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青少年校外德育实践活动研究

时间:2022-06-10 19:35:02  浏览次数:

摘要以青少年宫教育为代表的校外教育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够突破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把学习环境从校外教育机构延伸到社会。因而校外德育实践活动不仅在时空上对学校德育进行补充,更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本文从校外德育活动的实践出发,结合案例,探讨校外德育活动的现实意义与实施途径。

关键词校外教育德育实践活动青少年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理想信念、思想意识、道德修养和价值取向的确立,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而我国学校教育向来倡导“德育首位”,长期以来为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发展,以及青少年校外生活的日益丰富,中小学的道德引导越来越显得势单力薄。此外,德育的“教学化”所导致德育实效性不高,也成为学校普遍面临的困境。作为成建制的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青少年宫、活动中心有责任,也有优势配合、补充学校德育,使得校内、校外形成德育合力,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不同于中小学开设专门课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校外德育工作主要依托德育实践活动进行,这也是青少年宫最擅长的德育方式。

1 校外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

以青少年宫教育为代表的校外教育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够突破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把学习环境从校外教育机构延伸到社会。在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冬夏令营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对外演出活动中,青少年宫通常会有计划地渗透德育目标,让儿童在交往和体验中了解真实的社会、学习实际的生活、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做事的方法,并且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技能、培养道德情感、树立理想信念、感悟人生真谛。通过思考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各种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而校外德育实践活动不仅在时空上对学校德育进行补充,更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1使德育内容由侧重书本到回归生活

现代学校教育自设置独立的“道德教育课程”以来,德育越来越依赖书本,甚至是范围更狭窄的教材,德育内容常常局限于教材规定的道德条目。由于课堂教学固有的局限,即使在教材编写时注重设置道德问题情境,实际“教学”中进行的德育也难免流于概括化、抽象化的说教。此外,书本所构建的世界,虽然是对日常生活的仿真,但与生活实际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而校外德育则通过实践活动让德育回归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由教育过程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对社会、自然、他人与自我的认识,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模式,并最终将这些行为习惯转化为自身的个性品质。

1.2让德育方式从偏重道德认知到知行并重

德育过程包括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然而德育的学科化在提高青少年道德认知效率的同时,却削弱了对道德行为的关注。道德认知的进步并不代表道德行为的养成,传统德育对道德认知的偏重不仅容易使德育效果差强人意,甚至会导致青少年知行背离的虚伪人格。而校外德育活动在教给学生道德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不同于德育课程通过问答、考试等形式来考核学生,校外教育活动常常以学生的行为表现为评判指标,直接指向道德行为水准,从而引导青少年解决“知易行难”的问题,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

2 问题解决取向的校外德育实践活动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可见,道德生成的源泉就是道德实践活动,而少年宫校外教育也正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特色,无论是主题德育活动,还是在群文、艺术、科技等教育活动中渗透德育内容,都各具优势。

然而,校外教育机构要进一步提高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在继承良好传统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研究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以问题解决为取向,科学规划、实施校外德育活动,才能更有效、更持久地发挥德育功效。

笔者认为,当前青少年教育普遍面临着社会化与个性化、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以及技艺学习与道德养成难以兼顾的问题,而以德育实践活动来化解这些问题,或许是校外教育的可行路径之一。下面结合中福会少年宫的实践,尝试对问题解决取向的校外德育实践活动进行探讨。

2.1社会化与个性化有效整合

社会化是使人从生物个体发展成具备社会成员素质的“社会人”的过程。正如当代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乔治?米德(G.H.Mead)所说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承担和扮演角色的过程,即逐步学会理解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与要求,并且尽量按照别人的期望与要求去承担和扮演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化的要求很大程度上是外界加之于青少年的,而相对成人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青少年自发的个性化需求却往往得不到重视。青少年宫在德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若能将社会化的要求与青少年个性化的需求整合起来,将会减少德育的“教化”色彩,降低青少年的叛逆心理。

为整合社会化与个性化,中福会少年宫尝试让青少年德育回归生活世界。这里的“生活世界”是相对于“书本世界”而言,同时又是相对于成人生活,特指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正如卢梭所言:“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基于这一思考,少年宫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始终重视以兴趣为导向,尊重孩子们的个性特点,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中,选取贴近学生年龄特点、心智模式的德育内容、德育主题,通过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集体交往、平等对话、亲身体验和思想感悟中,主动、自觉地接纳道德、体现道德。

