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震教授的对联说起
时间:2022-06-10 14:42:01 浏览次数:次
新年到来,贴一副春联,可以增加浓浓的年味。对联是传统文学样式,可以寄托祝福,表现才华,展示智慧;同时又讲究平仄格律,充分展现汉语的音韵之美。可惜,当今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成了问题。大年初二央视播出的《经典咏流传》节目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系康震教授“即兴”题联一副:
上联是:周秦汉唐,泱泱中华情常忆;
下联是:曲赋诗文,历历经典语更新。
此联平仄格律可谓问题多多。
对联的音律规则,除特殊情况全仄或全平外,一般都必须遵循马蹄韵,也就是平平仄仄交替变换的联律,其句脚节奏规律和联内音节点规律状如马蹄行进之规律。那么康教授这副对联的平仄又如何呢?是否遵循了马蹄韵的规律呢?
其上联的平仄排序是:
平平仄平,平平平平平平仄。
前半句平平仄平,第二、四字作为音节点,必须平仄交替,这里都是平,出律。后半句平平平平平平仄,七个字六个字连平,更是不可接受,毫无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
按照马蹄韵的平仄规律来看,上联平仄排列需是: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再看下联,其平仄排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仄仄平仄仄仄平也明显出律,第四字作为音节点,必须是平声。按照马蹄韵规则,两个分句的末字也要交替。因为下联要以平声收尾,所以前半句末字必须用仄声,故下联合理的平仄排列需是: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是句內平仄失调。在不符合马蹄韵的情况下,上下联之间的平仄对仗也就无从谈起。尤其是上下联前半句最后一字均为平声,关键的音节点出律,已经谈不上是对联的形式。
康教授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较高水平,还是常常在央视这种主流媒体频繁出现,担任着文化传播、文化继承重任之人,却在许多高收视率的媒体平台上频频出错,这会产生何种影响呢?我作为一个文学系的大一新生都能看出来的错误,何况是更为专业的人士呢?而这种低级错误在这类有教育意义的电视节目中出现,对于抱有学习心态的人们来说则会出现严重的误导作用。
而同样担任《经典咏流传》节目的受邀嘉宾93岁的数学系教授潘鼎坤老先生的对联却能对仗工整,理解深刻。相较于康教授,何尝不是一种讽刺?
对于近年来康震教授在媒体上的频繁出错,同样反映出现在高等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在我们的印象中,民国时期的大家们大多不是只长于某一专业,而是博学多识,在多个专业领域有所造诣,甚至是像数学和诗词这种看似完全没有联系的专业领域。而现在呢?大多数研究人员只为了论文、项目、学位、职称而研究,对专业缺乏热情,对事业没有理想,做不出真正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另一方面,北师大教授在专业上的出错,甚至反映出许多研究人员连自己的专业都无法精通,更不用说在多方面有所造诣了。
近几年,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文化类节目在各种平台上出现,这种现象值得称赞,但如果这类科普教育类节目出现错误的话,后果也是很严重的。从前些年的于丹、易中天,到近些年的郦波、康震,学术明星在井喷式出现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一个好的学者,应该是在弘扬、传播文化的同时也专心于自己的研究,而不是在自己专业知识不过硬的情况下出现在各大媒体节目中。反观现在的学术杂志、学术网站,有多少人能够在研究中真正拿出自己的成果呢?注水论文现象一波接一波,没有真正实力的人成为了学术明星,真正做学问的人却得不到重视,教授们不专心钻研,而是选择在媒体上讨巧出名,这种研究氛围和教育状况实在是令人心忧。
诚然,对于文化的传播继承,我们需要权威的专家引导,有学者专家活跃在电视网络上传播文化当然不是坏事,但专家的专业性、权威性等等都是需要加以甄别的问题。
中华文化能否永流传,需要专家、媒体和全体国民共同努力。
- 上一篇:用对联中的﹃君子之风﹄来濡染中学生
- 下一篇:对联风味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