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英语教学分析

时间:2022-06-12 09:00:03  浏览次数:

【摘 要】教会学校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且影响深远。其开明的教学理念和独树一帜的教学模式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本文首先就近代中国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进行探析,其次在探析的基础上分析其对我国目前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教会学校 英语教学 特点 启示

一、引言

近代中国的英语教学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掌握牢固英语基础的人才,为国家的外交、文化交流、经济贸易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尤以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特色显著。纵观历史,客观上,教会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的教育界带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中国由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开创了中国英语教育的先河,发挥了很好的启蒙作用。

二、教会学校在中国的源起与发展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受到帝王优待、臣民欢迎。十八世纪末,欧美各国掀起了宗教复兴运动,传教士络绎东来。但迫于禁令,传教活动受到诸多限制。鸦片战争后,禁教令废除,但获得自由传教特权的西方传教士却已将自己置于中国人民的对立面。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基督教徒的增加,传教士们要求在中国发展基督教高等教育。于是许多教会学校开设大学课程,逐渐向教会大学过渡,如上海的约翰书院、中西书院,广州的格致书院,北京的汇文书院等。据资料记载,至1875年,从沿海的通商口岸到内地,教会学校总数已达800所,学生约20000人,而到1900年,教会学校的总数增加到2000所,学生增至40000人。无论是学校的数量抑或是学生的总数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三、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特点

(一)英语教学与基督教传播紧密联系。教会学校把英语作为一门主要课程,其目地绝不是为了发展中国的英语教育事业,而是把英语作为传播基督教的工具,作为一种文化侵略的手段。创办汇文大学的福勒和李安德认为英语教学有助于扩大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上层人物中的影响,进而达到加速殖民的效果。还有的传教士将这一思想用更为直接的语言表达出来:“英语学习是作为吸引中国学生的香饵。如果学生到我们学校念英文,他们也不得不念其他科目。这些科目在不知不觉之中比英语更为重要。教给学生宗教的知识是我们学校最终的目的,英语不过是宗教药丸的糖衣而已”。从以上传教士的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传教士将英语教学和传播基督教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英语作为一种传教的媒介和手段,做到了哪里在教授英语,哪里就有基督教。

(二)英语教学中引进西方先进教学法。西方教会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语法翻译教学法,这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正规英语教学方法,基本做到了与世界同步。语法翻译法开创了语言教学者利用语言学习者母语进行外语教学的先河,是外语教学史上最早的一个教学法体系。它的出现为建立外语教学法作为独立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传教士们认为“使学生完全学通英语,很好地理解英文作者的意思是第一重要的,同时也希望他们能正确地写说英语”。他们结合中国缺少讲外语环境这一客观情况,对此法进行改进,增加口语课程,以更好的服务于英语教学,这一点是很值得肯定的。

(三)英语教学中创设新的教学模式。早期的教会学校的传教士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根据当时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了分班教学和双语教学两种新的教学模式。

1.分班教学。教会学校摒弃了中国传统学堂单一的教学模式,为了教授学生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英华书院在教学上采用近代西方国家通用的分班、分级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初级和高级2班。初级班开设中文、英语、数学、英文写作、英译中、地理和英文语法等课程;高级班的课程为:每天进行中文到英文以及英文到中文的双语互译,并用英文写作校长布置的题目。在教学方法上,英华书院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反对死记硬背,注重启发式教学。

2.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用两种不同语言进行学科教育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指用母语进行部分学科教学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者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模式。早在100多年前的教会学校,除了用汉语教授传统科目外,还使用英语为媒介进行“西学”科目的教学,这一教学实践活动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一种新的学科教学方式,即双语教学。1839年,第一位来中国的传教士布朗,在澳门建立中国的第一所教会学校——马礼逊学校。在这所学校中英语教学已经不仅仅是纯英语语言教学,而是将科学文化知识和英语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所学校开设的西学课程,如天文、地理、历史、算术、几何、代数、机械、生理等,全部采用英文课本,用英语教学。1909年成立的金陵大学,除去国文、中国经史等课程不能不用中文外,其他课程一律采用英文教学。

(四)英语教学采用原版教材,聘用洋教师。在早期的教会学校中,英语教材基本引自西方国家,教师则由创办学校的传教士担任。狄考文曾说到:一个教会学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好的和合适的教科书。在早期的马礼逊学校,布朗已经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實际水平和需要,合理引进教材,为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教会学校英语课程的教学基本是由西方传教士本人、基督教教徒、教会大学的毕业生或直接从国外聘请的教师担任。据史料记载,马礼逊教会学校在英语师资队伍方面有明显规定:校长与教师均由欧人和美人担任,为确保这一规定的落实,马礼逊教育会1836年成立后,花了三年左右时间从事招聘教员的工作。圣约翰书院的老师多来自母语国家,对于西方文化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总的说来,教会学校在英语教学中引进西方原版教科书,配备来自母语国家的教师,为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也间接传播了西方文化习俗,使学生能更好的与西方世界交流,同时也打上了殖民文化渗透的烙印。

(五)英语学习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早期的教会学校中,英语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它已经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为学生掌握英语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语言学习环境。如广州岭南学院,要求学生在所有活动中,一律采用英文,即使外出旅行,也要求学生用英文交流、记录。在中西女塾实行的“表情法”教学,即让高年级英文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自己朗诵、改编或排练欧美文学作品,如长篇诗歌或戏剧中的某些章节,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傲慢与偏见》以及一些中国著名剧本。通过表演来巩固和提高学生驾驭英语的能力。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口语水平,加强了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虽然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独立教育主权的国家,出现几所完全用英语教学,并把英语教学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教会学校,是一个耻辱。但就单单对英语日常教学来说,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外部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利的,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还在无形当中学到了西方的文化习俗,可以更好的与外国人交流。

四、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中的弊端,导致学(下转123页)

(上接320页)生对于事物认识比较片面,脱离就业需要。教会学校将英语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在实际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又掌握了专业知识,一举两得,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背景知识是英语教学中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视的。讲授背景知识时,不应仅局限在英语国家,应站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高度去审视文化的差异,让学生从中西文化对比中理解这些差异,更好地促进中西双方的理解与包容。教会学校在英语教学中,创设分班教学、双语教学的新方式,注重创设适合于外语教学的语言环境,把英语教学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教学方式方法对我国当代的英语教学还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这些教学法的运用不但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且还在可以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材施教,把学习外语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利于学生真正掌握一门语言。

五、结语

英语作为教会学校开设的一门主要课程,虽然其教授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的英语教育事业,但是近代西方教会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开启了中国英语教育的先河,结束了中国近代没有英语教育的历史,给中国的教育界带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中国由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27.

[2]颇卫星.晚清英语教学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忠欣.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崔婕(1993-)女,山东省聊城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学科教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英语)。

推荐访问:英语教学 教会 近代中国 学校 分析


[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英语教学分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