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北京近代“洋风”建筑

时间:2022-06-13 18:42:02  浏览次数:

摘要:“洋风”指移植到北京的西方古代建筑样式,属于折衷主义,是北京近代建筑四种主要样式之一,主要为外国人所创作。北京近代“洋风”建筑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北京建筑中的主流。

关键词:洋风 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 官厅建筑 学校建筑 早期工商交通建筑

Abstract: 襑estern style* refers to the western classical architectural style used in Beijing. It belongs to eclecticism and is one of the four modern styles in Beijing. The buildings of this style were basically designed by foreign architects. Architecture in the Dong Jiaominxiang enclave was the source of Beijing modern 襴estern style* and it became the main stream of Beijing architecture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Keywords: Western style, architecture of Dong Jiaominxiang enclave, official building, school building, early industrial, commercial and transportation buildings

近代北京处于政治风云急剧变幻之中,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也使北京的近代建筑具有独有的特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式。

北京近代建筑样式的演变可归纳为“西洋楼式”、“洋风”、“传统复兴式”和“传统主义新建筑”四种。“洋风”指移植到北京的西方古代建筑样式,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清朝末年,宫廷学习西方改革官制、创办新学堂、振兴实业、编练新军之举,使洋风建筑在北京20世纪初年的重要建筑中均有所表现。

洋风属于折衷主义样式,主要为外国人所创作。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洋风建筑是北京建筑中的主流,在20年代则让位于北京的传统复兴式建筑。

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

1860年,英、法联军借口修约发兵中国,火烧圆明园,强占北京城。英军占据了玉河西岸的淳王府,法军占据了台基厂南口的庆公府。当年10月,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分别于第二年在这两处设立了公使馆。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在北京设立使馆。1860年11月,俄国通过中俄《北京条约》使原设在东交民巷的俄罗斯馆成为俄国公使馆。其后,美国、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日本、德国、奥匈帝国也于同治初年开始陆续在东交民巷一带圈地占房,设立公使馆。

1884年 8月,日本外务省雇请片山东熊(1855~1917)为技师,到北京担任日本公使馆的设计和工程监督。公使馆建筑于1886年 8月建成,位于东交民巷路北、法国公使馆西侧,利用所购旧有中国四合院民宅进行改建,承袭了当时日本国内宅邸设计中流行的洋馆、和馆并设的作法:前面的对外部分(南房)为新建单层外廊式建筑,取西式平面;后面的内部使用部分按和式布置,外观仍保留北京传统住宅样式。主入口为角柱上发半圆拱券,并加设三角山花,装饰有砖雕叶板。(图1)

1900年以前,东交民巷虽有11国设立使馆,但各使馆与衙署、祠庙、府第、民宅等杂处,所占面积还不到整个东交民巷地区的二十分之一,地方行政权仍归中国所有。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东交民巷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辛丑各国和约》使东交民巷一带成为“使馆保卫界”,中国居民全部迁出,除西口的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仍留给清廷外,其余土地房屋尽归外国使馆专用。除西班牙使馆维持原状外,其余10国均扩大地盘,修建使馆、兵营。

美国新公使馆由尼利(Sidh Nealy)设计,1903年建成。大楼为两层砖石结构,立面三段划分,处理简洁,南面主入口处有三角山花装饰。(图2)

日本新公使馆于1907年兴建,1909年建成,真水英夫(1868~1938)主持设计并监造。新馆建筑设计利用肃王府的花园,保留了部分围墙和山石树木。两层砖木结构建筑明显地受日本当时流行的“西洋馆”建筑样式影响,表现出法国宫殿建筑的情调。(图3)

当时,各国公使馆还把所占土地出租给洋商经营。至民国初年,东交民巷地区有各国银行、洋行、饭店、医院等已达九十余家。其中主要建筑有:

⒈英国汇丰银行(1902年)

