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外小学德育教育比较研究

时间:2022-06-10 19:07:01  浏览次数:

【摘要】小学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介绍德育相关概念,从不同方面对中外小学德育教育进行比较分析,结合中国自身的特点,借鉴国外小学德育方法,总结了我国小学德育的启示,以期更好地发展我国小学德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外小学 德育教育 比较

一、德育定义

道德教育被定义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预期目的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包括提高道德意志,培养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仰,养成道德习惯等。在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观念中,尊重生命,崇拜生命是生活的基本态度;“天人合一”是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道法自然”参与自然法转化为生态伦理;“与天地相参”是其生态伦理的价值目标,但传统的道德教育仍处于理论状态,没有实施于现实生活和实践。我国道德教育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以政治教育为第一要务,强调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具有理想,文化,纪律和道德的“四有”新人。

二、中国小学德育教育

2002年5月,中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伦理和社会课程标准指导小学德育课程”等标准,其规定的德育课程逐渐趋于生活化,教师具有更多选择性,道德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方法趋于完善。但是仍存在课程标准缺乏逻辑性,过于单一,课程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教育部加强了课程改革,于2011年发布“义务教育道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2年秋学期开始执行,该标准在教学观念、资源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变革。中国小学德育教育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层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近年来,我国小学德育管理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以适应新形势和新挑战。全国各地结合实际,创新德育新模式,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浙江省杭州市大成实验学校探索的“三自一体”生态德育,即自我建构、自主管理、自我评价,是一种整合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社区和社会的新的综合道德教育。浙江嘉善县教育局为倡导全县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提出一种新的学校德育策略,通过课程教育,环境影响,活动内化等多种教育渠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郑州中学第二附属小学以“和美”为教育追求,以立德树人,惠泽社会为己任,通过创造人文道德教育,生活道德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为孩子的未来积累知识和幸福。广州市美华中学以打造“质量领先,特色鲜明的名优中学”以办学为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全员德育,以弘扬爱国精神,培养健全人格为核心,以创建广州市德育示范学校为指引,深化生态德育模式,进一步探索科学学习、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方法。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坚持“崇德,尚学”的理念,以“培养高水平教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建设高素质专业学校,创造高标准”为办学目标,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校为契机,开展各类环保主题活动,不断提升环境教育水平,精心打造生态教育文明校园,优化育人环境,创新培养模式,铸就特色品牌,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新的更大的贡献。张家口市桥东区逸夫延安小学以“生态教育”為主题,努力争取“书香”“环保”两大主题,树立学校内涵发展的道路,建立生态特色品牌的高水平目标。

在中国的小学教育中,它强调道德,智力,身体,美和劳动的全面发展。而在不同文化背景、政治体系、价值观与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下,各个国家对于道德教育的定义存在差异。以下是中外小学道德教育各方面的比较。

三、中外德育比较

1.中国和新加坡小学德育教育比较

新加坡教育部门提出了不同的道德教育目标,形成了各种道德教育课程,明确指出小学必须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的公民,集中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和道德思维。从小学德育目标比较来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阶级性不同。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新加坡则实行将中央集权政治与自由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国家管理。第二,层次性不同。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受到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并强调爱国主义。从小学德育内容比较来看,两国不同之处在于指导思想与侧重点不同。中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而新加坡则以“五个价值观”为主导。相同点在于都体现对儒家文化的继承,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德育方法比较来看,中国侧重于直接灌输道德知识,而新加坡强调通过熏陶法灌输道德知识。但相同之处在于两国都注重道德知识的系统讲授、都崇尚道德实践、注重自我教育。从途径比较,可以发现,中新两国都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都结合两国实际,开展各式各样的德育活动。

2.中国和美国小学德育教育比较

美国旨在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美国精神的美国公民。从表面上看是鼓励学生追求民主和自由,其实质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中美两国小学德育目标均符合国家目标和学校教育目标;且两国都注重培养群体意识。中美两国小学道德教育目标、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内容和实施方法都有所不同。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符合资产阶级统治者要求的“合格公民”。美国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个人主义,在思维上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而中国德育的指导思想主要是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在思维上具有兼容性与和谐性。

