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时间:2022-06-11 08:35:02  浏览次数:

摘 要 企业是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是提升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目前,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取得重要突破。但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技术创新仍然面临着创新人才缺乏、投入不足、政策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集中各方力量,汇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在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大科研投入、创新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和模式、完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财税政策等方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关键词 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68-03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国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企业是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是提升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作用,营造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1 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变化

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是经济的晴雨表。今年以来,受国内外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多数企业效益明显下滑,亏损面大幅增加。2013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增速有所放慢。这里既有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冲击和影响,也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在新形势下矛盾凸显的表现。虽然今年3季度以来经济增长已呈现逐步趋稳的迹象,但在相当一个时期我国企业发展将会面临众多严峻挑战。

1.1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企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和保护主义并存的新特点。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系变革的步伐,全球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观察近期国际经济形势,由于美国经济持续复苏,欧元区经济也有反转向上迹象,但市场持续关注美国量化宽松可能提前退场的消息,各国股市持续震荡。同时,东盟主要国家出口均不如去年同期表现,显示未来新兴市场国家能否持续带动全球经济复苏力量有限,加上美国缩减量化宽松疑虑尚未消除,为下半年国际景气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无疑,世界经济下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技术壁垒和“反倾销、反补贴”增多,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企业发展特别是开展国际化经营带来不利影响。从未来国外需求分析,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放缓对我国企业压力加大。因此,广大企业家要充分估计到未来世界贸易和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严峻挑战。

1.2新一轮技术革命飞速发展和欧美国家“再工业化”,对企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当今世界处于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孕育期,以互联网、新能源、3D打印等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初见端倪,欧美可能再次领先。国际金融危机后,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也正加紧重振制造业。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已连续31个月保持增长。从2010年到2011年底,美国制造业新增了40万个工作岗位。福特汽车、科尔曼、NCR、ET水系统、AmFor等制造企业,已开始将生产线或工厂从中国转移到美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南部地区,这些从中国回归的制造企业带动了美国制造业的复兴势头。美国重振制造业,一方面削弱了我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凭借其强大的高新技术和创新优势,率先抢占制造业制高点,加紧从技术、标准、规则和市场等方面设置门槛,使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升级的难度增大。如果不加强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突破,我国企业在高端制造上将有可能再次被西方发达国家远远地抛在身后。

1.3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对企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进入新的转型期,依靠低成本优势的我国产品正在逐渐丧失竞争力。我国国内比较优势正在从低成本向大市场、配套能力、规模经济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方向转变,我国产业发展将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进行转型,以低成本为主要特点的企业发展模式开始步入“死胡同”。企业发展面临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提高,突出表现为:劳动力供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能源原材料价格走高,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一些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企业面临更为紧迫的调整压力。

据有关数据,未来我国10年壮年劳动力数量每年将下降1.2% ,加上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使得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比较优势正不断丧失。我国劳动力成本总体上升将成为一个长期趋势。尽管我国有产业配套齐全和基础设施良好的优势,但仍然有不少国际订单转向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等地。除了纺织、服装、家具等劳动力密集行业正在向越南、印度、土耳其等国逐渐转移之外,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有研究称,由于成本上升的原因,包括汽车零部件、电子设备和器械、塑料和橡胶制品、机械、金属制品和电脑等行业成为最有可能在今后5年回流美国的制造业,而这些类别的商品占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将近70%,年均耗费美国消费者大约2万亿美元。如果只能依赖成本优势,如果一味靠模仿来追赶,如果不能成为创新型的企业,即便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也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宿命。

可见,企业环境的变化和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凸显了企业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 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改革开放30年多年来,技术进步和创新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强,但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技术创新仍然面临着融资渠道不畅,创新人才缺乏,支撑创新的公共服务不足,政策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集中各方力量,汇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拓展发展空间,带动广大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坚持创新驱动,为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多数企业科研经费少投入或没投入,自主研发能力弱,产业趋同严重,普遍缺乏市场竞争力。现有生产技术(包括高新技术)很少是自主研发获得的,大多源于引进技术、购买的设备,或引进专门人才。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不多,而人才如没有良好的科研环境、缺少优秀的团队,创新更无从谈起。企业也只是使用技术,而不是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上吝啬于投入。很多企业的做法是现有技术落后了就换设备、购买新工艺,或者再引入带技术捆绑的一两个人才,周而复始,始终无法进行研发能力的积累和储备 。由于靠低价的资源、靠廉价的劳动力、靠市场机会可以获得较高利润,企业对自主创新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有55%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在有独立品牌的企业中有70%的企业商标未进行注册 。而且创新需要大量投入、投入不能很快获得回报,影响即期利润;同时风险也大,一旦创新失败,将蒙受巨大损失、甚至破产。这些都使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不想创新,也不敢技术创新。

