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下里巴人的阳春白雪

时间:2022-06-10 15:35:03  浏览次数:

摘 要:对联作为中华文化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汉字艺术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还与书法艺术、各种工艺相结合,更是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浅析对联的发生、发展,并以遂宁市民间流行的对子,浅析其在民众生活中的实用性、艺术性、思想性,以说明对联昭示和应证着传统民俗文化。

关键词:对联;实用性;艺术性;思想性;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6-0000-01

一、对联溯源

对联,古时雅称为“楹联”,民间俗称“对子”。清代梁章矩《楹联丛话》中所言:“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祈求平安的习俗。“桃符”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五代以后人们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史料记载,南朝梁人刘孝绰罢官后,将“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题写于门,可视作较早的一副对联。可以说,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

中国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是受到我国古代哲学,阴阳二元对立、交互观念的影响,进而产生两两相对的文学艺术。南北朝骈体文的兴盛,对偶句的精工锤炼无疑对联句有艺术的启示。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对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今南京)定都以后,命令朝中各级官员和一般老百姓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入清以后,特别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二、对联艺术性、思想性

对联艺术的精工奇巧,极具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它成为人们以联会友和斗智赛艺的娱乐形式,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品类。尽管如此,对联却未在文坛上得到应有的重视。自古以来被一些文坛士子视为“雕虫小技、笔墨游戏”,登不了大雅之堂。在我国洋洋大观的中国文学史专著中,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散文、诗词等自不必说,连俗曲、谣谚均有论及,唯独不谈对联。似乎对联不属于文学作品。但是,这种偏见不仅没有让其在浩瀚的历史中消失,反而万古流芳。其原因除了汉子艺术本身的精工奇巧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对联的艺术性、思想性,其背后鲜活的民间社会生活,生生不息的民俗文化才是其千年不衰的根本原因。

民间的对子,则是极具艺术性、思想性,它们往往穿插在民间流传的许多故事中,表现的是生活的一个场景或是一段情感的插曲 。

在民间,认为对对子是有学识的表现,令无数人羡慕的雅事。故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对对子的择婿的故事。下面对在《遂宁市中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摘录的一些对子从语音和字词方面可以看出对子的艺术特点:

“乌鸦闹雪地张张竹叶朝天” [u55ia55 nau213 ye21ti213a55a55tsu21 ie213 hau21 thian55]

“黄狗过霜桥朵朵梅花落地”①[ xua21kou53 ko213sua55hiau21to53 to53 mei21 xua55lo21ti213]

这几副对联属于音韵上的宽对②,绝非字字平仄相对,这也是符合对联的创作规范。在民间流行的对子往往更讲究字词意义上的相对,故这副对联中,名词“乌鸦”、“雪地”、“竹叶”、“天”分别与“黄狗”、“霜桥”、“梅花”、“地”相对,动词“闹”、“朝”分别与“过”、“落”相对,量词“张张”与“朵朵”相对。是来自于生活的点点事项,不像文人士子吟對,讲究用典、立意、取象、言志、抒情,看重章法和布局。如:灵隐寺山门有赵松雪一联云:“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③这副对联描摹景色之宏伟,极具气势。还有根据同音字进行组合的:“鸡饥盗稻童筒打;[i55 i55 tau213 tau213 tho21tho21ta53];鼠④署梁凉客咳惊。”⑤[su53su53lia21lia21khei21khei21 i53]这副对联运用同音字组合,新颖而又巧妙。

这些对联都是来自民间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对生活事项的描述,生活场景的再现,以及生活经验的总结,和生活愿望的表达,极富思想性。还有写女子对浪荡秀才的反讥和轻信人言的反驳:“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成娇,谁不爱娇娇,我的娇娇快来;有米也是粮,无米也是良,去掉粮边米,加女变成娘,谁娘不爱子,我的儿子莫走。”⑥这副对联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而进行巧妙组合成对,即阐明了事理又表现了人们的机警,符合人们的心理,极具生活性和实用性。又如:“青草池中青草鱼鱼吃青草;黄花园里黄花女女戴黄花。”⑦这副对子看似简单,却运用了诗歌艺术中常用的顶针格和反复的创作手法,可见民众的雅趣。人们的爱憎喜恶也体现对子当中,如:“开关早关关迟让过客过关;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⑧

这副对子根据汉字有同字不同义的特点进行组合,既巧妙成对,又揶揄了私塾先生,诙谐幽默。又如:“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⑨

这幅对子是一个爱炫耀权势的官员写在其大门上的,而一个秀才把它修改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⑩将对子巧妙一就完成了对刁恶官宦的捉弄,使他出尽洋相。无论故事是否真实,都表达了人们对贪恶官员的憎恶。

还有摘自遂宁地区《争渡》的故事,故事大致内容是:文官和武官以对对子判谁先上渡船,对联如下:“二舟并进,(鲁肃)橹速不如(樊哙)帆快;八音齐奏,(萧何)萧合胜过(狄青)笛清。”最后以文官取胜的故事。可见在人们的观念中,知识文化是崇敬的对象和最高的取向。

三、结语

对联艺术精巧绝伦,是“诗中之诗”,在民间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无论是题于门庭、酬唱赠送,还是见面寒暄、出对明理,对联这种艺术形式承载着老百姓最朴素的文化感情,再现人们民间的生活状态,表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情感价值,是下里巴人的阳春白雪。由于对联的生活性、实用性和与人们生活联系的紧密性,这也就使之能够承接先祖、应载当今、启迪后世而经久不衰,成为我国灿烂文明的星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参考资料:

[1] 任喜民,《详说对联》,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

[2] 胡长乐,《对联与文化》,沈阳,《艺术广角》1999年第3期。

注解:

① ⑤⑥⑦⑧⑨⑩周立主编:《遂宁市中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资料集,第175页。

② 2007年6月1日,中国楹联学会发表的《联律通则(试行)》中的第三章附则的第四条说明“允许不拘平仄相反律”。文中所举之例子多是如此。

③ [清]梁章钜:《楹联丛话•胜迹上》,中华书局,1987。

④ “鼠”字在四川许多地方念“sui53”,参见李荣、黄尚军等编纂的《成都方言词典》可知,“鼠”字可以念“su53”(见《成都方言词典》第11页)。

推荐访问:下里巴人 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的阳春白雪]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