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环境史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
时间:2022-06-10 17:35:02 浏览次数:次
[摘 要]与美国荒野史研究以及日本公害史研究不同,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德国环境史研究和英、法等国一样主要侧重于对工业污染史的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德国环境史学家们又进一步拓宽了对世界环境史以及本国城市和周边地区环境史的研究,因而在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令人瞩目。虽然和其他国别环境史研究一样,当今的德国环境史研究还存在着不少盲点和空白之处,有待完善,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生态文明大国,德国这方面的治史经验无疑可为我国环境史的研究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德国环境史;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K516.4;X-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1-0047-10
[作者简介]江 山(1965—),男,安徽庐江人,德国哥廷根大学硕士,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团队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德语生态文化史研究;胡爱国(1965—),男,江西南昌人,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江西南昌 330063)
[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德国生态意识文明史研究”(10YJA752012)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随着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的发表和核战争抗议运动的兴起,西方发达国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自然破坏和环境压力挑战。和英、美、法、日等国一样,“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和“自然保护”也逐渐成为西德新闻媒体和民众口头上的热门话题,并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由此成为德国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何在自然中寻求自身幸福的生存模式,这已成为广大民众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思想文化领域,许多文化学者也和政治家、宗教人士、企业主等一样,一致认为西德自然环境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他们正处在生态压力濒临崩毁的边缘,已到了毫无妥协和退让的地步。这些环境危机,如空气污染、森林死亡、水域污染、海洋污染、大量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土地污染和侵蚀、化学工业的放射污染、核爆炸、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温室效应等,已成为这些文化学者研究和书写的对象。如在文学作品中,生态作家古哈(Anton Andreas Guha)分别于1983年和1993年发表的两部生态日记体小说《终点完结,第三次世界大战日记》①和《地球的报复》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拉斯(Günter Grass)1986年发表的生态预警小说《母鼠》③,以及同年蒂姆(Uwe Timm)发表的长篇生态小说《蛇树》等,都深刻揭露了这些环境污染问题。④而在环境史学领域,上述这些环境问题也成为环境史学家们的研究任务和焦点。从老一辈专家希夫尔勒(Rolf Peter Sieferle)到年轻的后起之秀于科特尔(Frank Uekotter)等,他们在德国环境史学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成就非凡。从地理范围来看,他们或以全球视野研究世界环境史,或以局部视野研究德国环境史;从时间跨度来看,他们或研究自有日耳曼人诞生以来的人—自然—社会三位一体的德国环境史,或研究某一历史时期的德国环境史;从研究领域来看,他们或侧重于工业环境史研究,或侧重于自然环境史研究;从学者国别来看,这些学者中既有德国学者,也有美国、奥地利、瑞士等国学者,同时还包括我国学者;等等,不一而足。总结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德国环境史研究可谓门类齐全,种类繁多,学术著作不下千部,可谓琳琅满目,蔚为大观。总之,如果和其他国家的德国环境史研究相比,德国学者的研究史料则更为齐全,观点更为独特,类别也更为多样;另外,他们的认真严谨和深入细致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同于美国荒野史研究和日本公害史研究,德国环境史研究和英、法等西欧工业强国一样,主要侧重于对工业污染的研究。所以,对德国工业革命以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一直成为德国环境史研究的主旋律。那么,德国环境史的主要研究阶段应如何划分呢?根据北京大学包茂红教授的观点,世界环境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前现代文明中人与环境的基本和谐;现代文明中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背景下人对自然的征服与奴役;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人与自然新和谐的实现。⑤德国环境史也同样可划分为这三个阶段,其中的两个时间分界点应该为1492年和1969年,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所引发的物种交流、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在此之后,人类对技术的崇拜和滥用虽促成了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但同时也造成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值此困境之际,人类登上月球的壮举,让人类在俯视地球母亲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脆弱和渺小。所以,如何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颠覆原有的二元论、机械决定论和还原论,从整体论和有机论出发,重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当务之急。许多德国学者对此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如希夫尔勒和赫尔曼(Bernd Herrmann)等。在他们看来,这种新学科和新型历史研究的诞生,不但可对传统历史学中固有的局限性进行纠偏,同时还可充分发挥历史的警示与借鉴作用,促使人类站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人类和地球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刻思考,以获得如何把握自身终极命运的智慧。①
二、德国环境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德国环境史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5年《环境与历史》杂志的诞生、1999年欧洲环境史学会的成立以及此时期德国哥廷根、弗莱堡、波鸿等大学相关研究机构和环境史专业的设立,标志着德国环境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②尤其是至今七次欧洲环境史大会的召开(每两年一次),更标志着该学科研究已趋国际化、专业化和系统化。首先,在研究对象方面,鉴于环境史具有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该研究已不再停留于对原有工业污染史的研究,而是深入到自然环境史、人工环境史和社会环境史的各个方面,从而涉及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天文学、气象学、生态学、物候学、人类学、文化学、文献学、园林学、伦理学、未来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其次,在研究内容方面,它不仅涉及对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而且还涉及对环境变化和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同时还有对相关文献记载的特征和分析方法的研究。概括起来,德国环境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德国环境史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