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中国造
时间:2022-06-11 15:00:02 浏览次数:次
王选的岁月
王选1937年2月出生在上海—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王守其,上海南洋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在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做会计师,是一个正直、严谨的知识分子;母亲周邈清出身于书香门第,也是—个喜爱读书、追求进步的知识女性。父母的文化修养棚赎的家庭环境,使王选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4岁进入上海南洋模范学校附属幼稚园,5岁人小学,直到1954年高三毕业,一直在当时的上海名校南洋模范学校上学。
1954年秋,王选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前两年以学习基础课为主,师从江泽涵、程民德、丁石孙等一批著名学者,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1956年分专业,大多数成绩好的同学选择了数学专业,王选却有不同想法,但当时还是新兴学科的计算数学专业情有独钟。他看到1956年1月制定的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未来重点发展学科就包括计算技术;又从报刊上了解到计算机在未来将对人类产生巨大神奇的作用。他认为,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事业和前程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奉献于社会,因此王选下决心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
1958年王选大学毕业,留校在无线电系当助教,主持电子管计算机逻辑设计和整机调试工作,也参与过部分电路设计工作,一直在硬件第—线上跌打滚爬,每天工作都在14个小时以上。通过阅读国外文献,他逐步领悟到只有同时掌握硬件设计和程序与应用,才能产生创新。于是,在1961年,王选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个决定: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为了这一目的,1964年,王选承担了当时正在进行硬件设计的DJS21机的ALGOL60编译系统,同时探讨适合高级语言的计算机的体系结构。由于王选有硬件实践经验,所以很容易想出硬件上的方法来克服程序运行中的瓶颈。经过几年的努力,该系统最终研制成功,在几十个用户中得到推广,成为国内较早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被列入计算机工业发展史大事记中。这种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成为王选后来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
20世纪60年代初,王选在研究过程中养成了每做一个项目先要了解国外现状的习惯。为了加快英文阅读速度,1963年他开始锻练英语听力,连续二年多每天半小时的收听使他的反应速度明显示加快。当时这样做的理科教师很少,所以“收听敌台广播”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了王选的一条“罪行”,但这对他了解外国的先进技术起了很好的作用,并使他打下了扎实的英语基础。1975年,王选听说国家有一个“748工程”,即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其中“精密照排系统”这一项目的价值和难度吸引了王选。王选当时正病休在家,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研制工作中。为了解国夕阳院现状和发展动向,王选常挤公共汽车到中国科技隋报研究所查阅外文资料。为节约5分钱,他总是提前一站下车走去,并常常靠手抄来节省复印费。
当时国内已有5家实力雄厚的单位在从事汉字照排系统的研制,但选择的都是模拟存储方式。1976年夏,王选在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后,毅然决定采取数字存储方式,跳过当时日本流行的光学机械式二代照排机、欧美流行的阴极射线管式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他巧妙地利用数学知识和软、硬件的实践经验,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压缩倍数达到500:1)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了提高字形复原速度的专用芯片,使汉字字形复原速度达到700字/秒的领先水平,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或参数)来描述笔画的宽度、拐角形状等特征,以保证字形变小后的笔画匀称和宽度一致。西方在80年代中期才开始采用“轮廓加参数”的描述方式(即称为提示信息或控制信息的HINT技术),而王选早8年提出并实现了这一方法,成为世界上使用这—方法的第—人,这一发明成为华光和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的基石,获得了欧洲专利和8项中国专利。王选成为我国获欧洲专利的第一人。
1976年9月,电子千业部在了解了王选的方案后给予大力支持,把“748千程”十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任务正式下达给北京大学,并成亢了北京大学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由王选负责整个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工作。