建筑师是出生于印度加尔哥答的斯科特(Walter Scott)。银行大楼为局部两层的砖石结构建筑,中部是入口及业务大厅,通过单层(上部为层顶平台)的办公部分同两层的东、西侧翼相连。入口两侧立有蘑菇石柱,上设三角山花;二层顶部则覆以半圆拱券。建筑立面有如“山”字形,中部凸起的四层钟塔则加强了向上的动势。(图4)

⒉法国东方汇理银行(1917年)

由英国人开设的通和洋行(Atkinson & Dallas,Ltd.,Civil Engineers and Architects)设计,受文艺复兴样式影响(图5)。通和洋行为当时远东最大的建筑事务所,在北京设计承建了多栋重要建筑。

⒊美国花旗银行(1920年)

由美国建筑师墨菲(Hey Killiam Murphy,1877~1954)设计,为巨柱式造型(图6)。墨菲多次来华在各地承接业务,其中包括1914年为清华学校制订第一个校园规划、1916~1920年设计并建成大礼堂等“清华四大建筑”, 1920年为燕京大学进行规划、设计燕园建筑。

⒋德国德华银行(1907年)

由德国贝克尔建筑设计事务所(Becker & Baedeker, Architects)设计,德商施密特公司(F.H.Schmidt, Altona,Hamburg,Tsingtau)承建。当时德国正开始在亚洲同其它外国势力竞争,特别是同英国。“德国文艺复兴样式”(Altdeutscher Still)成为德国的民族性在亚洲的象征,同代表英国殖民者的“外廊式”相对抗。因此,在德华银行建筑中看不到同中国建筑传统的关系。(图7)

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

1910年奠基,日本建筑师妻木赖黄(1859~1916)设计。建筑位于玉河东岸、东交民巷路北,同原六国饭店隔街相对,形成东交民巷代表性的历史景观。其地处转角地段,平面为“L”形(南北向长,东西向短),转角处高起上覆圆形穹窿顶的塔楼。外墙为红砖,嵌有白色花岗石条饰,受当时日本流行的“辰野式”建筑样式影响。(图8)

⒍六国饭店(1910年)

1910年于东交民巷路南、玉河东岸原址翻建,为第二代建筑。英国人爱尔德(Albert Edmund Algar)设计。这是一栋三层砖石结构的法国古典主义样式建筑,底层处理成开有券窗的坚实基座,顶部覆有高高的孟莎式屋顶。立面设计抛弃了柱式,通过墙面的凹凸产生变化;主入口处则利用拱券进行强调。(图9)

⒎西绅总会(1912年)

又名国际俱乐部,由各国使馆集资经营,德国建筑师罗克格(Curt Rothkegel,1876~1946)设计(图10)。罗克格本世纪初来华,先后在厦门和青岛设建筑师事务所,后迁北京开业,华名“营造式画司罗克格”,在北京还设计了资政院(1910年),主持正阳门瓮城改造(1915年)等。

1900年以前,东交民巷使馆建筑多半沿用旧有的中式房屋,只有少数为新建;1900年以后,原有建筑多半被毁而重建。新建筑多为两层,平面一般是长方形,砖石结构,木屋架。它们虽然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但都可以归为折衷主义的洋风建筑。

清末官厅建筑

从1906年9月1日清帝宣示预备立宪,到1912年2月12日宣统下诏退位,在五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共和转变的时期,本世纪初年清朝宫廷建造洋风官厅建筑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些建筑都是高不超过三层的砖木结构,多为清水砖墙,间有石料或抹灰装饰,铁皮屋面。主要由外国建筑师设计,比例和细部都比较准确;但绘图工作由外国或中国的非建筑师工程人员承担,且大部分由中国营造厂承建,因此式样混杂,掺杂进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

⒈资政院(1910年)

由罗克格以贡院旧址为地段进行设计,高4层,中部议院大厅、右侧参议院和左侧众议院上都覆有穹顶,同下部柱廊相配,十分庄重壮丽(图11)。议院大厅为八边形平面,高60英尺,两层,可容1 550人;厅外环以宽走廊。大厦2层设记者室,3层为议员办公用。大厦内设28个楼梯间,有步梯和电梯,联系便利;备有电力照明、供暖设施,以及现代化餐厅和卫生设备。虽然大厦基础工程已经完成,露出地面近1m,但随着清王朝的崩溃,这项工程亦告夭折。

