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评《海与帝国:明清时代》

时间:2022-06-09 19:07:02  浏览次数:

摘要:中国是个重视陆地的国家,对海洋的研究相对较少。日本历史学家上田信所著《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从海洋史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发展脉络。读此书,有利于我们吸收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观点,拓宽我们的视野。笔者就此书的优缺点做一分析。

关键词:《海与帝国:明清时代》海洋史 《海与帝罔:明清时代》一书是日本作者上田信所著,高莹莹译,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一百周年献礼之作《中国的历史》的一卷,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本书作者上田信教授极富正义感,他是第一位将“二战”时期日军在中国进行细菌战的重大史实载入教科书的学者,在731部队细菌战国家赔偿请求诉讼中,他作为中国受害者的证人,向东京地方裁判提交了鉴定书《鼠疫与村庄》。因此,正如李伯重先生在本书推荐序中写道:“由于这种基于客观事实的正义感,他写下的中国历史自然是比较公正可信的。”①

对于明清中国,中外的主流观点都是把它视为一个停滞的、闭关自守的时期,一个与海洋无缘的时期。但是近年来,罔际上对以上观点进行了猛烈批判,提出明清中罔经济有很太发展,并且在罔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书采纳了学界这些新见解,從海洋史的角度来看中国,通过海洋的纽带将中闫置入东欧亚体系,生动地展示了明清五百年的海洋历史。看外国人写的中罔史,使中国人能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历史,对读者会很有启发。

本书以海上女神“妈祖”为线索,通过描述她的地位变迁,用史实向读者一一展现了海洋在明清时代不同时段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在此书第一章中,上田信先生指出:“驱使大量的人去航海的最大动机是交易”。北宋、南宋因为陆上商路受阻,于是积极向海上发展,海外贸易空前繁荣。元朝忽必烈沿用了南宋的舰船和造船基地,也开始海上活动,确定了以白银流通体系为中心体系的交易体系,明朝和清朝都包含在这一广泛的交易体系之内。第二章中,作者客观地分析了元朝瓦解的原因,除了政治腐败、统治不力等原因,还有被红巾军切断大运河的同时,被张士诚、方罔珍两方政权控制了海运,物资无法从江南运到北方。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之争中占据顶峰,建立礼之帝国——明朝。第三章中写到,倭寇从山东半岛祸及东海之际,明朝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但是上田信先生提到,“海禁不同于锁国,是一种国家试图垄断与外国交流的政策”。这使得朝贡体制在明代与海外交流中确立,有利于国家统制贸易,阻止铜钱流出。并且描述了一系列明朝政治变化与海洋的关系。第四章中写了朱棣登上帝位,宦官在朝廷中的地位超过外朝官员。郑和下西洋,以此为契机,南洋各政权纷纷开始向明朝派出朝贡使节。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写了明朝社会秩序的变容以及海商到倭寇的演变、贸易港口的形成。第七章主要写清朝代替明朝,与海外的贸易采取较宽容的态度,颁布展界令,允许民问贸易,确立互市体系以及传教士在中罔的活动。第八章和第九章写东欧亚国家都逐渐进入产业时代。第十章写鸦片进入中罔,中罔“天朝上国”的迷梦逐渐破碎,被迫与英国开港进行贸易。

笔者认为,此书有如下优点:

一、本书把明清时代中国史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政治、社会变化都纳入其中,并且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进行表述,配以插图以及穿插引用一些神话传说,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有空问感、画面感,对历史取得更全面的了解。另外,本书继承了日本学界好的传统,作为一本普及性历史读物,以趣味性的文字叙述向大众提供了全面、正确的文化知识,不写那种扼杀学生兴趣的八股化教科书,因此激发了大家的阅读兴趣。

