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听国学老师谈国学(上)

时间:2022-06-09 19:28:01  浏览次数:

9月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后来到北师大,看望教师学生,观摩课堂教学,进行座谈交流,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节日敬礼和祝贺。总书记特别关心传统文化,他说:“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笔者有幸采访到了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的国学老师吴启雷,听他谈谈他的国学课、他那些喜爱传统文化的学生、他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历,以及他教授国学课时的点滴记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国学老师的国学课。

采访嘉宾

吴启雷,字雨田,号补拙轩主,民革党员,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国学老师。出身于文史学科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和家庭学术氛围的熏陶,大学开始就立志于研究传统文史。

吴启雷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宋代军政史,以及与宋史相关的书画史上,其宋史研究代表作有:《南宋初年的大事件——<迎銮图>背后的故事》、《震惊南宋初年的国防地震——淮西兵变》、《“岳母刺字”浅谈》等。美术史作品则有:《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双胞胎”们》、《渔父与隐士生活》等。2013年4月,吴启雷老师新作《江山北望:岳飞和岳家军》(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另外,一本有关古代绘画欣赏的作品《画中有话》也已经进入了出版流程,大约2015年春季出版。从2010年开始,吴启雷老师陆续与上海地区的电视、广播媒体录制数期宋代书法、绘画欣赏类的节目,《书癫米芾》、《翰墨荟萃:宋元书画国宝经典(上、下)》、《皇家书气》等讲座播出之后,受到观众好评。此外,吴启雷老师还受邀参加各类上海地区性和教育系统内部的讲座活动。

吴启雷老师致力于青少年国学普及教育,并始终努力培养学生对文史学科的兴趣。在这一领域,吴老师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大量阅读文史书籍、背诵古文经典成为吴老师教学的两大抓手。以古文为载体,通过大量背诵古文经典为学生的蒙学基础奠基。同时,辅以大量文史书籍的阅读,为学生建造完整的文史学科框架,使之在中小学阶段就能够完整而系统地构建起中国历史、文学的大框架。吴启雷老师在中小学国学教育领域的方法和事迹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文化报》、《青年报》、《时代报》、《新闻晨报》、《新民周刊》、《教育家》等报纸、期刊陆续有专文报道过吴老师在这一领域所做的工作。

《科学生活》:在中小学开设的国学课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它主要讲授哪些方面的内容?

吴老师:在上海的很多学校特别是小学都开设了国学课,今后还会更加普及。课程的内容因年级不同也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小学一二年级时,老师带着学生读一些蒙学经典,像《三字经》之类;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国学课的内容就不是很统一了,任课老师会补充一些文史知识。

《科学生活》:您说的这个蒙学是古人小时候学习的内容吗?

吴老师:蒙学是童蒙之学的简称,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在古代,蒙学与小学、大学并称。而古代的小学与我们今天所指的小学有所不同,它与大学相对应,是成人研究的一门学问,包括古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研究的是文字的起源及演变历程,类似于今天的古代汉语、古文字学。

蒙学是古代的孩童学习的东西,主要是声韵、对仗,还有《三字经》、《千字文》、《急就章》等,主要教小孩如何认字。虽然这些蒙学经典是给小孩子读的,但蒙学的内容是相当深刻的,里面文字的解读也是很难的。目前,很多国学老师只是局限于带着小孩子一起背诵这些经典,教小孩认字。如果老师只是单纯地带着学生背诵内容,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实意义不大,这也是我们现在国学课所探讨的问题。

《科学生活》:吴老师在平时的国学课上都教给孩子们哪些内容呢?

吴老师:我在给小孩子讲古文的课程时,会将历史、背诵以及文字的解释有机统一起来。一篇看似难懂的古文,如果把它还原到历史中,把情节脉络捋顺之后,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国学课上讲授的知识具有无穷的衍生空间,这既给了国学老师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以古文为例,国学课上讲的古文与中学的语文课上讲的古文大不相同,后者关注的是字、词、句的用法,国学课的古文不是语文课也不是历史课,而是将文史有机地统一。

国学老师如果真的想让自己的课有充实的内容,让学生喜欢同时又获益匪浅,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前期就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像我们学校,特意把我从语文老师的岗位调过来做专职的国学老师,就是因为我近十年以来一直都在做青少年的国学普及工作,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也发表了很多文章,学校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在国学课上受到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科学生活》:到目前为止,国学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还没有自己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您一直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工作,您对这门课程有哪些自己的见解?

