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现代生态建筑设计
时间:2022-06-14 09:14:01 浏览次数:次
摘要:当今世界,人口剧增,人类对资源与日俱增的需求与资源的日益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有效资源极不协调,生态危机一触即发。在严峻的生态考验下,人类不得不对自己一直所信奉的价值观与发展观进行重新的审视与评判。
关键词:现代;生态建筑;建筑设计
前言
我们所说的生态建筑,就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根据各地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对组织建筑与其他因素进行合理布局,实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在生态学为基础的生态建筑能给人一种自然、舒适的家居感受,使人与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1生态建筑概述
1.1生态建筑的概念
生态建筑是在建筑中结合生态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也就是将生态学中的整体、循环再生、反馈平衡及自我调节等原则融入建筑当中,使得建筑学以生态学基本理论为依据。通常人们将生态建筑也认为是生态化建筑,是以自然界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生态学为理论,融入到建筑学中。生态建筑是将建筑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建筑内外所有物态因素,使得建筑系统成为一个高效低耗、无污染可再利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系统。
1.2生态建筑的特点
生态建筑的特点包括两方面:(1)节能及再生资源的利用:生态建筑是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利用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损耗,达到节能及循环使用的效果。例如利用太阳能烧水,减少对电能、煤气或天然气的使用。外墙涂料使用保温隔热材料,减少空调的使用。(2)减少废气废料向环境中的排放:通过各种手段措施,使得废气废料在排放前进行处理,减少有害物质向环境中排放。同时,室内环境对居住者的健康影响也是生态建筑应该考虑的方面。
2完善生态建筑设计的有效对策
2.1树立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注重建筑的舒适与美观
生态建筑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人类的需求,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从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的角度出发,努力为人类创造更加舒适、美观以及便捷的人性化空间环境。人性化空间环境的塑造要求生态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对建筑的使用功能,而且要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特殊需求。因此,生态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室内设计、交通条件以及生态环境,以此满足人们对建筑的多层次需求。下面以住宅建筑设计为例,阐述生态建筑“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
首先,要确保按照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布置室内空间。为了充分满足人们对建筑的“舒适性”需求,室内建筑设计应该与使用者的饮食起居以及学习工作行为模式相适应。例如,对客厅的设计。现代客厅一般都包括就餐区、会客区以及休闲区。就餐区应该遵循就近原则,设置在靠近厨房的地方,以方便上菜。会客区的设计一般应该充分体现出简洁、宽敞、明亮、温馨的特点,也可以根据主人的性格特点设置成素雅、大气或奢华的风格。休闲区的空间可以不必太大,但要足够安静,一般设置在靠近餐厅的区域。
其次,要建立完备的交通设施,满足人们的停车需求。住宅建筑中对停车场的设计,也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停车场应远离小区中心,且最好设计成环形的车道,一方面可以确保行人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保证交通路线的畅通。为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应该将停车场设计在阳光照射不足的地方。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考虑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隔离停放在不同的车库。再次,要营造绿色自然、舒适怡人的小区生态环境。在住宅建筑的设计中,应不断优化小区的空间组织,确保住宅的间距、高度以及绿化面积等都更加符合人类的居住条件。最佳的住宅建筑,应充分依托地理位置优势,营造绿色自然的生态环境,实现最佳的通风与采光条件。此外,还应合理利用建筑用地,提高绿化面积,以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污染。
2.2合理设置建筑布局,融入现代先进技术,实现生态建筑的节能效果
在外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建筑的整体布局影响着建筑的节能效果。充分考虑地势以及气候因素,合理设置建筑物的空间系统、外部形态、高度、朝向以及群体组合,能够大大降低能源消耗。在我国夏冬两季的极端气候下,一般都采取制冷或供暖设备调节室内温度,这不利于实现生态建筑的节能目标。因此,建筑师可以根据我国的气候特点,通过设计不同的建筑形态,最大程度上凸显节能的效果。例如,利用紧凑的空间布局,降低建筑的体型系数,减少设备在调节室内温度中的能源消耗。同时,还可以借助分散的结构布局,增加建筑的体型系数,从而为建筑物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除了提高建筑物的自身节能效果外,引入现代先进的技术设备,对于提高生态建筑的节能效果也非常有利。目前,我国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技术设备包括空调、人工照明以及生活饮用水分质供水。空调的运作与外部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有效利用外部生态环境,有助于实现空调供热、制冷以及通风等方面的功能。例如,将空调安装在室内气流循环较好的位置,能够确保室内空气流通顺畅且有助于降低能耗。照明是人们对电能的最原始需求,同时也是一项耗费较大的项目。所以在设计照明系统的时候,需要进行分级设计,如背景照明与工作照明。在具体的设计中,可以将背景照明设置为反射或漫射光。而在工作照明设置中,可以尽量减少水平光的照度,如降低电脑屏幕中的眩光。另外,对照明系统进行分区集控,如分区设置开关等,都可以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在人工照明中,应尽量使用一些节能灯具。在供水系统中,一般都是热水、冷水的分质供应的形式。热水供应应采用电开水器,满足多人饮水需求。对于冷水供应,可以采用纯水机对自来水进行直接过滤。
