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编好中学历史教学课本(笔谈)

时间:2022-06-10 08:14:01  浏览次数:

2002年秋天,在河北广宗召开的纪念景廷宾起义10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编辑部组织了几位学者,就中学历史教材如何编写问题展开座谈。以下诸文,即根据座谈会上部分学者观点整理而成。

趣味性是中学历史教材的灵魂

赵树好

(山东聊城大学历史系山东聊城252000)

要编好初中学生的《中国近代史》教材,我认为最好将"学本"和"教本"分开。学本简明生动,重在培养学生对祖国近代史的热爱和兴趣。教本准确翔实,重在帮助教师消化和丰富学本的内容,以便生动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对编写学本,我认为可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主线明确,选材典型。教材的内容应该如实反映近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学习西方和马列主义,外抗强敌,内求变革,努力推进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近代化的主旋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揭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但教材应该避免平铺直叙、面面俱到的说教,而代之以生动活泼、含义深刻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应该选择中国近代史上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不仅有催人奋进的斗争史实,还有动人心弦的情节和人物;既能提高初中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初中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第二,文字优美,图文并茂。教材的语言应该简明生动、深入浅出、文采飞扬,再附上少量内容贴切的精美插图,肯定会吸引学生的目光,并带给他们如同阅读革命史诗般的美感和享受。

第三,相对稳定,推陈出新。教材的观点应该正确稳妥,注重它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同时还要不拘成说,敢于采用近年立论有据并已基本上形成共识的新观点和新材料,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

至于如何编好教本,我认为一是应该介绍与学本内容相关的前因后果,设法把学本的内容串起来,并标明学本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师的讲授提供更多的方便;二是应该介绍与学本内容有关的一些生动活泼的小插曲,帮助教师活跃课堂气氛;三是应该介绍与学本内容有关的研究动态和参考书目,为教师讲授提供更多的条件。

趣味性是中学历史教材的灵魂

赵树好

(山东聊城大学历史系山东聊城252000)

我曾做过三年中学历史教师,深深感到一本生动有趣的中学历史教材是讲好课的关键所在。这是因为:

1.中学历史课很难讲。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语是"主科",中考和高考所占的分较多,因而从学校领导到学生都比较重视。这些课难度较大,学生不注意听讲就学不会。况且物理、化学的实验课,数学课严密的逻辑性,语文、英语课妙趣横生的诗歌、散文和小故事对中学生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些课程的老师很受欢迎,课也比较好讲。而历史在中考所占分较少,高考时理科学生不考,这样,在中学生、其他课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心目中,历史课是"辅科",历史老师是"二等公民",根本不受重视。历史课本基本上都是由白话汉字组成,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听老师讲也能看得懂二加上现行中学历史课本缺乏趣味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讲好中学历史课非常困难。

2.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不多。现在的中学历史教师参差不齐,其中有大学历史系毕业的,或者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经过刻苦钻研,博览群书,努力探索而成为优秀中学历史教师的,但也不乏不受欢迎的中学历史教师。这些不受欢迎的中学历史教师一般不是正规大学历史系毕业(正规大学历史系毕业生也有不受欢迎的),由于他们课太多(周学时一般都在12-18节之间),社会兼职和家务繁重,学校图书馆历史书太少,学校基本不提供外出进修或查阅资料经费,因而他们只能照本宣科,而课本又缺乏趣味性。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必然受到中学生的冷落和厌烦。我曾听过许多不受欢迎的历史课,其中一节课的情形是这样的:台上,老师汗流浃背,辛辛苦苦地朗读教材;台下,学生看闲书者有之,做其他作业者有之,交头接耳者有之,睡觉者有之,甚至还有的在吃方便面,真是五花八门。这堂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迫切需要优秀的历史教材来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整体水平,改变这一局面。

3.趣味性是中学历史教材的灵魂。中学老师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一节课不让学生笑三次不是一个好老师。我认为,一节历史课不让学生笑六次不是一个好的历史老师。因为中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活泼爱动,因此,我建议挑选对各个学科或专题有深厚学术功底,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编写中学历史教材。该教材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任务的前提下(如向学生传授科学丰富的历史知识,使学生从历史知识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爱国主义思想等),还应选择一些典型、生动、有趣,并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或情节贯穿于每一章节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如果中学历史教材没有趣味,学生不愿听课或者阅读,其他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假如初中历史教材"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由我来写,我至少要写上下面三个情节:

(1)孙中山自幼敬仰洪秀全的反清业绩,向往太平天国革命事业,他称洪秀全为"反清英雄第一人",并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2)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1887一1892年)学习期间,经常与好友杨鹤龄、尤列、陈少白高谈造反覆清,被人称为"四大寇"。

(3)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期间,学习成绩特别突出。五年下来,除了一门课是90多分,其他功课都是100分。在他毕业前夕,西医书院的院长和老师专门开会讨论孙中山分数问题。大家认为孙中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毕业生,但对他的成绩又感到美中不足,经过协商,一致决定送他几分。这样,孙中山就以全部满分的成绩毕业。

