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诞生记
时间:2022-06-11 09:14:01 浏览次数:次
有这么一套书,说来有趣。作为一套图书,它却在1998年摘取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该奖项自设立以来,第一次授予一套科普图书。几十年来,这套书出了6个版本,累计发行量超过1亿册。它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书名原是借来的
1958年那会儿,曹燕芳被家中小儿女给问烦了。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从天上的星星月亮,到地上的楼房汽车,孩子们看见什么,就缠着她问什么,还常常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曹燕芳当时30多岁,是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的一名编辑。她所在的三编室,专门负责编纂少儿自然科学图书。1958年前后,三编室一口气出了不少科普图书,可惜都简单生硬。也不知是谁先挑起的想法:咱们编一套真正有分量的少年科普图书吧!
曹燕芳想起了自己孩子喋喋不休的问题,她一寻思:“干脆就出本回答问题的书,一问一答,让孩子们自己看!”书名叫什么好呢?大家有空就讨论,几十个名字琢磨了一遍,还是觉得叫《十万个为什么》最好。
不过,这个名字并非三编室的原创。苏联著名科学文艺作家伊林曾写过一本科普读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被译成了中文。书的扉页上印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的一首小诗:“七千个在哪里,五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书在译成中文时就用了《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名。借用就借用呗,只要合适就行!《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名就算确定下来了。
那么多“为什么”
哪里来?
为了更贴近孩子,编辑们决定:向孩子们征集问题!1960年下半年,三编室印好了一万份问卷。上面的问题很简单,请你提一些你想知道的“为什么”。
三编室发动起几十所中小学、少年宫、少年科技指导站的孩子们来提问题。两三个月后,收回的六七千份问卷就堆满了两个大抽屉。
直到今天,几位老编辑依然记得孩子们提得最多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变的?现在猴子还能不能变成人?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
这些来自小脑袋瓜的问题,让编辑们惊喜万分。原来,日常生活中有那么多饶有趣味的问题,可惜只有孩子们的眼睛才能发现,大人们早就熟视无睹了。
编辑们也自己找题目,而更多的“为什么”,则来自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
谁来回答“为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讲,找作者,比找选题还要麻烦。懂科学的人稿子写得都比较生硬;文笔好的人,又不懂科学知识。这是让编辑们感到最头疼的事儿。每回约稿子,编辑们总要反复叮嘱作者,不要太难懂,要像给你家小孩讲故事那样来写。说到最后,连编辑们自己都觉得有点婆婆妈妈,干脆自己动手写出几篇样稿,随题目寄给作者,以供参考。
约稿对象往往是科研人员或者教师,但也有例外。当时曹燕芳手头还在编辑另一本书,书名叫《碳的一家》,作者来自北京大学,别看他刚上大二还是个学生,但写出的文字通俗易懂,把枯燥的化学元素“碳”介绍得头头是道。曹燕芳突然冒出个念头,能不能请这位素未谋面的年轻人写几个“为什么”试试看?
1960年5月,一封署名三编室、蓋着出版社大图章的书信邮寄到了北京大学化学系。信皮儿上,收信人名字写得端端正正:叶永烈。
叶永烈如今已是全国知名的传记文学作家,当时叶永烈的文稿让曹燕芳很满意,又寄去了更多题目。最后,这位年轻的作者总共写了300多个“为什么”,成了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中写作篇目最多的人。
《十万个为什么》的第一分册“物理”在1961年4月正式出版,到1962年的下半年才陆续出齐。8本分册一共收录问题1484个,总计100万字。
(摘自《北京日报》)
[《十万个为什么》,诞生记]相关文章
- 上一篇:北京汽车博物馆亮点多多
- 下一篇:科技领先,成果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