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2:影响中国走向的18件大事
时间:2022-06-09 19:42:02 浏览次数:次
从2002年到2012年,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十年间,中国不知发生了多少大事小事。细细盘点这十年,我们感到,以下18件大事,在过去的十年间已经对中国走向产生过巨大影响,对今后中国走向的影响仍然不可估量。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2003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8月,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明确使用“科学发展观”概念;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胡锦涛明确提出和阐述科学发展观,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不仅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召开,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十七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2.中国GDP世界第二
2011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4742亿美元,低于中国的58786亿美元,拱手交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交椅。最近10年,中国GDP在世界上的排名大跨步前进,2002年排名第六,2005年超过法国排名第五,2006年超过英国排名第四,2007年超过德国排名第三。仅仅3年之后,2010年中国GDP便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2011年继续保持“老二”地位。尽管中国GDP世界第二,但与全球第一的美国仍相差甚远,只有它的四成多;中国人均GDP在全球更是排在100位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仍然是世界上较贫穷的国家之一。50多年前中国提出“超英赶美”时,曾被国际上认为是“天方夜谭”;如今真的“世界第二”了,世界各国震撼,重新打量起中国来。实际上,中国GDP世界第二,不仅促使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也在提醒中国认真审视自身发展。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3.北京奥运会
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北京奥运会规模空前、战果辉煌:204个国家及地区参赛,6万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参加,80多名外国政要出席;共打破43项世界纪录及132项奥运纪录;中国以51枚金牌共100枚奖牌的骄人成绩,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荣登金牌榜首位的亚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运衰则体育衰,国运兴则体育兴。”北京奥运会不仅圆了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更锻炼、培育了中国和中国人开放、从容、文明的大国心态。这之后,世博会、亚运会、大运会以及数不清的国际赛事、国际会议、国际活动在中国举行,中国从容不迫,泰然处之。
4.取消农业税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的取消,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带动了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环节的进一步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进步。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不仅标志着在中国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正式成为历史,而且标志着我国乡村治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5.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从零起步的。经过长期特别是近10年来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各项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关乎国运、惠及全民,造福当代、泽被子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标志着我国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家庭保障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保障,到今天社会保障的历史性跨越。
6.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194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是10.64%,1977年是17.5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2002年的城市化率达到39.09%,2011年上升到51.2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这标志着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逆转,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由此,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以及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7.互联网的普及
继无线通讯普及之后,我国的互联网在近十年间也得到迅速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2002年只有5400多万;2009年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首次超过21.9%的世界平均水平;2011年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8.3%,互联网已深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我国已成为全球互联网大国。互联网的普及,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互联网不仅给人们提供各种所需信息,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梦想,而且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层出不穷、超出想象。
8.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1999年,中国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过短短数年的艰苦努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7%,正在向普及化阶段迈进,2015年的目标是36%,2020年达到40%,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能让更多人实现“大学梦”,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更多人才,而且对提高全民族素质意义非凡。
9.“胡连会”
2005年4月29日下午3时,一个闪亮史册的时刻出现: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两人的手紧紧握到一起。这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相隔60年的首次握手,是两党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给海峡两岸前途带来春天信息的一个历史时刻。胡锦涛说:“我们共同迈出的这一步,必将记载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册上。”连战说:“国共两党能够继续加强相互理解和信任,是给两岸带来一个亮丽、光明的希望和未来。”会见后,双方发表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胡连会”开启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航程,打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为台海问题的和平解决累计着共识。