二、本书以“海洋”为主线,贯穿全书历史发展,以明清经济史为主,包括政治史、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史等。历史本是一个整体,虽然各个板块作为专门史在研究,但是对于大众,更容易接受整体历史,更容易理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联系之中的朝代发展更迭。并且关注通过海洋与中国连接起来的日本、东南亚、欧洲的同时代性,把中国历史置于欧亚整体历史进行描述,使读者更容易从整体史观的角度,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例如,“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中,作者既分析了其活动的原因、结果,也分析了海域世界眼中的郑和远征,指出除了满刺加王国外,郑和远征对其他王罔新政权的形成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三、本书引用了多方面的史料,包括地理知识中海港的形成、季风的推动,河流、大运河的线路等;包括《元史》等正史,也有《三国演义》等小说,有国外关于研究中国的史料,也有中罔的神话、方言;还有考古学中的最新发现。例如,第116页,作者引用山本斌先生的《中国的民问传说》一书中关于洪洞大槐树村移民的传说,“我让那些来领谷子的农民排成一队,询问他们的姓名和住址。因为用中文问住址的时候,都用官方用语‘原籍’或者‘籍贯’,这样就会显得太过死板,让人感觉太严肃了,所以我避开了这一说法,用平常说话用的“老家”(府上、出生地、住址)问他们‘老家是哪儿’。”朴实化的语言使读者更有亲切感。又如,第187页,作者为了说明新安商人的兴起,引用了《二刻拍案惊奇》中程宰成功的故事。以故事化的文字,向人们解释说明历史活动,不会让人们觉得枯燥乏味。第30页,作者引用了《中国自然地理图集》的1月、4月、7月、10月的季风图,给读者更直观的感受。还有关于新安沉船出水文物高丽青瓷以及大量铜钱,这些考古发现证据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四、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传教士在中罔的活动,能够使读者认识到,传教士并不是外国打开中罔大门的先行者,他们最初是为了传播基督教文化,通过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实现双方交流。上田信先生在第213页提到,1548年,多明我会传教士加斯帕尔·达·克鲁斯通过葡萄牙人的圈子获悉在中国困有传教空问,他来到澳门传教,但成效甚微,他得出结论:“在官僚监督森严的中国,难以向百姓传教让其改变信仰,必须先让朝廷接受传教士,非从社会上层开始渗透不可。”并且读者会从书中认识到,在中国接受西方传教士后,他们传授的不仅是基督教文化,还有数学、天文学、水利学等科学,以科学来解释现象。但是南于清朝“同时带有两种特质,一种是接受不带民族差别的,维持政权所必需的知识的开明,一种是排除动摇少数民族统治汉族体制的思想的封闭性”,使当朝只是利用传教士带来的天文学、兵器制造等实用知识,但对其思想和信仰不接受,这也是导致后来洋务运动重视武器改革忽略思想学习的历史原因。书中还介绍了明朝时期东林党人和传教士之问的交流,这部分是历史教科书中鲜少提及的。在沈定平先生的《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中指出,东林党人对传教士感兴趣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对传教士清廉的生活态度有共鸣;其二是想从传教士身上学习社会政策所必需的实学;其三作为儒家学者,试图建立反对佛教的共同战线。”传教士和东林党知识分子之问逐渐建立起了广泛的人际关系。

五、因为本书主要从“海洋”的角度来写历史,所以书中对明清时代关于海外贸易的政策、船舶的構建、造船技术的提高、海商兴起和活动、倭寇的出现、走私贸易、白银对帝国的影响都有详细的介绍叙述。有利于更清楚地向读者说明,明清时代并不是封闭停滞的时代,他们在海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作者写出,在白银流通方面,南于14世纪形成的里甲制、卫所制、开中法等各种制度出现矛盾,15世纪中期以后,中目的财政与经济已经到了离开白银就无法流通的状况,16世纪30年代日本成为白银一大供给国,中国需要日本的白银,日本需要中国的铜钱、生丝等,民间海商走私贸易发展起来,但是明朝严厉打击海商,导致海商退出中国沿海,逐渐与无赖、日本恶党武士组成倭寇团体。汪直死后,倭寇走向灭亡,明朝开始缓和海禁。互市体系产生,是海洋和陆地两者的联动。清朝建立后,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为根据地扩张自己的势力,清朝为了削弱郑成功的势力,于顺治十三年(1656)发布禁海令。1683年郑氏政权垮台后,第二年,康熙王朝颁布展界令,允许民问进行海外贸易。在港口,对外商设置“保税行”,对内商设置“牙行”,充当贸易身份保证人。海域世界置于陆地政权管理之下,但是不足之处是,书中没有提及康熙二十三年(1684)设立闽海关,所有贸易船只都要向闽海关缴纳“船钞”和所有货物的进出口税;也未提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下令关掉江、浙、闽三地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通过广州十三行进行贸易交流。所以笔者认为,纵观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仍是比较消极被动的,有些政策是以牺牲沿海居民生存条件为代价,迫使很多人不得不为了生计开始走私或者成为海盗。并且海禁严重的时候朝廷下令毁坏船只,使航运业遭到极大破坏。包括后来清朝只留广州作为交易口岸,把中闫经济滞留在世界经济潮流之外。

