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实用类文本阅读文中信息的筛选并整合

时间:2022-06-13 18:28:02  浏览次数:

zoޛ)j首材料中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分析问题。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和概括整理。

一、关于筛选和整合

1.筛选信息的注意点

(1)把握筛选标准。文中哪些信息是值得筛选的呢?就文章本身来看,重要信息有: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③表达文章中心的语句。④文中的概括句。⑤文中的过渡句。⑥文章的标题。⑦文后的注释等。再从解题的要求来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

(2)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

(3)从语意重点以及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对初步筛选出来的信息一一辨别,看是否符合试题的要求。

比如2019年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的材料三,原文如下: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文后第4题是: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岛遂工程智能建造创造智能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和延伸工程建设的感知等能力

B.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

C.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信息依托网络层传输到数据层

D.数据层借助数据库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数据融合

本题当选D项。该选项错在“张冠李戴”。由材料三可知,实现“数据融合”的是应用支撑层,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的才是数据层。

2.整合信息的注意点

(1)整合重要信息时,有些信息可以直接组合,有些信息还要加上自己的理解进行串连,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2)归纳、综合筛选出来的信息,要从确定相关内容中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发掘隐含信息。

(3)需要着力避免的失误是:疏于审题,盲目抄录文中有关语句作答,不会按题干要求“有的放矢”。如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9题是文字表述题,要求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文本,搜寻、锁定、整合关键信息。题目是这样设问的:“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该题要求比较“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命题人设置了两处陷阱:①比较项是“制播运营模式”。文本由四则材料构成,如果不紧抓“制播运营模式”这个比较项,把目标锁定在材料三和四,我们就会把目标牵移到别的方面上去,而把“采用双语播出”或“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等语句当成答案信息。②“开播初期”一词是限定,如果忽略这个时间限定,就不能理解材料三“央视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一句,从而造成作答失误。下面是两种错答和笔者的分析:

[错例1] 开播初期中央电视台是以两种语言面向全球传播,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是用三四种语言传播;央视是采用国际纪录片的通行方式,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由运营商的有线电视系统进行。

辨析:该答案忽视了“制播运营模式”这个比较项,把比较项锁定在了传播语言种类和通行方式上,为无效答案。

[错例2] ①央视纪录频道实行频道化运营模式,美国有线电视商经营有线电视系统,直接向订户收取费用;②央视纪录频道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③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节目制作,有机分工。

辨析:该答案找到了央视的制播模式为“频道化运营模式”,但误入了第二个陷阱,忽视了限定语“开播初期”,而把“央视纪录频道目前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作为答案的一点,实属画蛇添足。

本题参考答案为: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②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

二、掌握设误规律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命题者设置错误项的类型主要包括:

1.以偏概全(整体与部分):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以片面的、局部的、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内容。如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我们应重点关注以下信息: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②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③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④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是既成事实。

3.因果混乱(强加关系):一般有两种情況,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混淆模态(或然与必然):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会出现的情况。

5.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者有时会将“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6.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8.混淆充分、必要条件:命题者常把原文中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混淆,或者构成的条件本身不成立。充分条件即有了便一定成立,没有也不一定不成立,常用“只要……就……”“如果……那么……”来表示;必要条件即有了不一定成立,但没有的话肯定不成立,常用“只有……才……”来表示。

请看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0题。(2019年高考江苏卷)

天津的开合桥

茅以升

开合桥就是可开可合的桥,合时桥上走车,开时桥下行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是一种很经济的桥梁结构。但在我国,这种桥造得很少,直到现在,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这不能不算是天津的一种“特产”。南运河上有金华桥,子牙河上有西河桥,海河上有金钢桥、金汤桥、解放桥。这些都是开合桥。为什么天津有这样多的开合桥呢?

