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解放区语文教育现象研究

时间:2022-06-12 09:42:02  浏览次数:

摘 要:在战争环境下萌芽,在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教学环境极端恶劣、教材分散又短缺的艰难条件下,仍以星星之火逐渐燎原之势成长、壮大的解放区语文教育,成为现代语文教育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在解放区语文教育的基础上不断蓬勃发展、积极完善,成为现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解放区;语文教育;教材;教学方法

一、解放区语文教育的历史背景

1.解放区教育的时空范畴。在长期的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创建革命政权的同时,又创建了真正属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即:解放区教育。——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光辉的篇章。

2.解放区的语文教育。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语文教育,同整个教育事业一样,也是在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指引下,通过对旧的教育体制、课程、教材和教法进行重大的改革,在战火中诞生、成长、壮大并不断发展起来的。

二、解放区语文教育现象大搜索

1.艰难的教学环境

(1)抗战背景下的教育。政治斗争的胜利,决定教育斗争的胜利,同时教育斗争的胜利,也推动了政治斗争的胜利,并且巩固政治斗争胜利的成果。一切政治斗争都表现在教育上。抗战以来,是一部政治斗争史,也是一部教育斗争史。

(2)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条件差

①缺乏稳定的教学环境。

②教学设施简陋。

(3)全民文化功底薄弱、教学起点低。根据地和解放区是文化比较落后的区域,据一般的估计,文盲占总人数的90%以上。

2.特殊的师资力量。国民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解放区的文盲比例很重,教学的起点很低,因此,文化教育工作是从“扫盲”开始的。

(1)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实行“小先生制”。

(2)教师身兼数职、密切联系群众。

3.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教材

(1)苏区识字教材善于吸收古代传统。在苏区学校禁止用基督教书籍,禁止用国民党的文化书籍,禁止用四书五经等作教材,坚决反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伦理纲常等孔孟学说及一切复古思想。编制教材的原则是:与当前斗争、群众实际生活。

(2)边区教材具有政治性、时事性。教材内容结合边区实际,边区实际首先体现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政治的政策方面,它集中反映群众的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因此,在教材中宣传党的政策就是联系实际,而且是最重要的实际。

(3)教材内容结合学习对象的实际。1940年辛安亭编《边区民众读书》(《抗日三字经》、《实用四言常识》、《新五言杂志》、《民众应用文》)冬学识字课本,用《三字经》《四言杂志》、《五言杂志》等形式。

(4)教材体裁的丰富性。除教育厅编印的课本外,教员还根据当地情况及学生程度随时编选补充,如:春联、农谚、歌词等,从群众当前需要的知识出发,识字进度就快。有的民办小学,让群众口编,教员记录整理,再交给群众,就是很生动实际的教材。

5.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苏维埃的教育,必须采取启发式,要充分发展儿童自动的能力和创造性,用实物显示。必须完全用诱导劝告和帮助的方法,绝对禁止强迫威吓,甚至敲打的手段,必须从具体进行到抽象的。

(2)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老解放区坚持教学的方法:①在战斗频繁、斗争紧张的地区,学生人数多了容易暴露,就采用分散、、流动教学的方法。②在敌伪据点较少,空隙较大的地区,就采用集中的游击教学、分组管理的方法。③在斗争既不过分紧张,又不稳定的地区,采用既分散又集中的方法。④还有流动半日二部教学,分组全日轮回教学等方法。

(3)读写结合、学用一致的教学方法。旧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缺点是读与写,学与用未能很好的结合起来。从当时客观形势的要求出发,为了迅速培养大批新型的知识分子,语文教学工作就必须考虑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语文水平,特别是写作水平很快的提高起来。

三、解放区语文教育的传承、发展

1.解放区语文教育的缺陷、不足。一定的教育是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任何时期的教育都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的时代局限。

(1)事先计划性不够,从报纸、书刊或旧课本中选来的一些教材往往显得系统性很差。

(2)配合中心运动选教的文章,大都是理论性的,因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

(3)只顾到成人儿童的普及教育,而忽视了成人儿童的继续教育。

2.现代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传承

(1)解放区语文教育的成果。从现在的观点看起来,解放区的教育成绩是肯定的。单从国文,国语教育来看,在教材的建设上成绩是很突出的。例如,在苏区时期,在中央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制度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文件中,对小学教育和工农业余教育的国语教学编写方针、原则和方法,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教学条件虽然很差,教学起点也很低,但是,由于有着明确的教学目地、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进步的教育内容,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自然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需要。而国语,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就显得格外活跃,成绩也就更大一些,甚至可以说形成了一整套的国语、国语教学方法体系。

(2)解放区的语文教育“工具性”传承。从1949年下半年开始,中学“国文’”、小学“国语”一律改称为“语文”,次年,由中央人民政府编辑全国通用教材。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最初的定名做过这样的解释:“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句话,几乎成了理解现代语文教育的原核概念。练习读书,是语文教育的本旨,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无非就是让学生掌握语言这种“为人生”的实用工具。

解放区语文在夹缝中不屈不挠的成长壮大,其本身所展示的革命斗争精神正是那个战火纷飞时代的精神。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当今时代,语文教育承载着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又要不断吸收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实现古今结合、中西结合的构想。但不管怎样的融合,解放区语文教育的革命斗争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坚持语文的“工具性”价值,永远是现代语文教育应该继承和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川.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语文教育[J]. 语文教学通讯,2000.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3]高奇. 中国现代教育史[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79.

[4]老解放区教育工作回忆录[G].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5]徐林祥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续一)[J].语文教育研究,1999.

推荐访问:解放区 语文教育 现象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