2.3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各种能源
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中,应充分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于本地现有的资源,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如太阳能、风能与水能等清洁能源,满足人们对生态环保建筑的需求。例如,建筑师可以综合考虑建筑物周围的主导风向,合理种植树木,为建筑物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根据建筑周围不同的气压以及风的流向,设置生态墙或导风百叶窗,疏导气流、调节风向以实现降温的目的。对水能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利用水设置一些水文景观,如水池、假山瀑布等,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降温作用,而且为人们营造更加怡人的风景。此外,还可以通过分析当地的太阳方位角,确定建筑物的朝向,使建筑物获得较长的日照时数并实现良好的自然采光效果。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新能源,太阳能在生态建筑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设置自然暖房与自然冷房,通过采暖蓄热或通风降温来调节室内温度,满足人们的舒适性需求。在一些高校中经常采用主动太阳能或被动太阳能技术进行采暖或通风。如西安交通大学在向阳的地方设置大玻璃,收集太阳辐射的热量;利用门窗的空气流通功能以及墙体在夜间自然放热的原理,进行被动式蓄热取暖与通风。
2.4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生态建筑一体化
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生态建筑一体化,能够有效促进人、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推动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筑的选址跟某地周围所形成的整体自然景观有着很大的关系。选择适宜的建筑地点,有助于在建筑中凸显出自然、生态以及和谐的外部环境。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基地的原始地形与地貌特征,将建筑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以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自然的情感需求。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原址是个采砂场,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风景宜人的学习环境,在建造的过程中,果断保留了基地的小山以及一些“砂包石”。并依托小山的地势,设计了蜿蜒上升的石阶,而且充分利用砂包石堆砌成众多小山头,山山之间形成连绵态势。这样不仅降低了建筑造价,而且在建筑中凸显了地域特色,实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交融。
3结束语
生态建筑是建筑行业趋势所在,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建筑是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它不仅要求建筑人员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还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物时因地制宜,与周围的环境相谐调,应用高技术手段措施解决生态问题,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建筑物室内外的绿色化为一整体。
参考文献:
[1]李刚.浅谈基于环境保护理念的建筑设计思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9)
[2]何荔华.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8)
[探析现代生态建筑设计]相关文章
- 探析锅炉节能环保的优化设计
- 戴维特语言直觉的认知探析
-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析
- 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路径探析
- 管乐团对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探析
- 乾陵文化礼品创意设计探析
- 高校学习型就业团队建设的现实思考与路径探析
- 探析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应用
- 辅导员核心职业能力建设探析
- 探索分形学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
- 房屋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理念的实现途径
- 民用建筑设计中电气节能研究
- 关于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探讨
- 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应用
-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问题分析
-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简述
- 关于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思考
- 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
- 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
- 2021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2020) 生态文明学习心得体会
- 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资料 生态文明学习心得体会
- 试论电力工程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因素
- 生态学名词
- 生态环境与健康维护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生态环境局)(全文)
- 年度工作总结和年度工作安排(生态环境分局)
- 2022年关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报告
- XX市生态环境工作汇报【完整版】
- 机关单位政治生态情况报告材料(10篇)(2022年)
- 上一篇: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 下一篇: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