对陆上交通说,过河有桥,当然是再好没有了。但是河上要行船,有了桥,不但航道受限制,而且船有一定高度,如果桥的高度不变,水涨船高,就可能过不了桥。要保证船能过桥,就要在桥下预留一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虽在大水时期,仍然能让最高的船通行无阻。这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名为“净空”,要等于河上航行的船的可能最大高度。根据河流在洪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就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如果河水涨落差距特别大,如同天津的河流一样,那么,这桥面的高度就很惊人了。桥面一高,就要在桥面和地面之间造一座有坡度的“引桥”,引桥不仅增加了桥梁的造价,而且对两旁的房屋建筑非常不利。这在城市规划上成了不易解决的问题。这便是水陆交通之间的一个矛盾。为了陆上交通,就要有正桥过河,而正桥就妨碍了水上交通;为了水上交通,就要有两岸的引桥,而引桥又妨碍了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有的是要绕道而行的,而引桥两旁的房屋也是不易相互往来的。在都市里,除非长度有限,影响不大的以外,引桥总是一种障碍物,应当设法消除。开合桥就是消除引桥的一种桥梁结构。天津开合桥多,就是这个原因。

开合桥的种类很多,一种是“平旋桥”,把两孔桥联在一起,在两孔之间的桥墩上,安装机器,使这两孔桥围绕这桥墩在水面上旋转九十度,与桥的原来位置垂直,让出两孔航道,上下无阻地好过船。一种“升降桥”,在一孔桥的两边桥墩上,各立塔架,安装机器,使这一孔桥能在塔架间升降,就像电梯一样,桥孔升高时,下面就可以过船了。一种是“吊旋桥”,把一孔桥分为两叶,每叶以桥墩支座为中心,用机器转动,使其临空一头,逐渐吊起,高离水面,这样两叶同时展开,就可让出中间通道,以便行船。一是“推移桥”,把一孔桥用机器沿着水平面拖动,好像拉抽屉一样,以便让出河道行船。

开合桥桥面不必高出地面,不用引桥,但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水陆交通不可同时进行。特别是,桥在开合的过程中,既非全开,又非全合,于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水陆都不能通行,这在运输繁忙的都市,如何能容许呢?因此,在桥梁史上,开合桥虽曾风行一时,但在近数十年来,就日益减少了。

那么,开合桥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呢?应当说,有几种改进的可能:一是将桥身减轻,改用新材料,使它容易开动;二是强化桥上的机器,提高效率,大大缩减开桥合桥的时间;三是利用电子仪器,使桥的开合自动化,以期达到每次开桥时间不超过3分钟,如同十字道口的错车时间一样。这些都不是幻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

(有删改)

18.下列对文中“引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引桥是建造在河的两岸有一定坡度的桥,其作用是引导车辆驶上正桥。

B.在设计引桥时,需要综合考虑空间高度、桥梁造价、城市规划等因素。

C.引桥方便了水上交通,但会妨碍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必须绕道。

D.在都市里,长度过长、影响太大的引桥是一种障碍物,应该设法消除。

答案与解析:应选C项。答此题需要比对原文。文中说:“为了水上交通,就要有两岸的引桥,而引桥又妨碍了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有的是要绕道而行的,而引桥两旁的房屋也是不易相互往来的。”C项中的“必须”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合桥成为天津的“特产”,与天津河流水位涨落差距特别大密切相关。

B.建桥时,正桥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等于河流平时的水位加上桥的净空。

C.除平旋桥之外,升降桥、吊旋桥、推移桥这三种都属于一孔桥。

D.改进开合桥的关键是尽可能缩减桥的开合时间,提高通行效率。

答案与解析:应选B项。此题还是需要比对。原文说:“这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名为‘净空’,要等于河上航行的船的可能最大高度。根据河流在洪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就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由此可见,B项中“河流平时的水位”表述错误。

20.请结合全文,概括开合桥的优缺点。(6分)

答案与解析:优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无需引桥,经济实用。缺点: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开合过程中水陆交通都停顿。此题,文中都有信息可寻。题目要求“结合全文”,如果立足最后一段来作答,认为开合桥的缺点是“桥身重,不容易开动;效率低,开合时间长;技术落后,开合全靠人工,造成开合时间长”,这种答法就不合理了。因為最后一段是讲开合桥的改进工作,是它的未来发展,也就是说,桥的发展变化并不是开合桥的优缺点,即便变化了,开合桥仍然有上面所说的缺点。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徽因与思成一起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却听到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建筑系只收男生。原因是建筑系学生常要彻夜赶图,而无人陪伴的女生不太方便。本来徽因一直想上建筑系,才拉着思成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结果自己反而上不了,这真是气不过。她不肯就此妥协。大学档案显示,自1926年春季班开始,徽因已是建筑设计教授的助理,而下个学期又当上了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她究竟是怎么办到的?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从第一年开始,她就和思成一起上建筑课了。日后成为著名建筑师的哈贝森曾经夸奖他俩的建筑图作业简直“无懈可击”。

