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遗址博物馆设计
时间:2022-06-13 18:42:02 浏览次数:次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本文介绍了丹凤门遗址博物馆由于其历史背景和所处的城市区位,在建筑创作中怎样确定基本思路和设计要点。记述了在根据遗址状况和相关建筑史料探讨丹凤门推理方案之后,并进而设计出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环保节能在艺术上又能沟通历史与未来的现代标志性建筑。点明了城市文化孕育建筑文化这一主题。
关键词:遗址公园 遗址博物馆 保护与展示 历史与未来 标志性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12)01-0018-10
西安唐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在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公园开园时落成,此前已引起社会各界瞩目。
本来,作为一座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其建筑在本质上是一个容器,内部满足保护与展示功能的同时,对其造型、风格、体量、色彩本无特殊要求。然而唐大明宫丹凤门作为盛唐皇宫的正门,当今是唐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主入口所在,而且在现代西安的城市布局上,又是城市大门——火车站广场的对景。由于卓越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的现实区位,决定了此博物馆应是一座唐风浓郁的现代化标志性建筑,这就增加了建筑设计的复杂性。以下介绍的设计中种种思考、探讨、选择皆由此而来。可见,城市文化孕育着建筑文化。
背景
唐大明宫为唐长安城中的政治文化中心,始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毁于唐天佑元年(905年)。大明宫在总体布局、建筑艺术、技术等方面之高度成就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东亚的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为贯彻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在国家文物局主导下,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决定建设西安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
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南门,是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大明宫大规模扩修时开筑的。2005年经考古发掘揭露出丹凤门遗址墩台,其规模之大、门道之宽、马道之长均为目前隋唐城门考古之最。同时丹风门与唐大雁塔遥相呼应也构成了唐长安城市的重要景观轴,强化了唐都城的景观特色。
现在实施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工程对唐大明宫大遗址保护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标志意义,同时对西安市完善大明宫——火车站——大雁塔这一城市景观轴线也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基本思路
1.遵循国际及国家有关文化遗产遗址保护的要求,在遗址上设置保护与展示的设施,必须保护遗址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并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及可逆的工程技术手段。
2.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尽量提供条件,向世人展示该遗址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工程技术价值。既为一般参观者提供科普教育的场所,又为有关专业人员提供相关专业考察、研究的条件。
3.鉴于唐大明宫的历史地位及丹凤门在大明宫内、在唐长安城和现代西安城市中的重要位置,在满足上述两项要求的基础上,应争取使遗址保护和展示工程向人们提供一个沟通历史和现代,能引发观众历史联想,尽量切近唐丹凤门形象的标志性建筑。
设计要点
