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会女校创办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2-06-12 09:14:02 浏览次数:次
【摘 要】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军事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封建教育的腐朽为中国近代教会女校的创办提供了契机,西方列强为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创办了教会女校,通过教会女校培养更多的女基督教徒。
【关键词】教会女校;创办;原因分析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将中国女子牢牢束缚在家庭中,女子只有在社会和家庭中通过日常生活和女教书籍接受教育,而无法进入学校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这种情况严重地阻碍了女子教育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后,大批西方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涌入中国,他们在传教的同时创办各种各样的教会学校,教会女校也应运而生。教会女校的创办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封建教育的腐朽为中国近代教会女校的开办提供了契机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也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内容不切实际
晚清时期的学校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学生只是沉浸在对义理、词章、考据等学问的学习中,对社会发展所必须的自然科学知识全然不知,严重脱离实际。统治者为了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控制,在对士人进行笼络的同时,也采取高压政策,对不利于统治的知识分子进行残酷的镇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曾大兴文字狱,对那些散播不利于统治的思想、文字的知识分子进行处罚,甚至采取株连的方式,使得清朝知识分子避开政治,埋头专心致力于考证、校勘。当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时,这些知识分子手足无措,无能为力。再加上外来军事和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的教育已走入死胡同,不能承担起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的重担,如当时社会所需要的翻译人才、机械制造人才等,这就为教会女校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教会学校包括教会女校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部分中国自然科学教育的职能。
2.科举制度弊病丛生
科举制度发展到晚清时期弊病丛生,各级各类学校都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有名无实。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都以科举为依据,与科举考试紧密相连,学校完全成了科举考试的预备场所。科举考试自身也存在很多弊病,考试内容的空疏陈腐、考试形式的死板僵化,特别是八股文,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科举制度选举出来的人才,内不能安邦,外不能定国,这就为教会学校包括教会女校的创办打开了缺口。
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军事和文化侵略为近代教会女校的创办提供了可能性
1840年,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为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凭着他们的“坚船利炮”,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开。1842年至1843年,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的签订夺得了五口通商、关税协定、领事裁判权以及最惠国待遇的特权,而且英国传教士可以在中国自由传教,这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教育侵略的开始。1844年,中法又签订《黄埔条约》。这些条约,是帝国主义获得合法在华办学权利的开始。
1856至1860年,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更多的特权,凭着这些特权,他们纷纷来华传教、办学校、办报纸。传教士与其他西方侵略者来中国的目的不同,他们并不满足于军事的胜利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而是要求在思想上改变中国人,为了使中国人皈依上帝,进而使中国基督教化。教会女校作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文化工具,是伴随着军事侵略而来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了配合其政治和经济侵略,以便从精神上统治中国人民,奴化中国人民的思想,也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于是,传教士通过创办教会学校包括教会女校来宣传和灌输各种理论,企图使中国人民安于现状,不再抵抗外来的侵略。
三、通过教会女校培养更多的女基督教徒是中国近代教会女校产生的直接目的
在近代之前,中国一直没有专门的、正规的女子教育,广大女子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她们只能在家庭中接受“贤妻良母”式的教育,必须严格遵守“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在“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传统社会纲常伦理思想的指导下,女子教育长期被排斥在正规的学制之外。到了清代,守旧派仍旧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准绳坚决反对开设女学。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加深,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一系列的教会学校,针对中国没有女子学校教育的现状,他们创办了教会女校,其目的除了培养中国女子对基督教的兴趣和热情、扩大女性教徒数量、充实教会本身的力量外,还要为中国传教士培养受过良好教育的妻子。正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女基督徒及合格的教徒妻子,传教士创办了教会女校。
教会女校是美、英等国为在中国传播基督教而建立的教育机构,是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的文化工具。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女校,为中国女子提供了受教育的场所,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女性知识分子。教会女校的创办刺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关注女子教育,为中国人创办自己的女子学校提供了借鉴作用,直接和间接上都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总之,教会女校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史以及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卢燕贞.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史[M].北京:文史哲出版社,1989.
[2]雷良波,陈阳凤,熊贤军.中国女子教育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
[3]阎广芬.中国女子与女子教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4]章开沅,马敏.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马霞(1981~ ),女,河南漯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代教会女校创办的原因分析]相关文章
- 上一篇:古代蒙学读物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及当代价值
- 下一篇:“教师教育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