10、设立地级三沙市
2012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人民政府驻西沙永兴岛;7月19日,中央军委批复广州军区,同意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省三沙警备区”;7月23日,三沙市举行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市一级权力机构;7月24日,三沙市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永兴岛隆重举行。地级三沙市的设立,是中国对海南省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对西中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的行政管理和开发建设,保护南海海洋环境。
11.第一艘航母平台试航
2011年7月27日,国防部宣布,中国目前正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8月10日,中国海军第一艘航母平台实验舰完成整修和改装,首次进行试航。2012年7月30日,中国航母平台完成了第九次也是最长一次试航,为期25天。中国航母平台是我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它是由前苏联瓦良格号航空母舰改装而成的。中国航母平台的建成和多次成功海试,圆了几代中国军人和全体中国人的“航母梦”。这不仅说明了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发展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我国武装力量行驶维护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的神圣职责提供了重要的装备保障。
12.“非典”灾难
2003年爆发的“非典”是全球面临的一场疫病危机,中国是重灾区。“非典”自2002年11月在我国粤港地区出现病例并开始大范围流行,2003年3月以后疫情向全国扩散,尤以北京为烈。2003年8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在这场“非典”灾难中,全球累计病例共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死亡919人。其中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人,死亡349人;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非典”突如其来,党中央、国务院率领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拼死抗击,最后取得胜利。在“非典”事件中,卫生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长孟学农被问责免职;国务院公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这之后,在一系列的突发公共事件中,应急机制和官员问责制度得到逐步完善。
13.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等地,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有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党和政府与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团结奋斗,4年时间完成了震后重建任务。同时,汶川大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唤醒了一个群体: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大规模的志愿者参与救灾。中国志愿者在2008年开创了属于他们的时代。
14.“孙志刚事件”
2003年3月17日晚上,刚从大学毕业两年、在广州某公司任职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缺少暂住证,被警察送至广州市“三无”人员收容遣送中转站收容,后被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受到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收容人员的野蛮殴打,于3月20日死于这家收容人员救治站。这一新闻事件被称为“孙志刚事件”。“孙志刚事件”发生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一大批责任人受到依法依纪查处;国务院迅速果断地公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并同时废止了饱受诟病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孙志刚事件”不仅仅是促使了一部法规的存废,更重要的是促使政府更加关注公民特别是流动人口的人身自由权,也促使公民的法治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权利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15.“史上最牛钉子户”事件
2004年,重庆三家房地产公司共同对九龙坡区鹤兴路片区进行开发。至2006年6月,该片区所涉及的281户拆迁户中,只有杨武、吴苹夫妇一户因与开发商未就补偿问题达成一致没有搬,但房子已被开发商挖成“孤岛”。法院判决,杨家必须在2007年3月22日前自行搬迁,逾期不履行,将依法强制拆除。吴苹夫妇拒绝签字,拒不搬迁。“大限”将至,3月21日,杨武攀上“孤岛”,飘起国旗,宣示主张;吴苹遥望“孤岛”,手捧宪法,与众多记者互动。于是各路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于是“史上最牛钉子户”诞生。最后有关各方达成和解。“史上最牛钉子户”事件集中反映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困境,也促进了依法拆迁文明拆迁和谐拆迁的进程。
16.“我爸是李刚”事件
2010年10月16日晚,李启铭在河北大学新校区生活区内醉酒驾车,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李启铭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送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李启铭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我爸是李刚”一语迅即在网络和全社会流行。后经查实,李启铭的父亲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2011年1月,李启铭因交通肇事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我爸是李刚”事件让人们痛切地感受到了权力的延递与专横,引起了“拼爹”现象的全民讨论。
17.“彭宇案”
2006年11月20日,南京老太太徐寿兰在公交车站摔倒,彭宇上前搀扶、联系其家人并送其至医院诊治。随后,老太太咬定彭宇将其撞倒并向其索赔。双方对簿公堂。南京鼓楼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彭宇给付老太太损失的40%。彭宇不服判决。双方在二审中达成和解,随后淡出公众视野。这是一起引起极大争议的民事诉讼案,其他地区也有类似事件发生。不少评论认为,正是“彭宇案”,造成路人“见死不救”现状;甚至有评论说,“彭宇案”令中国社会道德水平倒退50年。有趣的是,2012年3月5日,“中国好人网”首届“搀扶老人奖”评选结果揭晓,其中的“委屈奖”得主是彭宇,奖金5000元,另获特别奖奖金2万元。
18.“郭美美事件”
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漂亮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郭美美网上“炫富”,多次发布其豪宅、名车、名包等照片,在全社会引起轩然大波。后经北京警方查明,郭美美系湖南省益阳市人,她和她的母亲与中国红十字总会无直接关联。新浪也对实名认证有误一事向公众致歉。但“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广泛质疑,并引发了一场对整个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
- 上一篇: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代意义
- 下一篇: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