上大学的头一年,徽因和思成之间经历了一番感情的挣扎,有时竟爆发颇为激烈的争吵。他俩的个性和脾气南辕北辙,婚前的这段时期,彼此仍有待调适。

在美国同学眼里,中国来的学生多半刻板、死硬,唯独徽因例外。她有着异乎寻常的美貌、活泼和机灵,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天生善于交际。

思成是一个严肃用功的学生,他一辈子都是如此,这是他的天性。在思成的心目中,他和徽因是一种“没有正式订婚”的亲密关系,也许和徽因的想法相去甚远,她正在充分享受美国的自由,而她在同学里受到的欢迎真是令人陶醉。所以当思成因为爱她,觉得对她有责任而想管管她时,她当然会嗤之以鼻。

不过,这种相互斗争的情况迟早会在不委屈自己和压抑脾气的条件下相互容忍和妥协。大学时代,他们性格上的差异,从工作态度上便可看出。满脑子都是创意的徽因,常常先画出一张草图或建筑图样,然后一边做,一边修改,一旦有了更好的点子,前面的便一股脑儿丢开。等到最后期限将近,即使不眠不休赶工也来不及了,这时思成就插进来,以他那准确熟练的绘图功夫,把那乱七八糟的草图变成一张简洁、漂亮的作品。他俩合作无间,各为建筑贡献着自己的特殊天赋,在以后共同的专业生涯中始终坚持着。

建筑史教授古米尔为二年级学生开了一门课,思成也参加了。他跑去找古米尔,说他非常喜欢建筑史,他从来不知道世上有如此有趣的学问。古米尔反问他有关中国建筑史的情况。思成回答,据他所知还没有文字的记录,中国人从来不认为建筑是一门艺术,也从不重视它。

思成从宾大毕业不到几年,包豪斯崛起。我常听见思成不时表示他的遗憾,说他刚好错过了建筑学走向现代的关口。然而,对一个注定要走独一无二的中国建筑传统之路的建筑学家来说,宾大建筑系所提供的训练对他后来在中国的事业很有帮助。典型的习作,是以原历史背景重新设计凯旋门,或修复毁损的建筑物。在宾大的最后一年,思成开始全面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从比较草图、平面图、立面以及建筑特色入手,追溯建筑的变迁。这种训练极其重要。虽然我们不曾看到他绘制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图,但我们却有他后来十五年间制作的、关于中国建筑演化史的一批重要模拟图。

1927年,思成和徽因双双从宾大毕业。年轻的思成可能已经知道他父亲正在努力让清华聘他。他明白要教书,就得对学术文献有更广泛的了解。他尤其想知道,关于他特别感兴趣的中国建筑,这些年来西方都出过些什么书。1927年8月,他向哈佛人文艺术研究所提出了入学申请,理由是“研究东方建筑”。哈佛录取了他。而对戏剧心存向往的徽因,则决定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舞台设计。

1927至1928学年的上学期,思成全部用来密集阅读,看西方人究竟如何看待中国艺术和建筑。当时西方有两位研究中国建筑史的先行者——塞伦和波胥曼。思成在1947年评论道:“这些作者都不懂中国建筑的‘文法’。他们以外行人的视角描述中国建筑,语焉不详。其中塞伦较好一点,他运用了《营造法式》,不过并不经心。”

在哈佛读书的那几个月里,思成做了一大堆卡片,上面写满了将来可能用得着的材料。但是他也发现,关于中国建筑史部分,他在哈佛学到的东西很少。无数的宫殿、庙宇、塔楼、园林,中国自己还不曾根据近代的科学技术观念对它们进行过研究。中国建筑结构上的奥秘、造型和布局上的美学原则,在世界学术界中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1928年2月,思成已经完成他到哈佛来的目的。与此同时,徽因则以她惯有的活力,在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的舞台设计者中赢得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现在可以正式提议结婚,而徽因也答应了。婚礼一完成,两人便启程到欧洲度蜜月。