如:我们把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传统教育内容——入团、入队等仪式教育、礼仪教育等活动,从少年宫的大草坪拓展到了广阔的社会,并一改过去简单呆板的模式化程序,融入更多孩子们喜爱的时尚教育元素,比如:创排情景喜剧小品、邀请卡通明星及人气公益明星加盟活动、设计趣味游戏、创设“小伙伴礼仪城”情景模式等等,使孩子们在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仪式教育活动中,获得成长的快乐,更在不知不觉中践行文明礼仪、树立理想信念、体悟社会责任和人生价值。

对于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另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对外交往活动,少年宫则积极搭建与世界各国儿童对话、交流的平台,精心策划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交流内容与形式,并通过有的放矢地引导和创设情景氛围,实施德育。通过这些外事教育活动,不仅能更好地培养青少年敏锐的世界眼光,使他们拥有更加宽广的视野和胸襟,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思想,而且能更集中地锻炼青少年的礼仪、纪律、荣誉感、团队协作、爱国精神和国际意识。

2.2弥合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

由于生活环境的单纯,社会经验的缺乏,青少年所了解的生活世界与现实往往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学校、家庭出于教育与保护的目的,常常会为青少年营造起一个完美的“理想世界”。这个所有元素经过严格筛选、规范的世界遵循着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原则,但它毕竟不能取代真实的生活世界。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也容易使他们轻视、抵制正统德育,他们会通过网络媒体、同辈群体等途径,构造起自己的“理想世界”。而这一“理想世界”同样是不真实、不全面,甚至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

因而青少年需要踏足真正的社会,亲自了解现实世界,这才不会在成长中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感到错愕、无力。少年宫校外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坚持紧扣社会热点,策划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了解现实世界推开一扇窗。在这里,青少年能获悉真实的社会资讯,同时在一种开放、自然的心境中理解道德、践行道德,并将道德真正地写入自己的灵魂。

比如:我们结合奥运,组织开展“同一世界,同一梦想——奥运信使”活动,让孩子们在与姚明、刘翔等体育明星的书信往来中,进一步体会、感悟奥运精神;通过策划“圆我飞天梦”、与“神六”功臣面对面等活动,让孩子们在主动参与中,对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拥有更加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策划举办的“重走长征路”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与少先队员座谈会,让更多孩子借此真正了解了红军的历史故事和革命老区的现今发展。有中学生谈到活动感受时说:“原来以为长征精神的宣传活动是作秀,现在才真正了解到红军经历的艰难困苦”,他决定“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来继承长征精神”等等。

此外,扶危助困的公益性活动也是让青少年了解真实世界,提升道德境界的有效方式。中福会少年宫始终遵循“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办宫宗旨,不断地开展公益活动,组织青少年赴儿福院、养老院、外来务工子弟学校等实施文化扶贫和教育服务,帮助白血病患儿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在这些活动中,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而青少年也真切地看到了与自己生活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真实的社会群体、社会环境,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切身的伦理感受,懂得关爱和责任,并收获助人的快乐。

2007年访菲期间,我们特别策划了一项爱心扶贫活动,不仅组织学生为当地的穷苦民众表演节目,而且将食品、书籍、财物等赠送给他们。很多学生看到同龄人的艰苦生活,都忍不住掉下眼泪。在随后的交流及日记中,很多孩子这样提到:贫民窟的生活怎么会是这样的?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真的太幸运了,感谢祖国能给我们这么好的条件。真心希望这个世界没有贫穷、没有痛苦,每一个人都衣食无忧……一位高年级的学员在日记中写到:面对这些比我小的孩子,我很难过,没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贫困的地方,等我长大了,有钱了,第一件事就是去帮助他们。这个活动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它用现实告诉孩子们要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一名充满爱心和同情心的人,一名拥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2.3融合技艺学习与道德养成

在功利主义教育甚嚣尘上的今天,不少青少年受家庭与社会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将接受教育的目标仅定位于获取高分与各类技艺证书,而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也正迎合这一倾向,使得科技、艺术的学习仅仅具备工具价值,而远离了教育完善道德品行、提升综合素养、陶冶理想情操的本源意义。

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基地的青少年宫应避免这一错误倾向,将人格塑造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具体来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考虑以各种知识承载一定的道德观念,使所学有助于陶冶道德思维、情感和智慧,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纠正不良行为。中福会少年宫始终坚持这一原则,把道德养成融入科技、艺术教育活动中。

