王志庚以“司书人一”名义出版的自己的第一本书,书中的献词就是给女儿的。他说,没有女儿就没有那本书,也没有今天能在职业上做得如此投入的他;没有和女儿一起读图画书的经历,就没有他今天对亲子阅读推广的无尽动力和热情。
最近几年,只要是关注儿童阅读和图画书的人,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王志庚的身影,有时候甚至不知道他是怎么能拥有如此旺盛的精力的。这个时代,虽然他不用再骑着马到处送书,但是他不遗余力地践行這份阅读推广人和领读者的工作,和“马背上的女图书馆员”所做完全可以媲美,这是王志庚对自己工作的更高要求和追求,更是一份对工作的深爱和热忱。用他的话说:“阅读是一种信仰。”做好推广阅读,是为了自己去更好地信仰这份信仰,也让更多的人来信仰。他说自己既然有“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馆长”这个身份,就应该用好自己的影响力,为中国全民阅读的推广,为让孩子能读上更好的作品尽一份力。
阅读给女儿的成长营养
其实,说起自己的职业和育儿的关系,让王志庚最欣慰的,并不是女儿的翻译或绘画水平有多么高,而是女儿在他的陪伴中,始终保持着对阅读的热爱,以及她从大量的阅读中汲取到了丰富的成长营养。
他还清晰地记得女儿3岁的时候,全家人一起去香港时的一件事。当时,在一个商店里,女儿看中了一只可爱的玩偶兔,买到之后就再也不肯撒手,无论吃饭、坐车、玩耍都紧紧地抱着她的小兔子。晚餐时,王志庚约了朋友聚会,那家人的孩子和女儿差不多大。席间大人们谈天说地,两个孩子就玩到了一起。分手的时候,王志庚惊讶地发现,女儿居然把心爱的小兔子送给了刚认识没多久的小姐姐!回到酒店后,王志庚问女儿是怎么舍得送出小兔子的,女儿却给他讲了一个他刚刚讲过的故事,大意就是应该把最珍爱的东西送给朋友,表示对朋友的珍视。3岁女儿此举让王志庚激动又感动。他记得当时天已经很晚了,但他还是跑了很远的路,到早上去过的商店给女儿买回来一只一模一样的小兔子,作为对女儿行为的肯定与鼓励。这件让他印象深刻的小事,坚定了他认为阅读是最好的教育的看法,坚定了他要不断地告诉父母要给孩子讲故事、与孩子一起阅读的信念。直到现在,很多父母或者朋友问他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时,王志庚都会非常肯定地告诉他们:“故事知道怎么办!”
想把美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王志庚认为讲道理不是最好的办法,潜移默化才是高明的手段。而让孩子于故事中领悟,在生活中感受和体验,就是潜移默化。而且他认为成人必须要和孩子一起阅读,首先做到表里如一,前后一致,成为一个本真的人,才能影响到孩子—孩子感受到自己家人是什么样子,自然会成为那个样子。
问与答
您觉得孩子要成为未来的主人,要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情感
中国现在正处于巨大的转型期,我们的教育包括阅读在内,也在转型。原来我们的孩子更多的是在学知识,重视的是一些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但在我看来,也许不少技能在未来都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包括今天我们人类创造的很多价值,也许以后都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去完成。那么我认为有一种无法被取代的、独属于人类的能力,便是情感。情感存在于文艺、文学作品中,也只有拥有情感,才能创作出真正永恒的文学作品和文艺作品。这和我的工作以及我所做的阅读推广工作非常相关,因为我始终觉得,阅读要更注重和关注情感的表达,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应该给孩子朗读故事,因为朗读饱含情感;当孩子大些之后,我们应该教孩子学会朗读。因为在朗读中,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文学作品去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实现跟作者情感的共鸣,进而再把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字、绘画、音乐等形式表达出来。我经常建议父母要用自己的情感演绎故事讲给孩子听,要知道,孩子在最初时听的并不是故事,而是为他读书的父母的情感。
慎独与利他
这个时代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不会再那么看重财富或所谓的成功,他们追求的将是一种心灵上的自由和满足,更在意的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其实我们这代人,并不能确定地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孩子需要做哪些应对,但我觉得有两个亘古不变的词汇可能很重要:慎独与利他。就是孩子要知道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
慎独讲究的是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在未来的智能社会中,人除了与人,还将与机器共生,很多人的工作伙伴很可能不再是人,而是机器,也可能有不少工作只需一个人完成,没人监督、没人管理,这个时候,靠的就是自律,也就是古人说的慎独。
利他是一种公益之心,是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接纳,是尽自己的能力给予他人最大帮助。利他精神是推动社会良性运转的重要动力,也是未来最需要的一种素养,所以我認为培养孩子的利他精神,也是在为他积蓄赢得未来的社会竞争力。
受访人简介
王志庚,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馆长,典藏阅览部主任。曾作为全国公共图书馆员的唯一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
[王志庚:女儿是我的领读者]相关文章
- 上一篇:湮没于市井的“光耀南天”
- 下一篇:腊八节的六种渊源与由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