⒉大理院(1911年)

由通和洋行设计,A.H.Jagues & Co.承建。平面呈“□□”形,三层。首层有两个供刑事犯人候审的内院、两个供民事犯人候审的内院,围绕这四个内院设审判厅、合议厅及各种办公用房。屋顶部分采用木桁架,楼板则使用了钢梁。建筑主立面朝东,中央主入口部分高起钟楼,两端设塔楼;钟楼及塔楼均为五层,顶部做穹顶(图12)。此建筑“规模宏大,为文艺复兴式。虽非精作,材料尤非佳选,然尚不失规矩准绳,可称为我国政府近代从事营建之始。”

⒊外务部迎宾馆(1910年)

詹美生(Charles Davis, Jameson)承包修建。由东、西两座楼组成,詹美生所建为东楼,高两层,底层做基座处理,2层用爱奥尼双柱装饰。中部突出,下为门廊,上面是覆有三角山花的大阳台。建筑造型雄伟,但尺度不当,立面比例也欠妥(图13)。同时建成东、西两座大门,东大门为洋风,西大门则为上覆琉璃瓦的中式造型。

早期学堂建筑

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标志着封建的太学、国子学向近代大学转变和过渡。代表这一时期的建筑有陆军贵胄学堂、京师女子师范学堂、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和清华学堂。

⒈陆军贵胄学堂(1909年)

亦称“京师贵胄学堂”,新建校舍在陆军部衙署之东的和亲王府址。主楼构图与西邻的陆军部基本相同,但更多当时学校通用的外廊,外立面为砖拱门窗加壁柱、山花、女儿墙,向内院的一面则为通长的木柱外廊(图14)。辛亥革命后,此处曾被用作中华民国海军部办公楼,因此有关文章多误指其为清末海军部衙署。

⒉京师女子师范学堂(1909年)

主要建筑有大门、主楼、教学楼、学生宿舍、图书馆、礼堂等,大部分为二层砖木结构。大门仿巴洛克风格,线脚繁复。主楼正立面朝南,设砖拱外廊,墙面有砖雕花饰,顶设女儿墙,中部突起山花;北立面设木构外廊。(图15)

⒊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1911年)

1905年底,并选定德胜门外原武举会试操练弓马之旧有操场建设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计划先行建造政法、文学、格致和工科四科新校舍。1909年 8月,真水英夫受清学部之聘任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建造技师。1910年春季开工,到1911年秋武昌起义时仅建成经科、文科大楼及宿舍部分即停工。经科、文科大楼平面相同,均为矩形,左右对称,带外廊;二层砖木结构,清水砖墙;墙面有砖雕花饰,比例及装饰手法纯熟。(图16)

⒋清华学堂(1911年)

1909年10月,交外务部游美学务处就清华园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内先后建造校门、一院大楼(高等科讲堂)、二院、三院(中等科讲堂)、北院(教员住所)、同方部(礼堂)以及校医院。建校工程由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主持,建筑由顺泰(Fischer & Co.)承包。一院大楼为二层砖木结构,青砖墙,红瓦坡顶,上覆孟夏顶,建筑质量较高(图17)。

早期工商交通建筑

早期比较重要的商业及工业、交通建筑,以北京饭店、户部银行、京师自来水公司、度支部印刷局及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等为代表。

⒈北京饭店老楼(1907年)

早期的北京饭店位于东单兵营北面,是中国旧式院落建筑。1903年购房迁到王府井南口路东,计划改建为五层大楼。后只建一层即停工,1907年转卖给中法实业银行后接建完成五层红砖大楼(老楼)。建筑为清水砖墙面嵌饰石刻装饰,科林斯(Corinth)壁柱高达三层,上做山花处理(图18)。1917年又在老楼西边扩建钢筋混凝土结构七层法国古典折衷式新楼(中楼),由永和营造公司(Brossard,Mopin & Cie)设计。

⒉户部银行(1905年)