1.关于遗址的保护与展示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2006年的发掘报告和2008年6月的考古定点平面示意图,可知唐大明宫丹凤门城台南北总进深33m,东西总宽74.4m,西马道起点距城台西壁62.35m。城墙(宫墙)南北宽9.76m,马道宽4.35m。城台有五个门道,均宽8.5m,现仅存西边四个门道遗址。城台东侧第一门道及东侧城墙、马道遗址均已无存。为保护遗址的原真性与完整性,保护建筑不仅对遗址进行全覆盖,且工程构件在平面位置上均保证距离遗址本体(含城台与城墙地基)外沿不小于60cm。
根据有关文物部门意见,丹凤门遗址本体在建筑中整体保护展示,不采用局部封闭的保护展示方式。5个门道均不作为园区及展示厅的出入通道。室内温湿度按一般博物馆展厅以人的舒适度为准,不作特殊的控制。
展示设计着意显示丹凤门的宏伟规模,为参观者提供方便的、多方位、多视角的参观步道。步道基本按架空周边式布置,也设有踏步可到达遗址地面,以满足不同的参观接待要求。
2.关于建筑艺术的设计理念
这座遗址保护建筑的意义非同一般。丹凤门是唐大明宫正门,不仅其尺度、体量、规格为隋唐城门之最,正对门楼的大道竟宽达176m,超过唐长安城的主干道朱雀大街,是隋唐都城中最宽的南北大道。根据史籍记载,丹凤门是皇帝出入宫城的主门,也是宣布登基改元、颁布大赦等重要法令、举行宴会等外朝大典的重要政治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堪称唐王朝的皇权象征和国家标志。在宫殿建筑群体布局艺术上,丹凤门北与含元殿遥相对应的恢宏气势,南眺终南群山映衬的大雁塔雄姿,这些历史上的壮丽景观都是令人为之向往的盛唐梦境。而今丹凤门正对大雁塔这条轴线更成为现代西安的城市景观轴。火车站北广场近在丹凤门址正南,丹凤门的位置是向过往火车乘客展示唐大明宫的一个标志性位置。
有鉴于此,丹凤门遗址博物馆若在保证保护展示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其艺术形象又能承担起沟通历史与未来,增进唐代宫殿与现代城市的融合则是方案的最好选择。于是决定在建筑造型上尽量切近唐丹凤门的建筑特色和风采,在城市空间中成为一标志性形象,引发人们历史的联想,在建筑内能登高,北望大明宫遗址群及园区景色,南眺现代西安的繁华景象。
遵循这一思路,方案设计分两步进行。首先根据遗址的形制和尺寸进行唐丹凤门的推理设计,寻找出比较切近历史建筑原貌的形象。然后进一步与前述保护与展示两方面的构思相结合,制定出最终的遗址博物馆建筑方案。
唐丹风门的推理方案
唐代城门现无遗存实物,仅从大量唐代壁画上可见其一般特点。另从宋代绘画、纹饰上可见到一些城楼形象。宋《营造法式》则有相关的较详细的表述。从绘画资料比较,唐宋城楼比较相似,宋代资料可资借鉴。
可贵的是,我国及海外建筑史学界专家学者对唐代城门做过多项复原设计,其中尤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先生《唐长安大明宫玄武门及重玄门复原研究》(1977)、《唐长安明德门原状的探讨》(1977)最为详实。杨鸿勋先生(中国社科院)、王才强先生(新加坡国立大学)对唐长安明德门的复原设计,王璐女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唐丹凤门的复原设计都对唐代五门道的城门作出了有益的探讨。综而观之,以上四位专家的复原设计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点:按宋《营造法式》规制设置整体性城门墩台。城门墩台上设平座。平座之上为木构式城楼。城门道按宋《营造法式》规矩设计。所不同的是城楼有两类方案。一类是在城墩台上作一栋矩形平面的木构城楼;一类是在城墩台上两端设置挟层,当中为正楼。
经对唐宋绘画等资料分析,凡有挟屋的,城台平面形状大都随城楼形状的进退而进退,墩台不是一个单纯的矩形平面,而丹凤门遗址显示其城墩台是一个完整的矩形。虽然碑林所藏兴庆宫图上所刻丹凤门为有挟屋的形式,但其城墩台错落的形状与现存遗址不符,故不足为据。通过试作两个推理方案,方案一城楼为单一的矩形平面,方案二城楼东西两端设挟屋,均严格按可实施的工程规律设计出平、立、
剖面图。最后判断,一个矩形平面的城台上设置一座矩形的城楼比较科学合理,形象端庄大气。在同一城台上作有挟屋的设计时,挟屋的屋顶和正楼的屋顶很难得到合理、美观的错落关系,工程技术的合理性较差。因此,选择了推理方案一,推理设计的技术依据主要借鉴了傅熹年先生玄武门复原研究一文中的资料和他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关于隋唐建筑的论述。建筑历史学家科学详实的研究成果成为建筑师设计的可靠依据。
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
1.尺度问题
丹凤门博物馆建筑设计要解决由于城台部分比遗址本体放大一圈而带来整个建筑的尺度问题。设计没有简单地采用将推理方案按比例放大。特别由于门楼的开间与门洞有对位的关系。科学的决定门楼开问,也就保证了门楼部分的尺寸与推理设计相同。在符合唐代城门规制的前提下仅作了一些技术性调整,保证了博物馆建筑应有的造型特色和气势。
2.可逆性和环保节能
为了实践保护展示建筑的现代性和可逆性,设计采用了大跨度全钢结构。根据文物保护要求,遗址范围内不得有落地的结构构件,且钢结构构件与遗址边沿的距离不小于60cm。作为主展厅的城台与城墙部分全封闭的外围护墙采用了预制大型人造板材,壁板的外表分别呈现城砖和夯土墙的肌理。为了充分节能,屋面及外墙内采用双层苯板保温隔热层,使其能耗低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50%。