1979年7月27日,经与协作单位共同努力,王选主持研制成功汉字精密系统的主体工程,从激光照排机上输㈩了一张8开报纸底片。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来北大参观后,给予很高评价。1979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用通栏大标题作了“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获重大突破——我国自行设汁的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主体千程研制成功”的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1980年2月22日,时任国务院进出口管委会副主任的江泽民同志给国务院几位副总理写了一封4页的亲笔信,反对引进不适合同情的外国产品,坚决支持北大等单位的研制工作。1980年9月15日,王选为首的课题组用激光照排系统成功地排出了一本《伍豪之剑》的样书,这是中国在告别铅字的历程中排出的第—本书。方毅同志看到后批示:“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术从火与铅的时代过渡到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建议予以支持”。邓小平同志于1980年10月25日作了“应加支持”的批示。这一年,王选晋升副教授。
1981年7月,王选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台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I型)通过国家计算机了业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举行的部级鉴定,鉴定结论是“与国外照排机相比,在汉字信息压缩技术方面领先,激光输出精度和软件的某些功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83年北京大学在原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王选任副所长。1985年初,华光Ⅱ型机研制成功,在新华社投入试运行。1985年5月通过国家级鉴定,王选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和有重大贡献的先进个人光荣称号。1984年他晋升为教授。此后,华光Ⅲ型机、Ⅳ型机、方正91型机相继推出。1987年,《经济日报》成为我国第一家勇试华光Ⅲ型机的报纸,第二年,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卖掉了全部铅字,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彻底废除了十文铅字的印刷厂。1989年,华光Ⅳ型机开始在国内新闻出版、印刷业推广普及,这年年底,所有来华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外国公司全部退出中国内地市场。到1993年,国内99%的报社和95%以上的书刊印刷厂采用了国产系统,我国报业和印刷业掀起了一场“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
1991年至1994年,王选带领北大科研
集体不断抓住机遇,用创新技术引导市场,又引发了报业和印刷业三次技术革新;告别报纸传真机,直接推广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1991年开始,致使我国报纸的质量和发行量大大提高;告别传统的电子分色机阶段,直接研制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1992年开始),引起一场彩色出版技术革新:告别纸和笔,采用采编流程管理的电脑一体化解决方案(1994年开始)。
1991年,王选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1991年和1994年,分别以计算机所为依托建立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均由王选任主任。1992到1994年,王选先后当选三院院士,1992年当选第八届政协委员。从1975年到1993年这18年中,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每天上、下午和晚上三段工作,身心极为紧张劳累。他说,献身科学的人没有权利像普通朋友一样生活,这样会失掉常人所拥有的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乐趣。这个乐趣就是工作过程本身。
1993年,56岁的王选意识到,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具有明显优势,人过中年、步入老年后往往会跟不上形势,容易发生技术决策或市场策略方面的重大失误,导致严重损失。因此,他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新思想和新成果。
1995年7月,北大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方正共同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由王选任院长,建立起从中远期研究、开发、生产、系统测试、销售、培训和售后服务的一条龙体制,树立了“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顶天”就是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立地”就是商品化和大量推广、服务,顶天和立地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之路。这一年,王选任方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5年12月,方正在香港以红筹股的形式成功上市,中国报业的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王选决定研制日文出版系统,进军日本市场,依靠自主创新技术走向国际。1997年5月,方正集团与日本第二大杂志社——日本株式会社利库路特(Recruit)公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购买方正日文出版系统签约仪式,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出口和销售拥有自己知识产权和自有产品品牌的高科技应用软件。其后,方正日文出版系统相继进入日本报纸、广告和杂志业,韩文市场也已启动。1995年9月,李岚清副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指示中央台与北大方正合作,研制中国自己的计算机动画制作系统,王选敏锐地意识到,视频领域数字化将是我国广电业未来几年必需进行的重大变革,这将产生巨大的市场,因为中国有众多的广播电视用户,而它们的经济实力要比报社、出版社雄厚得多。北大方正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在国内率先进入数字视频领域,抢占市场,它足以成为方正的第二大支柱。于是王选做出决定:以研制计算机动画制作系统为契机,开发数字视频领域,进军广播电视业。
