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学习法在音乐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时间:2022-06-14 18:49:01 浏览次数:次
音乐活动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是挖掘幼儿潜在的素质和能力,注重培养幼儿的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力。在开展音乐活动中,我尝试通过对比学习让幼儿自主的感受、探索及体验,慢慢地积累学习经验、学习方法,从而获得解析音乐的能力。所谓的对比学习法是指为了让幼儿更深刻地去理解作品或要达到某个目标而选择一个确定的参照物作为镜子,以便让孩子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较为明确地判定镜子所反映的原形,形成鲜明的认识;或者是在目标与现状之间有意制造一对矛盾,使孩子在认识过程中因矛而知盾,因盾而知矛,从而使教学的目标得到顺利地实现。在音乐活动中运用对比教学的本质就是运用 “对比”这一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孩子在活动中通过对比操作、对比游戏、对比表现等方式发现、了解音乐所要表现的内涵,从而运用自己的方式大胆地表现音乐。因此,在音乐活动组织中我尝试运用对比教学法,鼓励孩子自主地探索音乐,鉴别音乐的内涵,并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去比较、发现音乐的奥秘,提高了孩子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使他们真正体验了音乐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一、 在对比操作中探索音乐
不同的音乐作品体现不同的风格和情感,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我们要善于帮助幼儿分析作品,引导幼儿了解作品的特点,从而体会音乐的美,对乐曲产生美感和共鸣。以往的音乐教学我们常常会采用对比法让幼儿比较两首性质截然不同的音乐作品,让幼儿在听觉的感官中获得知识,如今,我打破这种只局限于听觉辨别的教学模式,通过操作让幼儿在“视觉”、“听觉”、“触觉”的结合中,进一步发现、了解音乐的内涵,加深对音乐的解读。如在组织歌唱活动《摇篮曲》中,为了让孩子了解歌曲柔美宁静的音乐性质,我利用多媒体让孩子欣赏音乐,在欣赏的过程中,采用了对比教学法,让孩子同时欣赏了雄壮有力的歌曲《我是解放军》,听觉的刺激让孩子很快就了解了两首音乐存在的不同性质,但活动中我更多的是让幼儿“视觉”的参与,在欣赏的同时我将歌曲的播放音频以最大化的形式展示给幼儿,给孩子视觉上的冲击,当我询问孩子这两首歌存在的不同之处时,孩子们的回答不仅仅局限于“一首快,一首慢”了,而更多的是表示“两首歌的音频波纹不一样,《摇篮曲》比较轻柔,音频波纹的波动比较小。《我是解放军》歌曲比较有力,唱得比较大声,音频的波纹比较高。”这种“视听觉”的结合让孩子学会了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感受音乐,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加强了幼儿情绪情感的体验,增强了对乐曲的表现能力。又如,在音乐区里我投放了玩具“鼓风机”,“鼓风机”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幼儿对比音乐的不同性质,根据不同的音乐性质随音乐旋律有节奏地扇扇子,“鼓风机”内的彩带就会随着扇扇子的频率快慢而忽而快快飘扬,忽而慢慢摆动。活动中,让幼儿在音乐中,通过自己的倾听辨别音乐的性质,从而用动作反映出自己对歌曲的认识,如果是轻柔的歌曲,就用扇子轻轻地扇动,让彩带轻轻地飘动;如果是强劲有力的歌曲,就用扇子快快地扇动,让彩带快快地飘动。幼儿在自由探索操作的活动过程中,不仅体验了音乐带来的乐趣,而且学会了分析歌曲的性质,判断歌曲的曲风,进而更好地掌握、表现音乐作品。
二、在对比游戏中感悟音乐
《纲要》中指出:“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小班幼儿的学习以游戏为主,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利用这一特点,我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形象、生动带有对比性的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开展,并注重采用对比的学习法,让幼儿通过各种对比的游戏形式,提高了辨别音乐的能力,加深对音乐作品的体验与感受。如音乐游戏《滑梯》,这首曲子选自顾嘉林的钢琴小曲片段,原名叫做《钢琴》,这是一首旋律优美,表现了幼儿滑滑梯时自下而上及快速下滑的生动情景。乐曲《滑梯》的主要旋律特点是前后音乐的快慢不同,且起伏较大。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滑梯”这个旋律,活动一开始我开展了节奏游戏《跟着鼓声走》,游戏开始时,我边敲鼓边让孩子学习一拍一拍跟着鼓点慢慢地走,当孩子掌握鼓点后,我的鼓声也由慢变快,在这种节奏快与慢的游戏中,孩子们很快地掌握了快慢节奏。在这样的对比游戏中,孩子有了初步的音乐延续与终止及快慢感受,于是,我引导幼儿倾听音乐,鼓励幼儿大胆说说“曲子前后的不同旋律变化”,这一音乐分辨能力,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我努力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当我让孩子说说自己平时在滑梯的感受时,孩子们纷纷表示自己在登楼梯的速度比较慢,滑的速度比较快。通过谈话孩子们总结出了语言节奏“登登登登登,滑……”,孩子在语言节奏练习中对比感受到曲子旋律的不同变化,即前段慢、后段快。