2.2技术创新人才不足

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缺少吸引优秀技术人才的条件,在企业性质、企业文化、科研条件、工作环境、个人发展前景等方面,多数中小企业都不具备优势。普遍面临高层次人才缺乏,研发能力不足等困境,主要表现为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发展空间小、人才队伍不稳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大量高端科研人才集中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很难向企业转化。据调查,绝大部分企业对职工没有建立培训和再教育制度,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70%的从业人员只能应对简单劳动。在新兴产业和高技术行业,中小企业很难招到高端专业人才。

2.3知识产权保护不够

我国企业现有创新模式多属模仿创新,模仿属于技术创新中的搭便车现象,已成为多半数企业的技术前提。更严重的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自己不创新,却无视道德和法律准则,通过假冒生产和销售大中型企业创新出来的产品。其后果,一方面会鼓励企业盗用别人的技术成果,仿冒别人的品牌,而自己不进行创新的投入;另一方面,大中型企业创新成果的产权无法得到保护,蒙受无法收回巨大的创新投入的损失。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大多数企业开发新产品是以仿造为主。大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很快就能被其他企业模仿,享受高额利润的时间极短。因此,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的心态在企业中普遍存在,出现了所谓的创新恐惧症。

3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从长远发展来看,技术创新需要一个良好的政策支撑平台与环境。要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把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充分释放出来。

3.1加大创新投入支持力度

推进科技创新,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加快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借鉴浙江省信贷一块、风险资本投资一块、知识产权质押一块、科技担保一块、科技保险一块、财政支持一块的“六个一块”工作思路,大力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发挥政府投资在创新投入中的导向作用。政府要重点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基础研究、公益性研究、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建立公共科技资源的统筹配置机制,加强创新链条上各环节政府投入的协调和衔接;改革科技计划和项目的管理方式,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减少科技经费浪费,提高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发展创业创新风险基金、科技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机构等公司,引导和鼓励科技投入。

3.2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在科技创新的主体上,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持续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方面,政府应扩大财政扶持企业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规模,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大型骨干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提升企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强化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协助机制,构建社会化的技术合作服务平台,服务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和引导其成为研发的核心主体。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加大对成果转化环节和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技术成果的利用和扩散。同时,加大科技成果奖励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和支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率。

3.3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发展创新要素

对技术创新来说,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力资本素质和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必须从体制人手,加大国家对教育的投人,逐步提高教育支出占国民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大力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现有效创新不仅需要研究开发人才和科学家,还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具有高技能一线生产者和管理者。一方面要优化教育结构,为社会提供适应创新链条各环节需要的多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创新激励要落实到调动人的创新积极性上来,形成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完善培育、引进和留住人才的配套措施。要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自由发挥所长的激励机制,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健全和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评价制度,激励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创新创业。同时,要加强科研一线和基层科技力量,制订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的有效措施,推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

3.4创新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和模式

目前,我国科技人员的分布仍然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学,我国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拥有的科技研究开发人员分别为52%,28%和15% 。只有改变科技研发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能力及经营能力相分离的状况,充实企业科技人员和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企业才能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实现科技要素、经营管理要素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直接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与科技的有机结合。实行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的政策,大力推行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科技奖励等各种形式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形成 “科研促进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机制。

3.5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要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快发展,既鼓励大企业发挥好在创新中的龙头作用,又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服务,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加强创新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各种配套服务功能,突出对创新集群的基础性孵育作用。要建立有效的创业扶持平台,为入孵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及创业环境,提供开放型、先进性和共享性的技术支持服务。联合金融、投资机构建立孵化基金或种子基金,为科技创业者创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投融资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

3.6完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财税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目前,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还不宽松。据一项调查,对于自主创新的环境,企业感到“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不到1/3。因此,政府在致力于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的同时,还应通过有效的产业政策、创新政策支持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完善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落实好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切实提高科技创新的宏观管理和服务水平,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要坚定不移地发展草根(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和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同时,国家对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提取应给予税收等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鼓励企业加强研究开发工作。加大财政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地方配套基金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卫兴华,孙咏梅.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思考[J].经济纵横,2007(3):2-5.

[2]范思立.技术创新驱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夯筑强国路.中国经济时报,2012-9-12.

[3]李伟.为企业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中国经济新闻网,2013-01-23.

[4]唐豪.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研究.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6(9):29-31.

[5]岳晋峰.扶持民企自主创新刻不容缓.山西新闻网,2007-01-08.

推荐访问:科技创新 创造良好 环境 企业


[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环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