1995年王选当选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1996年当选中国科协副主席,1998年被选为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人大中国-菲律宾友好小组主席,以及外交部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委员,1999年当选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2000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王选努力排除一切干扰,支持方正的管理体制改革,使方正逐步向国际化公司迈进。同时尽己所能,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教兴国战略奉献心力。
20多年来王选为中国现代印刷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1975年开始,他作为技术总负责人,领导了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后来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这一系统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使我国沿用了上百年的铅字印刷得到了彻底改造,占领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并打人日本和韩国,累计利润15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印刷行业生产力的提高。研究成果分别两度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中国十大科技成就。王选教授被誉为“当代毕升”。
近年来方正出版系统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占有率仍在不断持续上升。
王选是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先驱者。从1981年开始,他便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从1985年起成为商品,在市场上大量推广。1988年后,他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
王选是北大学者群体的杰出代表。他胸怀科技报国的雄才大略,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倡导团队精神,并以提携后学为己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学术骨干,生动体现了一位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观。他不隗是面向21世纪科教兴国的先锋人物,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
由于贡献杰出,王选1986年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987和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毕升奖;1990年获陈嘉庚奖;1991年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1996年获王丹萍科学奖;1997年获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奖;1999年获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1993年、1995年及1999年、2000年还分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及首都楷模、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光荣称号,并多次被评为北京市劳模。在2001年国家科技奖励评选中,王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赢得了我国科学技术界最高的荣誉。江泽民主席亲自为王选颁发了获奖证书。
王选于2006年2月13日上午11时03分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70岁。
大家的王选:他的发明是一次“工业革命”
倪光南(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院士的创新精神我非常佩服。在世界上他首先实现了中文排版的技术革命。他既有深湛的学术造诣,又有坚忍不拔的实干精神,通过创办方正,实现了中文激光照排技术的产业化,为自主创新发展中国的科技和产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康保善(1974年8月,当时周恩来总理批准,国家确立了一个叫做“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的研究项目,人们把它俗称为“748工程”。这个研究项目由北京大学负责技术、新华社作为用户、山东潍坊的一家公司负责生产;刚从大学毕业的,年仅20多岁康保善与新华社其他十几名技术人员被派参与到王选教授领导的汉字信息处理研究室的研究工作中,和王选教授一起共事到1983年):研究室一共有50多人,那时由于计算机技术比较落后,研究条件并不是特别成熟,研究的过程也不是很顺利,很多次,样机出来后,运行几天就会出问题,遇上次数多了,大家都有些打退堂鼓,但
王老师却没有,一边鼓励着他们,几天几夜的熬着通宵,寻找问题。1981年时,王选夫人,同为研究组成员的陈被查出直肠癌,家里出了这样的事情,王选却没有耽误一天工作。当时,他们从新华社到北大,每天都需要很早起床,很多时候,都休息不好。王选就帮着给他们找床,让他们中午休息。晚上下班晚了,王选也会亲自把那些女研究员送到车站,看着她们一个一个上车,才会离开。1985年,使用激光照排技术的“华光Ⅱ型”机开始在新华社印厂开始生产月刊和旬报,新华社成为当时照排技术的第一个受益者;1987年,《经济日报》成为我国第一家“华光Ⅲ型”机印刷的报纸,同时是当时全国出版速度最快的报纸。王选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工业奉命,是新闻出版行业的一次飞跃。
潘跃(上世纪80年代末在《人民日报》担任编辑):激光照排之前,报纸排版使用的是活字印刷,排版时必须使用手工。使用铅字时,排版车间就像一个中药房,一个个小格子里放着不同的字。如果要在版面上排出“无产阶级”这四个字,要把手写的“无产阶级”4个字发到工厂去,并确定4个字在版面上的位置。这样排一个版面大约需要1个小时时间,而改动起来更是麻烦。