为了帮助幼儿将难度逐步提高,我引导孩子在鼓点节奏中完成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让幼儿边听鼓点边用相应的快慢动作来展示对乐曲快慢的理解。通过这种对比游戏的开展,孩子们学会了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使用听觉,而是同时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充分感受和理解音乐。
三、 在对比表现中理解音乐
《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可见,艺术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在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时,我们必须为幼儿创造能够进行感受的条件,并通过感受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表现。音乐活动中我给幼儿创造了一个自由表现的活动空间,鼓励每个孩子大胆地运用表情、动作表现音乐作品,在不同感情基调的音乐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对比表现,学会用自己独特的理解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并进行表现。如歌曲《小树叶》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歌曲。歌曲感情色彩丰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刻画了小树叶离开大树妈妈后的依依不舍与伤心害怕和小树叶回到大树妈妈身边时的喜悦与甜美,两段歌曲的情感反差很大,如果孩子们能将这两份“情”领悟了,那么演唱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了。于是,活动中我让孩子通过情感的对比,去感受理解音乐。首先我让幼儿在所创设的小树林环境中边倾听A段歌曲边用动作自由表达自己对歌曲的感受,此时的他们个个神情感伤,表现的动作缓慢轻柔。在幼儿有了初步感受后,我抛出了问题 “你离开过妈妈吗?”、“记得第一次上幼儿园时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吗?”、“你为什么会哭呢?”等等,从歌曲内容迁移到孩子的生活经验中,让孩子来理解歌曲中小树叶离开妈妈后的情感,感受难过、害怕的心情,真正唤起孩子心中的情感共鸣。当B段音乐响起时,孩子们很快就从刚才那种伤心难过的气氛中“苏醒”过来,他们欢快而雀跃,当我问“这段音乐与刚才那段音乐有何不同时?”孩子们大声地欢呼:“我们很高兴,我们又回到妈妈的身边了。”两种不同的情感对比体验,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表情、肢体动作把小树叶离开妈妈那种伤心难过和小树叶重新回到妈妈的怀抱的高兴幸福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次活动孩子学会了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不同情感基调,学会区别音乐中情绪、情感上的差异,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逐步变得细腻、深刻、丰富。
对比教学法是我在音乐活动中逐步探索出来的一种教学策略,它需要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幼儿学习音乐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将幼儿浅层的兴趣和热情转化为主动学习音乐的内驱力,并在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下,大胆自由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从而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同时,我们还需要将这种“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为幼儿今后迁移这种策略积累经验,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使音乐活动能够真正生动活泼地开展。
- 上一篇:锅炉房鼓引风机变频改造的节能分析
- 下一篇: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模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