上田信先生作为日本学者,对中罔历史认识难免有误差,笔者认为此书有以下不足之处:

一、地名混乱。第49页,“1351年刘福通在华北颍州揭起反元大旗,占领了地方政府所在地”。颍州即今安徽阜阳,安徽属于华东地区,并不属于华北。第61页,“1351年5月28日,白莲教教主刘福通在安徽颍州对元朝发动武装起义”,元朝时,安徽北部属于河南江北行省,南部属于江浙行省;明朝时,安徽直隶于南京,并无安徽一说。1645年,清朝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1667年,又将江南省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作者既然在此叙述的是元明清的历史,便应用当时的行政区域规划来说明。第116页,“山西移民”的地图上标注了“洪洞府”,但是洪洞从未成府,仅是洪洞县,属于平阳府。第254页,“这让那些美国的西班牙人深深着迷”,在16世纪并无“美国”,笔者认为,或称为“美洲大陆的西班牙人”更为合理。

二、出现官名、称谓混乱。第249页,“浙江、福建都御使胡宗宪(号梅林)”,嘉靖三十三年( 1554)四月,世宗钦点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并非此处的都御使。第62页,“白莲教教主刘福通在安徽颍州对元朝发动武装起义”,白莲教教主并非刘福通,而是韩山童。《元史·顺帝纪》中有记载:“福通与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复鼓妖言,谓山童实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可见,刘福通只是辅助韩山童,后来起义失败,韩山童死,他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小明王。第301页,“郑芝龙在福州拥立皇族朱聿键为唐王”。实质上,1632年朱聿键继为唐王,而非郑芝龙拥立,1644年明崇祯帝白缢,1645年弘光帝亦死,郑芝龙等人扶朱聿键在福州登基称帝。此时朱聿键已是唐王,书中应写成“郑芝龙在福州拥立皇族唐王朱聿键登基”。

三、用词不当。第427页,“张保投降,被提拔为海军指挥官”。这里“海军”带有外围称谓的特点,在当时的中罔被称为“水师”。

四、时问混乱,有错别字。如“努尔哈赤又于1625年迁都沈阳,改名为盛京。”正确的应是,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尊沈阳为“盛京”。第395页,“1753年胤稹突然驾崩”,此处错误,雍正帝是1735年8月23日驾崩。第251页,“比如安南(越南北)被要求三年进攻一次”,此处“进攻”结合上下文理解,应为“进贡”。第261页,“有人认识到正是海禁才造成了嘉靖打倭寇”,应该是“嘉靖大倭寇”。

还有一些例子便不一一列出,这些错误,可能是由于作者不慎的疏忽、译者翻译的失误,还有责任编辑作为最后的把关者,在错别字、语句不通、时问不对这些方面都应该予以纠正再出版。由于是翻译的外国人写的书籍,书中的内容会有艰涩难懂之处,给读者造成阅读混乱的感觉。

另外,笔者认为,上田信先生的说法具有片面性。他在书中写到,“从古代开始追溯中罔王朝的历史,可以发现其实是交易体制变化的过程”。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经济原因,但交易体制只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并不能说交易体制的变化导致王朝的动摇、政权的更迭。政权的更迭是前任统治者的失败、官僚集团的腐败、新政权的力量壮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书中提到的白银交易体系中,白银交易的确为贸易提供了保障,但是,白银流入在满足当时罔内需求的同时并未造成显著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现象的出现,包括人口增多、天灾人祸、朝廷连年用兵、民问消费、政府支出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是书中所说“白银中毒”现象。中罔在明清时期,不论是从人口上还是从经济上说,都是个不折不扣的超级大罔,某种对于较小罔家的大冲击,对中罔而言可能并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作者用衡量小国的标准去理解中国史,而忽略了明清中国重农抑商、海洋贸易在中国经济的庞大体量中所占比例较小这一事实。更何况,明清中国到鸦片战争以前海外贸易一直都处于顺差状态,海上贸易的交易品,即使在中罔庞大农业部门的附属产品中,都算不上大比例。

阅读外罔人写的中罔史,可以从新的视角来看我们自己的历史,但是也存在把小罔的视角强加于中罔这个有复杂的人口、广阔的地域、悠久的历史的大罔,难免对中国的认识有偏颇之处的问题。作为读者,应该取长补短,借鉴此书新颖、正确的部分,更深入、全面地了解研究中国历史。

参考文献:

【1】上田信.海与帝国:明清时代[M]高莹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推荐访问:帝国 明清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