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锤炼课堂语言艺术

时间:2022-06-09 19:28:01  浏览次数: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那么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牢固掌握基本知识,课堂语言即教学语言在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历史教学语言要真实、有逻辑性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课本的编写,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注重从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入手,这就决定了中学历史课堂传授的历史知识是有史实、有观点、有概念的知识,即史论结合的科学的历史知识,而历史知识的传授与掌握,是中国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学语言具有真实性,比如对历史的讲述,人物生平的介绍,必须符合史实,在分析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时候,必须从史实出发,史论结合。例如: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这一问题时,可提问启发学生思考:从1840年以来到抗日战争,中国经历过哪几次重要的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接着启发学生回答结果如何?(都以中国的失败、统治者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而这次抗日战争的结果,却以中国的胜利而载入史册。)进而引导学生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何在?尤其是结合过去五次对外战争进行讲解。这样才能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历史教学语言真实,具有逻辑性,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把握整个学科体系,全面了解教学重点、难点。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但作为历史教师要有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这是分析各个具体历史问题的基础,因而也是突出教学语言逻辑性的重要条件。

2. 认真备好每节课,把握每篇课文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节课的内容往往不少,即使一个问题也可能分为几个部分,只有把握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把整课内容联系起来,使问题之间过渡自然,浑然一体。例如: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一课,我们可以通过课文内容作如下安排:华北危机→民族危机严重→“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为了适应并迎接革命新高潮的到来,中共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策略→在这一政策的推动和影响下,国民党内部分化→西安事变爆发及其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尽管新课标删减了一部分内容,但为了给学生一个系统完整的认知过程,如时间允许,课堂可适当补充。除了掌握本课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外,还应注意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

二、 历史教学语言要有情感性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活动是以人为本,是人类的活动,人类的活动是受思想支配的,这就必然赋予了历史以丰富的情感。要使历史教学语言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教师应从平时积累史料,必要时对课文内容加以补充和正确运用体态语言两点去尝试。

三、 历史教学语言要有形象性

历史教师除了平时注意积累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史料外,还应试着对教材内容进行浅化加工,增加教材的形象性。首先根据教材的需要,把教材的书面语加工成浅显易懂的口语。例如,书面语:鸦片战争后,英、法、美三国不满足既得利益。口语:鸦片战争后,英、法、美三国还不满足他们已经得到的那么多好处。口语与书面语相比,让同学们听起来更具体,更容易理解些。其次,要把教材中的概念、术语、知识点经过消化后,找出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变成顺口溜、歇后语等,通过形象的分析,对知识的理解会更透彻。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不再一一赘述。

四、 历史教学语言要有概括性

历史知识是综合性的知识,它内容广泛,包罗万象,要使学生在简短的40分钟掌握住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讲课时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针对性。

另外,教师讲课还必须做到语言简练、干净明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例如讲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我是这样归纳的: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在此基础上,针对这四条八个字,展开讲解,学生很容易记住。

综上所述,把握历史教学目标、锤炼课堂语言艺术,是实现中学历史新课程目标的需要,而精心的准备,严密的逻辑,娴熟的语言,准确的普通话,得体的教态,适度的概括,既是把握历史教学语言特征,提高历史教学语言水平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历史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

(杞县高阳初中)

推荐访问:锤炼 在教 课堂 学中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