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多元办学模式下评价体系的研究
时间:2022-06-11 17:21:01 浏览次数:次
总结性评价甄别筛选的特征;监测评价对象现有发展水平,关注其发展的潜质及未来发展的可能,跟踪评价对象发展进程;为评价对象的发展提供丰富可操作性的改进信息。
2. 体现全面,彰显个性。将评价对象不同侧面、不同维度的指标体系纳入评价中来,体现全面均衡,和谐发展。关注个体发展的特殊性和独特价值,为评价对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空间和条件。
3. 主体多元,方法多样。使评价成为多员参与的交互活动,改变评价对象的僵化被动地位,强化主体平等地位,消除抵触淡漠情绪。达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主动提高、主动发展。
评价内容不同,评价方法各异。如学生课堂表现——观察记录法、教师课堂教学——听课评课法、学校分流培养方案——对比实验,统计分析法等。还可以开展学校开放日、交流互访等多种评价样式,实现容多渠道信息资源立体多维的开放评价体系。
四、多元办学模式评价体系的内容和实施
以学生、教师和多元办学模式为评价的主体内容,理念先导、制度保障、实践探索、完善推广,逐步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1. 学生评价。学生评价为整个教育评价的核心。改变单一纸笔测试考察智育发展的局限,从多维发展目标进行综合评价。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摈弃靠分数成绩划分等级,代之以务实发展、激励欣赏的评价。应用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理论充分认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蕴含的巨大发展潜能,进而科学施行特色化的培养方案。
2. 教师评价。现代教师视野里应当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评价要求教师能挖掘学生优势潜质发展特长,通过科研教学实践,探寻更适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和途径。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建设者,考察教师引领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教学方式改革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积极引导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教学反思,教研结合、教学相长,致力于职业进步与发展。
3. 多元办学模式实效性评价。在多元办学模式下,呈现出课程教学和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学生依据自身的志向和潜质特长在分流模式下接受特色化培养。其学习内容包括普通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适应本校实际的特色校本课程等多种内容。这些都得建立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分流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事关创新模式的成败,通过构建评价体系,进行问题诊断、目标调节,获得改进工作的保障条件。
4. 评价实例。
五、积极开展元评价及进一步的探索
在评价实施中对评价体系自身进行评价即开展元评价。检验评价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运用统计等方法来估计产生的偏差对评估结论的影响,以确保达到以下要求:
1. 强调真实性和情境性——使评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 简洁高效不繁冗——提升评价可操作性,降低评价成本;
3. 继承与发展——改革创新不是走到现行做法的对立面去大破大立,有时要对传统进行优化调整或赋予新的内涵。
总之,事物要经历变革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改革探索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在评价中还要进一步探索学生的非智力型因素的测评及权重分配,对隐形难于观测的项目还要进行深入研讨。如果评价具备推广意义,被社会和上一级院校认可,能作为推荐、选拔人才时的重要参考,则我们的评价体系,我们的多元办学模式就是值得肯定和成功的,这样我们培养的人才也就具备特色优势和拥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这是我们执着的追求也将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注释:
[1]多元办学模式是指在一所高中学校内实施多种类型培养方式的办学模式。构建多元办学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重点要解决好特色生源的分流培养、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以及面向发展的评价体系建设等问题。本文讨论评价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教育部政报,2001年第7, 8期.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教育报,2010年7月30日.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7月.
[5]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普通高中多元办学模式下评价体系的研究]相关文章
- 上一篇:浅析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若干问题
- 下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