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吟联作对 教学相长

时间:2022-06-10 15:35:03  浏览次数: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日童日童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和“旧符”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从五代十国时兴起,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并用于早期的学校教育。那最早把对联变成简化一点的对句,并作为学堂启蒙教育是源于何时呢?

相传明清以来,“对课”就成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母语教育方式了,其内容是学习怎样对对子。蔡元培先生说:“对课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实际上对句的这种教法不但可以丰富古诗词的积累,而且可以对学生的文言语法知识进行强化,可见对课对发展学生语言智能大有裨益。让语文教学走民族化的道路,我认为不妨从对课开始。因此在学校的选修课申报上,我毅然填报了对联选修,希望通过课程的开设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对联创作的基本知识及其深刻的内涵;能独立创作出符合规范甚至优秀的对联作品;找回学生咬文嚼字的耐力恒心,激发学生对细微处用心思考的意识。

对句的课到底怎样上?我恨不能早生几百年亲身体验一下!只记得小学上课时,老师说鲁迅先生曾用“比目鱼”对寿镜吾先生的“独角兽”(语出《尔雅》)。寿镜吾想了想说:“对得好。‘独’不是数字,但是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字,但是有双的意思,可惜第二个字都是仄声。总算是难为你了。”鲁迅的对课为什么能这样出色呢?我想主要是因为鲁迅读书多,知识丰富。这正像他自己说过的:“必须如蜜峰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然而乐读书、好读书者选修课大都选更“有用”的科目去了,我的对联“爱好者”们是带着其他作业来听课的,我必须力求使课堂能更轻松活泼、生动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放下手中的作业,集中注意力跟我一起主动探究,我真想使语文也能像英语一样“疯狂”起来。所以怎样引起他们的真正兴趣是我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在想办法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我发现其实在对联的教学中,我是和学生们一同成长的。

一、留有余味,同时增长文化底蕴

效仿评书到精彩处戛然而止、留有余味成了我的第一招。我把对联中有关各人物或各地点、各事件等成系统的故事串起来,比如“苏轼和他的朋友”、“苏轼的妹妹”……讲到大家熟知处有人应和,无人了解处则总是卖卖关子,让他们根据情境先想上一想,这样的“且听下回分解”式的故事教学法既让我们知道了大量名对绝对背后的故事,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兴趣,使他们积极投入到了关于对联的讨论中来。而我们也同时感受了从“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这样的绝佳妙对中映射出的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之美;从“一弯西子臂;七窍比干心”“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装笋母怀儿”这样的乡村野语对联里反映出的普通人的幽默诙谐、生活乐趣;从“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样的对联中体悟到的对生活思辨的智慧;从“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这样的对联中深味了的中国方块文字及会意造字法的魅力;从“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靠边”这样的对联背后看到民族精神、爱国情怀;也从“黄山为九州增色;瓷器与中国同名”这样的春节联欢晚会对联中听闻了中国传统文化复苏及其走向世界的脚步。我和学生们一起为着这些而深深地心神激荡、骄傲自豪!

二、师生换位,同时学习知识

我开设关于对联的第二课堂,目的是调动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增进对古诗文的好感,其实更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教学形式和教学环境更为轻松灵活。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四个教学因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矛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学生想一直听故事,而教师则身负传道授业的责任,怎样才能在讲授枯燥的方法时使学生的兴趣不衰竭?师生换位成了我的第二招。

教育者都深知: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先准备一桶水。我以前对于创作对联的方法与要求不是知之甚详,甚至是不求甚解,即使仅有的那么一点知识也是茶壶煮饺子——心里有嘴里倒不出来。然而为了给学生准确传授知识,我不断地从书籍、网络、相关培训和其他老师处搜集信息,整理加工成易懂的要点后再讲给学生听。可是辛苦整理的这些学生却不愿听,似乎又回到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了。长此以往,不但之前的融洽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前功尽弃,且与选修课的开设原则相违背。思考一番后我决定,调整方法重新上阵。

这天,我把教学地点改在了学校电子阅览室,一打上课铃我就坐在了学生的中间,又从他们喜爱的对联故事讲起。讲到精彩的对联时我就只讲上联,让学生对对看下联,讲明要求,每则对联都有一个知识点的运用,类似于游戏,过了关才可以继续下面的情节。原来古代神话小说中的“孙行者”是可以和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句的。这样一来,学生就总想知道为什么,从生动的例子中学生清楚了什么是“流水对”、“无情对”;从我手脚并用引得同学们大笑的模仿中学生弄明白了什么是“马蹄韵”;从学生自己从网上的查阅并且推荐当中我找到了很好的对联网站,有了很好的对联教学用书;从和学生的交流当中我看到了他们自己从网上找到了很好的现代对联的帖子……不再只是我被学生看作老师,他们在懂得利用身边的、或古老或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后也成了我的老师,我们是共同学习的朋友。这时我就如同沐浴在雨后的阳光下,纳凉在亲手播种的树荫中。我想我不应该只做倒水到杯中的桶,更应该做教人掘井的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身临其境,同时培养探究精神

到学期的中期,我们已经尝试着写自己的对联了。其实,就本意来说,是在探求学问的基础上,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再总结出新的理论,这就是我所尝试的创新活动。具体说,它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研究主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班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于是,身临其境成了我的第三招。

本阶段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我又不失时机地把教学地点改换到了学校附近春光融融的小公园,并以前几日我的游园习作“燕唱湖波,春色层层皆入画;蝉鸣柳浪,夏音款款总宜人”为内容展开讨论。面对眼前如画美景,知道老师的作品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学生们胆子大了,各自边走边吟,或沉思或争论起来。

从最初作品的千奇百怪到后来的有模有样,还真少不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每次作品新鲜出炉都会先登台亮相向全体露个脸,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时我还没看出门道,同学们就已经将缺点大白于天下了。而每当一副对联被指出这样那样的毛病,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去互相帮助寻求解决的方案和办法了,对于学生,这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有的学生还直接把问题提到了网站论坛上。我们还以自己的姓名写“嵌名联”:“甲乙丙丁岂无姓,金银铜铁皆有形”(丁锴);“易水萧萧刺政(原为刺秦,还真有点舍不得改),忠心耿耿为国”(耿萧);“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日月星辰无限宇宙”(薛辰);“木下有罕子,老友特探沾喜气;广内含尽大,细草总是顶寒天”(李庆);“枫叶荻花秋瑟瑟,落霞飞燕两相依”(卞涤菲),看着把自己的名字包装精美地“秀”,大家初尝了探究后的小小满足。我自己却在暗暗得意我那副至今还让大家觉得不甚满意的对子,它让我们在无数次修改失败的不甘后懂得探究的道路是无限的。

我认为,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创设环境让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到活动中,他们都能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身临其境地进入共同探究的领域,是多么融洽的课堂!

对联选修课结束了,我们虽未被人笑曰“疯狂”,但已为之“倾倒”。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感知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课堂教学也这样想方设法选用探究式,就可让学习的精神、学习的乐趣如同对联的复苏一样在今天的世界方兴未艾!

推荐访问:教学相长 作对


[吟联作对 教学相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