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进程
时间:2022-06-10 11:07:01 浏览次数:次
【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得到了政府与广大民族音乐工作者们的大力提倡,特别是1969年,周恩来总理对民族乐队中民族低音乐器的改革表示出重视以后,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本文选取民族乐器改良进程中出现的革胡、低胡和桥琴三样乐器,论述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进程。
【关键词】民族低音乐器;改良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低音乐器作为低音声部的支柱,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强有力的低音支撑,才能使音乐富有层次,给人震撼的效果。在我国传统的民族低音乐器发展过程中,低音乐器一直属于匮乏状态,并没有合适的民族低音乐器流传下来,因此,在我国的民族管弦乐队中,低音乐器一直采用国际通用的低音乐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作为低音声部的支柱。这种洋为中用的方式虽然把西洋乐器换上了民乐的“外衣”,但无论从外观、音色和风格上都与民族乐队很不协调。作为民族低音乐器,音色要更贴近民族音乐的音色要求,而采用西洋低音乐器的方式,其自身音色、演奏风格与外观都显得与其他民族拉弦乐器格格不入。
20世纪,民族乐团交响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也变得尤为重要。在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中,以满足交响化的性能需求为首要任务,其次还要兼顾乐器的民族化外观,使之与民族乐团相协调。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不仅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注与支持,还得到广大民族音乐工作者们的重视和实践,改良成果层出不穷。下面笔者重点介绍三种改良后的民族低音乐器。
一、革胡的改良
革胡是在我国胡琴类乐器的基础上,参考了其他弦乐器的发音和构造,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而研制出来的民族乐器。革胡是国际低音乐器协会目前承认的唯一的中国低音拉弦乐器。革胡的音色明亮低沉,音域广,音质浑厚,它在演奏技法上吸收了二胡、中胡等的演奏技巧,并根据自身的乐器特点进行了相应的发展。
革胡的改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8型大革胡。58型革胡是以二胡为基础,吸收了其他拉弦乐器的特点而制成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因为革胡的琴头通常都是胡琴类的龙头或如意头,所以,其在造型上具有很强的胡琴色彩。第二阶段,64型大革胡。64型大革胡在发音结构上运用了协振原理,即增设了一个振动体。64型革胡的音量要明显大于58型革胡,它的高音部分更加明亮,低音部分也较前者更易于控制,有效音域向高扩展。第三阶段,79型大革胡。79型大革胡在发音和振动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它把发音结构由间接振动发展为直接振动与间接振动相结合的特殊发音结构,这种振动方式极大地改善了革胡的音量和音色,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二、低胡的改良
低胡是以二胡的造型为基础进行改良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低胡与二胡一样,琴弓夹在琴弦中间,但是低胡有三根琴弦(C/G/d),琴面用桐木制成,采用大提琴式琴弓,演奏时,C、d弦向里压,G弦往外推。C、G弦在演奏概念上与二胡相同。另外,由于低胡的音域较低,所以用了更粗的琴弦,因此对于低胡来说,指板是必不可少的。低胡的设计合理,它在发音结构和振动方式上继承和發展了我国民族拉弦乐器的特点。低胡的音色纯正、音质清晰、音域较广,在弦乐声部中,能很好地其他拉弦乐器相容配合,音量可以与大提琴相媲美。
三、桥琴的改良
板膜弦协和共鸣式新型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桥琴,由共鸣箱、琴杆、皮膜装置、底脚、琴码、拉弦板、山口、花板、弦枕和琴轴构成。桥琴有三个改良特点:第一,共鸣体板面采用了皮膜板面的共振共鸣原理;第二,共鸣箱体内部装有木簧和低音梁装置;第三,在板面上装有特制“桥码”,分别与皮膜、板面相连接。桥琴解决了目前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普遍存在的音频振动迟缓、音量较小、音色暗哑的问题,并借鉴了西洋大提琴的演奏方式,参考大提琴的把位及有效弦长,使乐器本身能够完成大提琴的音域,并能够形成完整的泛音音列,从而更方便人员演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低音乐器改革的热潮逐渐趋于理性,从民族乐团的演出实践看,改良后的民族低音乐器并没有占据重要的地位,除了革胡在香港中乐团中普遍运用以外,其他改良后的民族低音乐器并没有得到民族乐团的过多青睐。由此可见,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必定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实践进程,只争朝夕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让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出现音色、音响更加符合民族乐队的音色要求,既能够保持民族音乐的传统风格,外形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低音乐器。
作者简介:于君(1978—),辽宁省沈阳市,汉族,硕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管弦系教师,讲师;石嘉欢(1997—),内蒙古包头市,汉族,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管弦系2015级大提琴专业学生。
- 上一篇:带你认识“一带一路”沿线的独特乐器
- 下一篇:浅析音乐课堂中的乐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