吴老师:国学课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国学”这个词语,其实并不是一个十分科学的概念。国学这个词语是在近代、清朝末年出现的,比如,章太炎的《国学讲演录》就用了“国学”这个概念,因为以前古人一直都在学这些内容,没有必要把它概括成为某一学科。当清朝末年随着西学东进,西方很多学科、流派进入我国,为了与此相区别,“国学”这个词语应运而生。

但是,到今天为止,国学这个词语还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它的概念仍很难界定,一般认为国学是中国文化、历史的统称。我们中小学所开设的这个国学课程,也没有对这门课的学科范围做一个详细的界定,所以,直接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课程标准没法制定;同时,教学内容无法统一;任课教师队伍也参差不齐。

从全国范围内来说,国学课一般都是由文科老师兼任,而国学课在小学比中学普及得多,因为小学没有历史课,所以,在小学基本上都是语文老师在教国学课。这就造成了老师教授的范围比较窄,而原本国学课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泛的学科,如果涉及到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老师们又很难把问题讲得细致、透彻。由于受课时的限制,虽然每周都有这个课,但因为不是考试科目,学生也不会在课后花很多时间来学习这门课程,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理解并记住这些内容,老师必须要讲得生动、浅显易懂,这对老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科学生活》:在您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

吴老师:这里还是和语文学科做一个比较。因为语文学科有固定的教材、课程标准、考纲,所以,老师授课时就很有针对性,不大容易出现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即便有也不是课文的重点,语文学科的重点是对语言文字进行解读。而且在教材中的某些知识已经陈旧,很多旧知识在学术上已经被否定或者有新的研究成果,但在我们的教材中还没有体现出来,教材里还在沿用过去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这就误导了孩子。举个例子,我在给学生讲授书画艺术的审美的过程中,在讲到各种字体演变时,不可避免地会讲到篆书。有些小孩子之前学习过书法,会接触到所谓的“大篆”,这是一种民间叫法,指的是石鼓文。但是,“大篆”这个概念在文字学上早就被否定了。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唐兰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就在文字学界发表文章肯定了“大篆”是一个伪概念,它是民间约定俗成的说法。后来已经明确了石鼓文不是“大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大篆”是六国时期的文字,它是不统一的,是一个系统之下的各种分支,根本没有共同规律所寻,又何来的“大篆”?但是,我们今天的教科书里还有这个概念。我们知道,教育在人脑中的烙印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对小孩子来说,他们记忆力好,一旦形成某种观念就很难改正。

《科学生活》:您对国学课的认识是什么?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国学课?

吴老师:我的国学课的基本理念是,让我的学生在学国学课的时候,起码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框架的基础,知道中国历史的大致演进顺序,这些内容其实很多成年人都还不是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们学校是全国书法示范校的特点,正好我又负责这块工作,所以,我就会把这些内容融合到国学课里,在高年级的国学课上给学生讲一些书画艺术的审美。我要使国学课包含历史、语文、书法、美术这四门学科的知识,但是,又不能上成历史课、语文课、书法课和美术课。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作品的大致情况,如果学生们有机会去博物馆参观,至少能看得懂馆藏的作品。我工作这10年亲眼见过的真迹不下万幅。我会找一些国内博物馆能见到的一些藏品,比如说,我会讲魏晋时期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王氏家族的书画作品,尤其是“兰亭”,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中国文化当中和“兰亭”相关的知识点,比如,文人雅集——兰亭雅集,介绍雅集是怎么一个情况,古人为什么喜欢这样的活动。

《科学生活》:您说的这个雅集是一种活动吗?

吴老师:雅集是一种文人聚会,最早是西晋富可敌国的石崇倡导的,他在洛阳有个别墅叫金谷园,金谷园雅集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著名的雅集,而兰亭雅集就是效仿金谷园雅集。我会把与雅集相关的历史脉络教给学生,以及和书法相关的知识。其实“兰亭”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包括绘画以及和兰亭有关的器物,比如,在砚台中,一块黑白相间的砚台,工匠会把黑色的部分雕刻成人的形状,把白色的部分雕刻成鹅的形状,取名为“羲之观鹅”,那么,这件工艺品为什么叫“羲之观鹅”呢?是因为有这一个这样的典故,我便会结合王羲之的典故对这个艺术品做一个介绍。这就是我国学课的一个缩影。

再比如说,我还会讲一些绘画的主题,讲到明朝的时候,我会专门选一个画派——吴门画派,讲它是怎么产生的,有哪些特点,该如何欣赏,等等。所以说,国学课讲的绘画同美术课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美学教育主要讲的是技法,却很少教人如何审美,缺少文化的熏陶。审美又是最重要的,但它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而美术课上几乎都没有涉及审美的领域。

《科学生活》:现在央视也有很多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比如,写字大赛、成语大赛,等等。是否表明大家正在向传统文化回归?

吴老师:文字、成语本身的意义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些节目更大的意义在于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这也是中国教育必须要面对和改变的现实问题。要想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老师要博学,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首先把老师的培养、人才的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待续)

编辑/简言

推荐访问:国学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