3.中国和日本小学德育比较

日本学校生态道德教育旨在通过体验活动实施影响心灵的道德教育,使学生理解人与人、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改善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判断,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并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方式。日本的学校道德教育是在以德育课程为主的全体教育活动中进行的,分为三个阶段:接近自然教育阶段,了解自然教育的阶段,保护自然教育的阶段。中日道德教育的共性在于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强调活动或经验的重要性,强调有意识的道德行为是积极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中国小学德育目标强调“教育人”的核心;而日本则突出层次和体验;中国小学道德教育强调集体主义原则,日本强调个性原则;中国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注重传统,日本注重创新;中国小学道德教育的实践侧重于学校和社区的结合,而日本则重视家庭和亲子活动的融合。

4.中国和英国小学德育教育比较

英国小学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等方面进行多方位衡量,制定科学化、人性化的课程教育,培养学生的理解、探索、沟通和参与技能,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自尊,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度和不同民族的信仰和文化,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公民意识和负责任的世界公民。英国的小学德育倾向于从个人的角度看待生活,看待人际关系,并强调个人的自立。中国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也有分级,但重点不同。中英两国都有正面的、直接的灌输方法;有理论联系实际,环境教育,舆论,典型示范,讲道和教学等方法;两国都注重自我教育;两国的实施方式都有助于实现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

5.中国和泰国小学德育教育比较

泰国学校的道德教育贯穿着佛教思想,宗教、国王、和民族是泰国人民的三大精神支柱,也是泰国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泰国各级人才的培养和促进泰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推动泰国政治和文化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泰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由于泰国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泰国小学道德教育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对泰国小学道德教育的综合评价发现,泰国的道德教育目标单一,内容保守,方式简单,环境复杂,道德教育机会不平等且严重缺乏小学教师。中国在某些方面与泰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可以通过借鉴泰国道德教育方面的经验得到些启示。

6.中国和澳大利亚小学德育教育比较

澳大利亚的生态教育事业处于发达国家的前列,该国将“环境保护”作为国家政策,将生态道德教育列为必修课,形成系统的教育,课堂教育水平高,课堂教育空间广阔,使学生与大自然充分接触。与澳大利亚相比,中国道德教育的空间相对封闭,处于狭窄的课堂教育水平和课堂环境中。目前,虽然我国许多学校也开展环境教育体验活动,但大多数为参观生态保护基地,环境保护宣传,环保言论,环境知识竞赛,废物回收等“浅度参与型活动”,环保考查和现场调查等“深入参与活动”未充分执行。澳大利亚在道德教育中注重教育中“深入参与活动”的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独立制定学习计划主动探究和积极解决实际问题,专注于让学生进入一个真正直观和丰富的社交环境。

7.中国和越南小学德育教育比较

中国和越南同属社会主义国家,在传统文化和思想上有较大的相似之处。越南政府在马克思列宁主义道德原则的基础上,将胡志明的思想视为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向,其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观点主要是提高革命道德,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红色’‘特殊’的革命性接班人”。中国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坚决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中国小学的德育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共产主义的方向,反映了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理想的政治现实,还体现了培养人类共产主义事业的继承者的政治远见,同时也展示了受无产阶级需要影响的独特阶级性质。

四、结束语

对中外小学德育进行比较,旨在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道德教育成功经验,为中国小学德育改革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思路。在学习他国德育教育时也应秉持“度”的把握,需要在循序渐进的吸收外来知识和先进方法的同时保留自己的传统教育精华。中国小学道德教育制定目标时应使个人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一致;在课程内容上多选取更丰富的内容,依据不同年龄层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来编排内容,并及时进行调整;在教学模式上注重课堂上的角色扮演与课堂外的社会实践;在课程评价上采取多样的评价方法,不断根据社会需要的变化而调整,中国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只有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之中,才能促进生态教育的人性化、生活化与生动化。

参考文献:

[1]张万玉.改革开放30年我国道德建设的基本经验[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4):59.

[2]王學风.多元文化社会的学校德育研究—以新加坡为个案[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李宗慧.中美学校德育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比较[J].宜宾学院学报,2005,(3):104.

[4]邱伟光.中美日德育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比较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16):21.

[5]易秋莎.中英两国中小学德育课程比较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2.

[6]王建跃,郭玲.国外生态德育经验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94.

推荐访问:中外 德育教育 小学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