编写中学历史教材应关注中学历史教育理念

黄顺力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我觉得,中学历史教学最重要的是应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了解最基本的历史史实,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因此,中学历史课本的编写是否在教育理念上可以有如下考虑:

一、激发兴趣。即应该大大地加强中学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历史虽然是对过去事物的记载,但过去的事物如同今天的现实,曾经也是活生生的东西。编写中学课本,应十分注意以通俗、精炼、生动活泼的语言,来描述历史事件,让冷冰的文字历史,变成活生生的历史史实,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也是事业的起点,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就是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开始的。

二、突出重点。即编写最基本的历史史实,不必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学课本不可能将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全部编进去,即使想"浓缩"进去也并非易事。因此,我认为,突出重点就是把最基本的史实精选出来,按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编成具有历史感、故事性、趣味性的读本,让学生有兴趣并掌握或了解最基本的史实。能做到此,应该说就达到了历史教学的目的。

三、兼顾系统性。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中学历史课本的编写需要突出重点,但不是互相割裂、缺乏联系的各个重点的拼凑,而是整个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重点史实的有机联系。我这里提"兼顾"系统性,指的是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兼顾历史发展进程的系统和完整,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四、注意科学性。历史是一门科学,中学历史课本的编写,在内容选择及适度的历史评价方面应注意科学性,实事求是,不要扭曲历史的本来面目,更不要受"左"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一定要注意充分吸取和体现最新的已有定论的学术研究成果,把历史事实真相告诉给学生。同时,不要囿于旧有的认知框架,避免传统历史教学的概念化倾向。

只有注意科学性,才能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性,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记住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的重大变革,潜移默化地培植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

应注意内容的完整性,又不刻意追求完整

刘学照

(华东师大历史系上海20006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又有重史传统的国家,为培育和陶冶21世纪现代国民,历史教育在中学教育中有其不可被忽视的重要作用。中国近代史去今未远,它在中学历史内容的"六个学习板块"中,居于一种承前启后、连接中外的地位。要编写好中国近代史课本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重要之点当是注意内容的完整性,但又不刻意追求完整。

应该认为,内容的完整性是历史学科科学特性所要求的,也是中学历史课程性质所决定的。因为任何一种科学都有其一定的系统,零乱、不完整而没有系统就不成为科学,历史学科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学科也不能例外。同时,中学历史课程要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包括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显然只有较完整的历史内容才能使学生获得和初步掌握这两个"基本"。而零散的、随意取舍和裁剪的历史知识,难以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也难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也应该看到,中学历史课程又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注意内容完整性是有适度的,对有些内容取舍可作适当变通,不刻意追求完整,"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

注意内容的完整性,还体现了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要求,这意味着历史思维的改进。以往历史研究领域盛行一种线形史观,重视"阶级斗争史"取向,把中国近代史单纯理解成"斗争"史、"事件"史。近些年,由于时代发展,学术界克服了这种单一、单向思维定式的局限,采用多维的辩证综合的复合性思维,认定历史变化不只是某种线形的发展,而实际上表现为社会结构性的演变,从而对历史的考察和认识更为全面。我们高兴地看到,《历史课程标准》确定分七个单元编写中国近代史,用四个单元概括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反抗和革命的基本内容,又用三个单元概括近代化起步、经济和社会生活、科学与思想文化的代表性史实,在表现中国近代史结构方面做得比过去完整。

从另一角度来说,"历史是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梁启超语)。"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为此,《历史课程标准》对晚清的太平天国和建国初的抗美援朝等历史内容,要求从"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和"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等侧面去凸显,不再像以往那样较全面的介绍,表现了不刻意追求内容完整,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当然,太平天国和抗美援朝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较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学生要形成完整、正确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观,不能对之毫无了解。再说,要讲述上述两个方面"事迹",也离不开这两个历史事件为背景。因此贯彻这两项标准时,仍宜对这两个事件本身作必要的简述。类此在一般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和典型的写法,也当是注意内容完整、又不刻意追求完整的一种具体表现。

应将学术界已有定论的史学观点编入教材

黎仁凯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初中历史课教材的纲标,其优点是增强了故事性、直观性;按专题立事,学起来更易掌握,可避免枯燥感。同时,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讲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但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一是有些问题存在片面现象,如义和团运动,只讲八国联军侵略,不讲中国军民的抗击战争,就未免片面。这样也就没有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对于反封建斗争,削弱得太过,太平天国的斗争几乎不提,辛亥革命也轻描淡写。三是有些观点老化,对于新的研究成果(已学术界公认的)吸收不够,如讲义和团时,就有"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的歌谣。其实,义和团起于山东直隶边界地区的观点已被学界公认,再一味强调起山东就有悖于史实。因此,我建议,纲标的每一部分或专题,都要请这方面的专家审定,要广泛征求意见再定。同时,初中、高中历史授课的内容要通盘考虑,做到既避免过多重复,又要相互补充,才具有系统性和较浓厚的历史感。

【责任编辑:蔡世华】

推荐访问:笔谈 课本 历史教学 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