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适用性及路径选择
时间:2022-06-10 08:00:03 浏览次数:次
校园文化不仅应该成为衡量—所大学是否国际化及其程度如何的可操作性标准之一,而且更应是国际型大学彰显其人文精神和独特魅力的重要内涵性元素。国际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特征,决定了其观念思路和实践路径始终都要贯彻国际化的意识、规律和要求。但国际化绝不是唯“洋”是用,更应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统一的原则。
国际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表征和原则
1 国际型大学校园文化的表征
国际化对大学校园文化有何影响?国际型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什么特点?国际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这是我们进行国际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的认识前提。留学生人数占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与国外高校互换学生人数占在校生人数的比例、聘用海外教师和研究人员、邀请来校讲学的国外知名学者、原版教材的使用、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外国语言课程开设的门类、跨国或跨地区文化的课程、科研成果发表与应用的国际化、主办或承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等,都是判断一所大学是否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具体指标。以上主体和活动不仅是内在构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校园文化的表现形态、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总体上讲,国际型大学校园文化主要表现为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学校以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能够融通东西方文化的一流人才为目标,其显著特点是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
2 国际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原则——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究其本质而言是—个文化选择问题,文化选择的本质是在多元文化的矛盾运动中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文化选择的运行机制是在文化批判和取舍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整合和创造。国际化是世界各国先进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建设国际型大学有助于我国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拓展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培养途径,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主要是指西方文化的扩张和民族文化的淡化。因此,我们在着眼于国际化的同时,还必须立足于民族化、本土化,不是唯“洋”是用。
日本学者喜多村和之曾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三个标准: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通用性是指本国的文化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文化中是否被承认、接收和理解;交流性是指为活跃于不同国籍、民族、文化间人们的交流、交涉,是否确立了接触的规则;开放性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制度和意识上是否站在本国立场上将别国文化接收到自己的机构内。这三个标准为当前我国大学探索国际化的路径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既要创造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开放性的制度、环境和氛围,又要强调本土文化在国际社会被理解、被接受、被吸纳的程度,在相互学习、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将更多的中国元素注入到国际化的标准当中。这不仅是国际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型大学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型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主体性差异
1 中外师生尤其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层次要求不同
留学生认为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自己学习汉语或其他专业以及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有所帮助。如学习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能够增加话题并参与和表达意见,了解儒家、道家思想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具备汉语、文学方面的知识在旅游时能更深刻地理解其蕴含的文化思想,了解中国人的看法、性格和风俗习惯能够加强交流沟通,帮助理解现代中国人和中国国情等。中华文化圈如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留学生在文化传统上比较接近,学习汉语、文学、风俗、儒家思想等内容相对容易,理解也更为深刻,而印度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欧洲文化圈的留学生则不然,过多或过深的学习内容反而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中国教师一般会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特色食品、典故史事、传统工艺等融入教学内容,在迎合学生兴趣点的同时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不少教师曾学习过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文学史、宗教、汉语、民俗等课程或讲座,但仍认为需要开设哲学、文化导读、当代中国国情、东西方文化比较等方面课程,以及开展相关文化体验活动,尤其是用英文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学生则认为专门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相对较少,自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不够深入甚至缺乏热情或存在误区,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过多的流行元素或商业元素而导致传统文化缺失,除了国画、书法、太极拳、京剧等文化艺术外更需要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想精髓的学习。
2 中外师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不同
留学生认为中国5,000年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外国人很难了解得全面和深刻,尤其是以掌握语言技能为目的的学生认为不宜过分强调中国文化特色,如果能将文化内容编排到现有的课程教材和教学体系中,并且区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水平的留学生,效果将更加明显。另外,留学生也选修一些中国历史、古代汉语、中国艺术史、民俗课、中国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课程和讲座,通过读中文书籍、与中国人交往、看中文电影、艺术节等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教师经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和学习,认为主要还是依靠个人的自我提高,也需要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专业进修、学术讲座、文化体验、社团活动等,并希望校方鼓励支持教师参与相关研究课题和项目。
中国学生参加的校园文化活动相对较多,如中外学生艺术团、中外文化大使、世界文化节、北京传统民间艺术展示、中秋重阳诗会、中外学生游园会、中华才艺培训等。面向中国学生开设的文化课程也比较丰富,包括“中国文化史纲”“中国文化要籍导读”“中国文学史”“中华才艺”“中国音乐欣赏”等。
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外师生的影响及程度不同
留学生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仍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如儒家思想、族亲关系、中庸、保守、谦虚、人际交往习惯以及对政治的看法等,日常生活中也遵循尊老爱幼、孝悌忠恕、助人为乐等传统。大多数留学生在与中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并不存在文化差异引起的障碍或冲突,即使存在障碍也会向教师或同学请教,通过了解文化区别或想法差异来增进共识。留学生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能够增进对中国文化的友好态度,纠正一些理解上的偏差。
,
中国教师认为留学生普遍在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受到一定影响,但对其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有限。他们在交往中会遵循中国人的习惯,对历史、汉字、京剧、武术、民俗、服饰等产生一些兴趣,有的人受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较大甚至会改变宗教信仰。
