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考核方式探究

时间:2022-06-15 09:35:01  浏览次数:

[摘要]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通过学生主体的行动实现内化和运用。实施有效的考核评价方式,将对能力、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 能力本位 考核方式 机械制图

[作者简介]马英(1970- ),女,河北唐山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图学教育;叶安英(1968- ),男,河北鸡泽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育;陈荣强(1970- ),男,河北衡水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图学教育。(河北 邢台 054035)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081-02

一、引言

职业教育承载着满足社会需求的重任,是培养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还承载着满足个性需求的重任,是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的教育。一个学生经过职业教育,既要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又要成为要生存、要发展的社会人,这其中,能力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学生能力高低的考核与认定,是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握方向。本文将探讨能力本位教育观念下高职学生的能力考核评价机制,并阐述“机械制图”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实践。

二、能力本位的教育观

能力本位的教育,强调学习主体通过行动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运用,是对知识本位教育的挑战与超越。这里的“能力”指的是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状态。所谓“专业能力”是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方法能力”是指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革新创造能力和独立制订计划并执行的能力;“社会能力”是指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转换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推销自我的能力、抗挫折能力、竞争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

三、高职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机制

(一)能力评价原则

对学生能力高低的认定,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的类型与教育对象的智力类型不同,评价的标准和手段也应不同。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力认定,应该以人为本,进行整体性评价,其评价原则为:(1)完整性原则。要求评价的思维模式追求的不是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记忆存储,而是对职业工作过程完整性的动态把握;不只是涵盖职业实践所需要的技能与知识的专业能力,还包括善于学习、善于工作的技巧、策略性的方法能力和参与性、批判性的与环境和人打交道的社会能力。(2)连续性原则。要求评价的观察模式着眼的不只是学生能力的初始条件和终端状态,更强调的是在起点和终点之间能力发展的渐进过程。(3)互动性原则。要求评价的运作模式不是教师“权威性”的评价,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民主”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4)透明性原则。强调能力标准不是根据所学习的课程来制定,而是应由社会相关行业参与制定,评价人员、教师、学生都事先清楚要评价什么,应该达到何种程度。评价时,学生的考核表现应与能力标准相对照,而不是与他人的结果相比较。

(二)能力评价实施方法

近年来,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实践,出现了许多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方法,具体的实施措施有以下六种:(1)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如:考核过程中既有以考核动作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应会,又有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试——应知。根据项目能力要求,应知、应会占据的比重有所不同。(2)仿真与现场相结合。如:考核既要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也要在真实的职业活动中进行。(3)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如:考核中既要有重视结果正确性的内容(如尺寸合格、功能正常、数据准确等),又要有重视过程完整性的内容(如发现故障、排除故障、操作无误等)。(4)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如:考核中既有以测试知识的深度和存储为目的的笔试,也有以测试知识的广度和运用为目的的口试。(5)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相结合。如:考核结果既要依据各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成绩单,又要依据工作质量、个人素质和合作能力的评价表,进行综合评定。(6)校内考核与岗位考核相结合。如:考核成绩按照校内考核成绩和顶岗实践成绩综合评定,或按照就业岗位结构即职业行动体系构建校内考核方法。

四、“机械制图”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机械制图”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这些能力目标的实现对于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以及成为合格的职业人、社会人是至关重要的。

(一)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1.考核方式单一。主要以期末闭卷笔试作为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不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成绩的考评,导致无法使教师深入改革教学方法,束缚了教与学双方的思维深度和广度,难以客观评价教学效果。这种书面测验的试题,通常也只能覆盖所要求掌握的必要知识的一部分,而不可能考查所有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因此评价的效率是值得怀疑的。有时如果学生仅因为某个原因而不能在考试中表现出其实际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的话,也就没有其他评价证据可以证明了。另外,这种考试通常是在人为特定设置的环境(即考场)中进行的,这就对被考核者造成许多人为的压力,从而也会使评价失真。