在科技教育方面,少年宫不仅传授科技知识和技能,更注重青少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地培养他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以实验数据说话的科学精神。在艺术教育方面,技能技巧培训与演出实践活动也是少年宫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如:通过民族音乐、民族歌舞的教学和优秀节目的创排,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升民族自豪感;通过参加特奥会、赈灾义演等公益演出实践,让他们懂得关爱、互助和感恩,培养他们服务社会、关心弱者的责任感;通过外事演出,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代表的是中国的形象,懂得要以自己的行动为祖国增光添彩……此外,这些艺术教育活动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孩子们在共同的学习和演出活动中,相互帮助,互为榜样,并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更好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我们知道,舞蹈演出中,常常会遇到主角、配角的问题。孩子们都希望自己是舞台上最闪亮的一个,但领舞却只有一、两个。在少年宫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认同了集体的意义,也认同了自身在团队中的价值。无论是红花,还是绿叶,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很多学生都有带病排练、演出的经历,高烧39度、脚底扎伤……这些伤病都不能阻止他们登上舞台,因为孩子们说:“缺了我一个,队形就不再完美。”

3 校外德育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以问题解决为取向的校外德育实践活动为解决青少年德育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提供了一点新思路。以这一理念规划、指导德育实践,将进一步提高校外德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中福会少年宫在近年来的德育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经验和教训,以下三点思考来自于过去的探索历程,相信对今后的德育工作也会具有指导意义。

3.1坚持德育主体性原则

无论是何种德育活动,都应给予青少年主体地位,这是少年宫德育工作的有效经验之一。朱小蔓教授说过:“好的道德规范应该是生命的内在需要,而不应该是游离于生命之外的什么东西。”所以只有改变教师和青少年“主——客”的对立关系,尊重青少(下转第70页)(上接第67页)年学生,将道德规范化为他们自身的需求,才能实现良好的德育效果。

德育主体性原则体现在德育实践中,首先是德育目标应转变“社会群体本位”的价值定位,将国家、社会的要求与个体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在重视共性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个性,改变德育目标过于统一和理想化的现状,允许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差异存在,为他们设定有层次的德育目标。

在德育方法上,应改变道德灌输的倾向,充分运用“活动”的灵活性和趣味性,通过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吸引青少年乐于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同时,教师还应给予青少年自主空间,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造就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公民。

3.2充分运用隐性德育手段

隐性德育是间接、内隐的,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发生的德育影响。它没有教育者、被教育者的角色之分,也没有外显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却往往有潜在而持久的教育作用。因而在显性的德育实践活动之外,补充以隐性德育手段,将有助于巩固德育效果。

隐性德育首先体现在环境上。青少年宫的物理环境,包括建筑、花木、雕塑、宣传装置等,都在无声中对青少年产生着教育影响。干净、整洁、温馨、童趣,而又有积极向上的感召力,这是物理环境应营造的德育氛围。在人文环境方面,青少年宫的舆论导向、公正水平、活动秩序、规章制度等,无一不体现着特定的价值取向,也无时不在引导着青少年的发展。因而有意识地优化人文环境,才能让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净化和升华自己的道德情操。

隐性德育还体现在教师的人格修养上。作为知识与道德的“法定代表”,教师常常是青少年眼中的榜样,因而教师的人格修养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各种德育活动中,教师都永远是灵魂人物,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拥有较高的公平、公正意识和水平,才有可能真正感化学生,对他们起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达到预设的德育目标。

3.3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德育合力

正如学校无法单肩挑起青少年德育的重任,校外教育同样也需要谋求各方的鼎力合作,共同促进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只有与学校、家庭等方面通力合作,就德育目标、内容与形式等达成共识,实现“教”“养”合一,才能使青少年在不同环境下、扮演不同角色时,认同并坚持同一道德规范与准则。

要使三方形成德育合力,校外教育应加强宫校衔接,不仅配合学校教育,更要实现优势互补,发挥自身的阵地教育功能,不断创新德育活动。对于家庭教育,校外教育不仅要联合,还负有引导的职责。要开展广泛宣传,让家长了解校外德育,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以及网站等方式,宣传正确的德育理念和方式。此外,校外教育机构也应广泛听取家长的建议,及时调整,促使青少年宫更全面地育人,并形成和谐的德育网络。

推荐访问:校外 德育 实践活动 青少年 研究


[青少年校外德育实践活动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