中国学生认为在与外国人交往过程中存在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引起冲突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藏独、台独、
宗教、日本侵华战争、意识形态观念等敏感话题。其他如中国人喜欢问外国人的看法,但外国人不喜欢对别的人或国家妄作评论,表达方式上中国人比较委婉,外国人较为直接,以及在自我意识、集体观念、审美角度、生活礼仪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自身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避免交往障碍,提高跨文化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路径选择
1 转变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思路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大学尤其是国际型大学的历史使命。以往我们对如何看待和处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国际化、多元化的校园环境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行为方式和意识形态产生根本影响,也希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留学生对中国的态度和看法。调查显示,有些中外师生认为现代中国人跟传统文化已经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了,仁、义、礼、智、信被认为过时,传统文化仅仅表现为历史、建筑、民俗、手工艺、曲艺等表层形态。由此可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践行的缺失才是造成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心理认同不足、本土文化自信心欠缺、甚至崇尚西方文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因此,国际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实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任务,关键在于厘清中外师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些狭隘、肤浅的认识,重塑大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另外,任何排斥、抵制、同化其他文化的思想和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过度强调中国文化反而会让外国师生产生“文化入侵”的反感,只有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多元、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恰当的方式对待其他文化才有利于互通有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国际型大学要指引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理解和对待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理解并尊重他们与我们的差异”,着眼于培养全体师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树立“人人都是文化大使、时时都可交流文化”的意识,通过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素质。
2 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
开设国际化课程。开设国际化课程可以添加其他文化的信息资源、-使用多国语言进行教学,也可以使用同声传译、网络教学等辅助性设备,究其本质是将国际化的观念意识贯彻到文化教学的过程和行为当中。这就对该类课程的授课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融会贯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要流畅准确地用外语、技术手段解读中国文化知识。因此,有必要针对此类课程教师的特殊需求,通过优选师资、岗前培训、专业进修、文化体验、课题研究等方式从整体上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整合文化课程资源。以中外文化为主题的课程是中外师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基本途径。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汉语水平、不同学历专业的留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层次和理解程度差异较大的现实状况,有必要研究整合学校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方面的资源,包括师资、教材、设备和经费等要素,开设面向全体师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西方文化比较方面的通识课程。
开办中国文化特色讲座。为了向汉语水平不高的留学生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国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素质和能力,可以开设如“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和“中国文化英文系列讲座”,系统地介绍中国历史、思想、文学、建筑、艺术、民俗、教育、经济等内容;可以开设“中外文化名家讲坛”,邀请国际汉学专家、著名文化学者讲授世界文明历史、中西文化比较等专题研究;可以举办“艺术中国——美术经典系列讲座”,专门介绍中国书画艺术中思想品位高、教育意义强的内涵,将专业性、知识性与人文性融为一体。
3 拓展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校园文化活动
笔者认为,当前国际型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要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在宣传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加其他文化的元素,这样可以增强留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主体性,展示多元文化并存、交融的国际化特点;二是学校在组织校内外中外文化互动活动中应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他们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三是在活动中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元素,而不是单纯地普及汉语或展示表层文化形态;四是加强非官方的民间文化交往活动,为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交往提供自由交流沟通的平台;五是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外师生共同创办、参与和发展文化社团;六是拓宽多媒体、网络、宣传册、实物展示等宣传渠道并加大力度。
4 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隐性熏染作用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洁净优雅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学校除了通过发展植物造景,建设绿色生态校园,为师生创造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外,在校园环境设计和建设中还注重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的历史传统,潜移默化地陶冶中外师生的人文情怀。
5 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
要以文化研究基地、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中心等学术组织为依托,开展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的课题研究和项目建设,如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的现代化、京味文化的创新发展、留学生博雅教育等研究领域,使国际型大学成为辐射全球的中华文化国际阐释与传播的重要基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适用性及路径选择]相关文章
- 立足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现代文明
- 激发学习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 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活动主题总结范文合集
- 美丽中国主题的演讲稿范文大全
- 2021年学习《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专题党课讲稿
- 二级支行行长述职报告_银行网点主任述职报告
- 中国银行业务经理述职报告 派驻业务经理述职报告
- [中国银行副主任述职报告]银行主任述职报告
- 银行主管述职报告_中国银行述职报告
- 银行主任述职报告_报告总结-中国银行副主任述职报告 精品
- 银行高管个人述职报告例文【三篇】_银行柜员年终述职报告
- 【有关职工体检通知】 体检通知模板
- 试论大学校园无线局域网的设计与规划
- 2023年大学校园联谊活动策划方案7篇
- 网络空间冲突的治理困境与路径选择
-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研究
- 对当下中职校生存状态与发展路径的思考
-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学效果提升路径研究
- 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开发的路径
- 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路径探索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 从“时、度、效”看基层电视新闻栏目的提升路径
- 植物文化性及其在园林景观中表达的研究
- 上一篇:信任“80后”,,悦纳“90后”
- 下一篇:纪连海火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