“光绪三十年三月,户部奏请由部试办银行,是为政府创设银行之始。”户部银行于次年(1905年)建成。入口处理简洁古朴,既与银行的身份相称,又同当时民宅门面处理有类似之处,为早期洋风公共建筑特征。其门窗栏杆铁件造型极为考究精致。(图19)

⒊京师自来水公司(1910年)

京师自来水公司于1908年 5月成立,1910年3月20日起开始售水。其时自来水公司主要建筑有:总公司办公洋式楼房、孙河屯水厂送水大机器厂;东直门水厂双层模范水池圆亭(图20)、洋式大机器厂(图21)等。东直门水厂大门为三开间,中间发券,镶嵌匾额,磨砖嵌砌筒瓦顶,檐砌花脊;门脸砖垛红、青砖嵌砌。两边设八字墙二道。(图22)

⒋度支部印刷局(1915年)

度支部印刷局工程于1908年开工,1912年改称“财政部印刷局”。1914年秋主工房大楼竣工;1915年全局建筑基本完备。此时印刷局主要建筑有:主工房大楼、机务科工房、活版科工房、办公楼及四合院辅助用房等。主工房大楼由“美国华盛顿美尔奔营造公司”(Milburn Heister & Co. Architects Washington,D.C.,U.S.A.)设计、“中国北京日商华胜建筑公司”(Hua Sheng Building Co. Contractors Peking,China)承建,度支部专聘美籍工厂监造技师韩德森为监造师。其中,中门为钟楼造型,装饰性较强。(图23)

⒌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1906年)

关内铁路于1898底从天津展筑至北京丰台,其后继续展筑至马家堡。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英国铁路局于1901年 2月从马家堡展至永定门,1902年又经东便门展至正阳门东侧。1907年 8月改称“京奉铁路”,1912年全线通车。

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于1903年始建,位于内城南墙与护城河之间,主立面为迎站前广场的西立面,东面接站台,北面邻城墙,南面设货场。站房建筑平面为矩形,由中央候车大厅,南、北辅助用房,钟楼(高7层),共4部份组成。建筑外墙主要用青砖砌筑(包括钟楼),采取英式砌法(一层顺砖、一层丁砖交替砌筑);中央候车大厅外墙面比两侧辅助用房外墙面凸出,且使用红砖。大厅墙面作壁柱拱券处理(壁柱为青砖砌筑,作白色抹灰;壁柱两侧线脚及拱券上部用红砖砌筑,间作白色抹灰条饰);地面铺花岗石。

建筑造型取洋式,正中巨大拱顶高悬、拱脚处锒嵌大块云龙雕饰,南侧穹顶钟楼耸立。(图24)

参考文献

⒈北京近代建筑历史源流(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1991年12月

⒉东交民巷使馆区和历史主义,《建筑学报》1987年第3期

⒊中国第一代大会堂建筑——清末资政院大厦和民国国会议场,《建筑学报》1995年第5期

⒋北京近代银行建筑考略,《华中建筑》1999年第4期、2000年第1期

⒌20世纪初在京活动的外国建筑师及其作品,《建筑史论文集》第12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⒍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20世纪上半叶之中国近代建筑,台湾《艺术家》第50卷第2期(第297号),2000年2月

⒎中国近代建筑史“洋风”时期之典型,清华大学建筑学术丛书·建筑史研究论文集(1946~199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9月

⒏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⒐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收稿日期:2001年10月

日本公使馆(1986年)

东方汇理银行(1917年)

花旗银行(1920)

德华银(1907年)

横滨正金银行(1910年)

六国饭店(第二代,1910年)

陆军贵胄学堂(1909年)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1909年)

西绅总会(1912年)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1911年)

清华学堂一院大楼(1911年)

北京饭店老楼(1907年)

户部银行(1905年

京师自来水公司东直门水厂双层模范水池圆亭(1910年)

京师自来水公司东直门水厂洋式大机器厂(1910年)

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1906年)

大理院(1911年)

度支部印刷局中门(1915年)

推荐访问:北京 近代 建筑 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