(摘编自费慰梅《遨游建筑天地间》)

相关链接:1925年,一本书决定了美国宾大建筑学院留学生梁思成的人生志向。书是梁启超寄来的,名字叫《营造法式》。它是北宋著名建筑学家李诫编写、皇帝下诏颁行的一部建筑规范。梁启超在给梁思成的信中写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朱桂辛校印莆竣赠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宝之。”朱桂辛是中国古建筑、髹漆、丝绣等门学术研究的奠基人。梁思成十分惊喜,但很快陷于苦恼。因为这部巨著如同“天书”,他无法看懂。梁思成看不懂《营造法式》,却理解了父亲寄书的用意:通过对中国历史建筑的探幽发微而阐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他做出一个重大决定:用毕生之力破解这部“天书”,撰写一部完整的“中国建筑史”。他的决定使同学大吃一惊。当时建筑设计师工作舒适、收入优厚、社会地位很高。而研究古建筑,那是没有人愿意做的苦差:野外调查极其辛苦危险,经费全靠国家微薄的拨款。为了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宏大理想,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选择3月21日结婚,因为它是宋朝为李诫立碑刻石的日期。他们又把儿子的名字取为“从诫”,意思是“师从李诫”。

(摘编自林文俏《梁思成与〈图像中国建筑史〉》)

1.下列对在宾大求学时期的林徽因的特点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有能力、有个性、不妥协,通过自己的努力,打破了宾大建筑系不招收女生的规定。

B.美貌、活潑、机灵,而且善于交际,在同学中广受欢迎。

C.勤奋、谦逊并有创造力,成绩优异,在建筑学上有着出众的才华。

D.兴趣广泛,善于学习新事物,充分享受身在美国大学的自由。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建筑作业能得到哈贝森“无懈可击”的高度评价,是因为他们的作业既有林徽因的创意,又熔铸了梁思成准确熟练的绘图功夫。

B.传统上中国人对建筑没有文字记录,也从来不认为建筑是一门艺术,从不重视它,梁思成是不认同这种传统观念的。

C.梁思成从宾大毕业后包豪斯才崛起,不无遗憾地错过了建筑学走向现代的关口,这让他注定要走一条独一无二的中国建筑传统之路。

D.梁思成申请入学哈佛人文艺术研究所有着明确的求学目的,那就是了解西方对中国建筑的研究現状,为日后回国教书准备充足的学术文献资料。

E.《遨游建筑天地间》的标题生动传神。“遨游”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求学的畅快;“建筑天地间”,则写出了两位建筑家在建筑学领域思接千载、兼容中外的开阔视野。

3.文中所记梁思成在美求学的经历,对他回国后从事中国建筑研究有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1.D(错在“兴趣广泛,善于学习新事物”,原文的说法是“而对戏剧心存向往的徽因,则决定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舞台设计”“徽因则以她惯有的活力,在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的舞台设计者中赢得了一个特殊的位置”。)

2.D E(A项,解说无据,他们的作业并非都是两人合作完成的。B项,“中国人对建筑没有文字记录”不准确,原文说的是中国“建筑史”领域是一项空白。C项,“错过了建筑学走向现代的关口”并不是梁思成“走一条独一无二的中国建筑传统之路”的原因。)

3.①奠定了人生志向。梁启超寄去的《营造法式》使梁思成决定穷其一生投入中国建筑史研究。②引发了学科兴趣。古米尔的建筑史课程使梁思成发现这是一门有趣的学问。③积累了坚实的学科素养。宾大的训练与研究为梁思成回国从事中国建筑研究打下了基础。④拓展了学术视野。在美期间梁思成收集了大量材料,对西方关于中国艺术和建筑的研究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发现了西方学者研究的盲点。(意思对即可。)

(作者:林逾静,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

推荐访问:文中 筛选 文本 整合 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