3.传统建筑轻型化
轻型化的根本技术是全面采用钢结构。此外,楼板屋顶为轻型铝镁锰合金仿瓦陇板材,仿木构的檐柱、梁枋、阑额、枓棋、椽条等外露部分均采用铝镁锰合金板预制构件组合而成。所有室内空间内部装修均不仿古,采用现代材料、现代手法与风格。
4.色彩抽象化
建筑外观色彩有两个方案。方案一,从上到下全部为淡棕黄色,近于黄土色彩。为的是使这座建筑在体现唐代皇宫正门的形制、尺度、造型特色和宏伟端庄风格的同时,又要使其成为一个现代制作的标志。采用色彩上高度的抽象手法,赋予这座遗址保护展示建筑以明显的现代感,有如一座巨型雕塑。方案二,按不同部位模拟唐代建筑相应的色彩,即传统的灰顶、赭红木构体系,灰色砖包城台、黄色夯土城墙。这样处理符合人们看古建筑的习惯,但却有违规在大遗址上复原建设之嫌。经设计人极力推荐,领导和专家民主讨论,最后以投票的方式选定了通体土黄色的方案一。
5.功能分区
根据目前制定的园区详规,丹凤门遗址博物馆不再具备园区大门的功能。将在丹凤门遗址东西二侧各另设园区主出入口。本项目分为四个功能区,即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区、保护展示辅助区、多功能展示区、设备用房区。保护展示区即城台内及西城墙内全部空间;保护展示辅助功能区包括:从展馆东入口到达保护展示大斤的全部交通面积、观众服务设施(问询,导游、声象演示、纪念品小卖等)、管理用房。这部分主要在东侧城墙模拟体内,多功能展示区是城楼内的全部范围。这里除适于各类展陈外还可进行接待活动和文化活动,设备用房中冷、热源机房消防水池及消防加压设置均由总体统一解决。建筑内解决变配电室、水泵房、新风机房。
6.流线组织
根据园区统一规划,本博物馆主入口在东城墙模拟体东端进入展示辅助功能区。参观者主要流线是通过东西走向的自动扶梯上到4.2m标高层,在岛形参观平台上俯视遗址、统观全局后选择沿北墙内4.2m高步道或南墙内3.0m高步道西行,浏览四个门道遗址。在展示厅西南角的位置可俯视唐代城墙室外地坪及城墙、城墩交接处包砖遗址。然后进入西城墙遗址保护展示空间,沿南墙内步道西行,最后从城墙西端出口离馆:若少数要求接近遗址的参观者,可从东入口首层平面直接走入遗址层,或在南北4.2m高及3.0m高的步道上通过踏步下到遗址中心部位:参观者还可通过自动扶梯直达8.4m标高,一睹城墙顶上风光。根据建设单位要求,本园区必须考虑对少数特殊贵宾的接待。因此在保护展示厅的北侧,在相当于唐代东门道的位置(这里已没有遗址存留)开设了贵宾礼仪性入口。厅内有电梯,可从遗址层经过4.2m、8.4m到达14.8m,以方便贵宾参观及接待的安排。电梯的设置也解决了残疾人登楼的问题。此外,在14.8m高的多功能厅举行大型活动时,大量人流可通过东西马道或乘东入口内的自动扶梯上到城墙顶,由此经仿木楼梯登上城楼中的多功能厅。为方便工作人员,在城楼东北角设有通达各标高层的封闭式楼梯间。这一交通流线的设置,既满足了遗址展示的功能要求,又兼顾了利用楼上多功能展厅开展文化活动的可能。建筑物内部流线与室外马道,楼梯的流线互动之下,很可以再现唐时在丹凤门举行盛典的场景。
建设单位,大明宫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师:张锦秋、杜韵、王涛
建设地点: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公园
用地面积:6648.4m2
总建筑面积:11474.2m2
设计时间:2009年2月
竣工时间:2010年9月
参考文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2008年6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西安市唐长安城大明宫丹凤门遗址的发掘》,2007年10月
文物出版社
傅熹年《唐长安大明宫玄武门及重玄门复原研究》、《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傅熹年《唐长安明德门原状的探讨》、《考古学报》1977年第6期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第三章隋唐五代建筑)2001年12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杨鸿勋《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探讨》、《文物》1996年第4期
王才强《唐长安的数码重建》2006年4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张锦秋,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收稿日期:2011年10月
- 上一篇: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 下一篇:北京近代“洋风”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