陆首群(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主席):王选院士正直,有创造性,同时有坚韧不拔的精神。王选的激光照排在早年有很大的影响,他本人是一位难得的天才。激光照排技术对整个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瑞林(王选40多年的老朋友、老邻居、北大法学院教授):佟府园丙8号,在那个只有12平米的平房里,王选先生一住就是十几年。王选的生活十分俭朴。住佟府园的时候,他已经是教授了,而且已经有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他搬到了承泽园,在七八十平米的地方一住也是10多年。位于蓝旗营的院士楼提供140多平米的大房子,他不要;方正大厦提供的高层住房,他也不要。如此俭朴的生活,却蕴育了伟大的精神。王选没有任何个人名利的考虑,在出国访问期间,国外提供很高的待遇要留下他,但他都毅然谢绝。起初他自己坚持不申请院士,是经过周培源先生多次动员后才去填表的。他自己多次强调,现在看我还有什么成就,不是看我自己,而应该靠培养年轻人。五十几岁时,王选便开始注意培养年轻人,他一直强调,要铺路,要甘为人梯,给年轻人让路。这对一个很有成就的科学家来说,很不容易。王选先生是当代科学家最优秀的代表,几乎是一个完人。他身体一直不好,但是他却一直都很勤奋,经常看见他在院子里的破木椅上,靠着一个软垫,勤奋地工作……他的人品非常好,为人一点架子都没有,即使后来做了国家领导人以后还是那样亲切。
赵存生(曾任北大党委副书记):王选的举登精神、创新意识和执着的爱国情怀是我们时代的宝贵财富,王选谦虚务实,埋头教学科研,俯首甘为孺子牛,真诚地提携晚辈,是我们北欠教师的典范。
张有明(原北大化学学院教师,曾任九三学社主任委员):王选的意志力非常强,他年轻的时候,身体并不好,回家躺了好几年,但是为了自己的事业,他坚持锻炼身体,好多年早上6点多经常在未名湖边碰到他。他有北大风度,非常尊敬师长,在自己人生的多次重要关口,包括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人时,都认真地征求师长的意见。正是由于他人品好,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很快地走向成功。
何祚庥(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和王选是都是南洋模范中学毕业的。我们在南洋模范中学的同学会上见过面,互相一直以校友相称。王选院士非常重视理论。我们看到他在实践中非常成功,事实上他首先是在理论上获得的成功。他的信息压缩理论贡献非常大。
毛伟众(解放日报记者):谈到民族创新进步时,王选曾经感慨“美国人喜欢打桥牌,联合起来发展新东西,中国人喜欢打麻将,孤军作战,看住上家、防住下家、盯住对家、自己做摸点好牌,自己和不了也别让别人和。”谈到人才激励机制时,王选说:“有一种马太效应,得到的越得越多,得不到的永远都得不到。”他多次谈到方正的蓝图,谈到一个人要把事业前途和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谈到他当时选择这个研究方向就是因看到国家需要。我意识到,他有强烈的做大中国民族品牌的愿望,他的骨子里是爱国主义。
应当量个里程碑:网民痛悼王选院士
——告别铅与火,迎采光与电汉字激光照排的创始人!没有您,中国的新闻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也许还在黑暗中摸索。王选带领中国一个行业和领域实现了民族崛起,沉痛悼念敬爱的王选老师!一路走好!
——他的发明是真正意义的创新,加速了中国的发展。应当是一个里程碑!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骄傲,最值得尊重的科学巨子!
——如果没有王先生的成果,我们还不知道计算机方面会怎么样受制于人。您为中国计算机界做出了创新!您为中国计算机业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你付出毕生!我们感谢您!一路走好!
——1991年时有幸聆听了王选教授的讲座,深为王选教授的科学作风和奋斗经历折报。王老师走了,我非常痛心,中国需要这样的科学家,他是我敬佩的人。
——科技的一个春天刚刚来临,王院士却撒手西归,怎不让人伤感?我的老师当上院士后,各种会议不断,真心疼老人。呼吁社会各界,让他们多休息一点,可怜可怜这些国宝级的院士吧。
——世界的、华人的骄傲!人间永存您的微笑与平和,天堂恭留您的盛典与花园!
——王者印术王者创,大师佳选大师成。
——王选为中国汉字进入信息时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代文字印刷界宗师,科技人才的楷模不幸远去,令国人痛心。
——我听过王选老师讲怎样成才的课,为这样的科学家没有能够健康长寿深感痛惜。有什么办法能让科学家多活几岁?
——科学家是人民的财富,要保护好每一个科学家!
——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知识分子的楷模,在此向您致以最高的敬意!感谢您为我国的文字处理建立的丰功伟业。愿您一路走好!
“中国创造”:王选的遗产
有评论说,这是王选最耀眼的成就,其中包含着当代中国极为推崇的“创新”,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所需要的创新精神。王选的创新,在于创造了一项原创性核心技术,而一项原创性的技术可以开创一个市场,托起一个企业。正如柳传志之于联想,王选的创新托起了方正。
1975年,当中国国内还在开发运用机械照排时,王选决定主持研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这在国外尚未商品化,即使是美国也还是在1986年开始激光照排的。两年后,王选就实现了技术突破,并在1987年成功地将这种核心技术转化为产品,并迅速被市场接受。这种转化曾经让方正一度在中国国内居于龙头地位。有报道称,到1991年,方正激光照排系统把外国厂商全部赶出了中国,99%的报社、90%的出版社和印刷厂采用了这一技术,在海外市场也占据不少份额。
有人曾经这样说:“只要你读过书、看过报,你就要感谢他,就像你每天用电灯要感谢爱迪生一样。”
但是在这个看似喜人的数字之后,还有—些东西却不能被忽视。当彩色印刷逐渐风行,曾经垄断的市场有了新的竞争者。王选知道,也忧虑过。王选将“中国创造”这个内核发扬光大,后来者是否能继承这个内核?
对于王选而言,他可以带领中国的照排技术第二代直接跳到第四代,但是一种精神的提升却需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王选先生去世后,方正集团将其称之为“方正永远的精神领袖”,号召“光大王选的自主创新精神”。作为一种“中国创新”内核的代表,王选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精神领袖,更升华为—种时代精神的代表。纪念王选,更是渴望“中国创造”。
- 上一篇:RYOBI携手嘉和顶新,创节能环保新风尚
- 下一篇:2006时尚商人权力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