2.学生在考核中处于被动地位。在传统考核中,教师总是主宰者,学生总是在被动中努力,试图获得一个满意的分数,这会让学生感到考试是一种过关,考核的价值仅仅是通过,难以激发学习热情与创造性。学生甚至根据教师所谓的学习重点,在考试前猜题、押题,而忽视了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把握,难以发现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更谈不上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形成。

3.重知识考核,轻实践技能考核。制图教学内容中一大部分是关于投影的理论基础和国家标准的规定画法。传统考核中主要侧重于这些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而对这些知识的实践应用考查不够。这就导致,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学生,无法高质量地完成实际工作。比如:学生能够将事先设计好的图纸抄画得很好,多数概念和原理也比较清楚,但是如果给他实际的零部件自行确定表达方案、标注尺寸和技术要求的话,却往往不能给出满足实际生产要求的正确、合理的答案。这种考核内容不利于考查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水平,也不符合实际工作环境对学生能力水平的要求。

(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措施

1.丰富考核形式,注重过程考核和职业评价。根据课程内容结构和学习情境、学习单元的设置,实施分阶段、分层次的考核。教师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张能力考核评价登记卡(如右表所示)。根据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工作过程具体工作任务,划分出两个层次的7个学习情境(阶段),每个情境的学习任务都可以作为这个阶段的考核项目,依据学习任务的特点不同,考核结果可体现为书面作业、小论文、应用报告、创意作品、实践作品等。第一层次的考核侧重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方法的储备,兼顾学习素质的评价,其中前4个阶段的考核不设置单独的时间,通常穿插于课程进程之中,实现学生在学习中考核,在考核中学习。为避免抄袭现象,要求论文、作品、报告类内容不能雷同,同时提交附加立意说明、选题依据等,必要时要有口试评价。第5阶段考核为闭卷测试,前4个阶段考核均优的学生可以不参加此测试,而前4个阶段考核有3项不合格者,则没有参试资格,直接转入下一年重修。第二层次的考核重视实践技能和工作素质。包括3个考核项目和“全国制图员远程职业资格”考核鉴定。前3个考核项目也穿插于学习过程中,技能与工作素质的权重相同。制图员资格考核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国工程图学会组织实施,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和要求。在课程学习结束时,实施制图员资格考核,不仅为考核画上了圆满句号,成绩合格的学生获得制图员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将来的就业竞争力。

2.面向工作岗位,开发项目考核载体。第二层次考核中的3个考核项目,是根据工作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工作任务,结合课程内容而开发的。包括机械零部件的测绘与表达、识读机械图样、计算机辅助绘图与建模。在每一项考核中,学生都要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小组合作、各有分工的形式完成考核(也是学习)任务。这种考核项目,带给学生实际工作的氛围,能够反映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也是对其职业能力的综合考核。

3.重视学生参与,引导个性发展。将学习的过程作为考核的过程,学生完全参与到自己主宰的考核当中,这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证明自己掌握了课程内容,显示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潜力,这将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个性发展方向和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完善。为了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笔者尝试一种完全转变学生角色的考核形式:在课程开始就明确课程考核评定方法,其中第一层次前4个阶段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仅可以免期末测试,同时有资格与教师一起参与期末测试的命题以及成绩的评定,这也是对素质优秀的学生的另外一种鼓励和再评定。这些举措,都有助于增强考核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思想。

笔者在本校06级工业设计专业试行考核方式,得到了较满意的效果。在多种形式的考核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技能,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均得到了磨砺和提高。学生也反映考核的压力与动力没有了界限,在不断的考核中知道了自己该“学什么”,也学会了“如何学”,更清楚了“为什么学”。

考核方式的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责任意识、实践经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能力本位的考核方式,深化考核方式改革,高职院校及其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庆合.论能力本位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形成[J].职教论坛,2003(16).

[2]葛伟.职业院校考试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5(7).

[3]陆国栋.工程图学考试方法改革[J].工程图学学报,2004(3).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本位 高职 探究 考核 能力


[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考核方式探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