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写心语,回味无穷
时间:2022-06-15 10:28:02 浏览次数:次
【摘要】汪曾祺在现当代文坛上是京派文学旗帜性的人物之一,灵动跳跃的句词结构,余音绕梁般的语言艺术,都使他成为文坛上别具一格的风景线。他用具有人文关怀的笔触,细腻含蓄地传达着中国传统特有的人情美、人性美,慰藉着每一位阅读者的灵魂。笔者根据自己的从教经验,以北京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中汪曾祺先生的《故乡人》为例,主要从 “留白隽永”、“意象罗列”两个方面对汪曾祺的“留白”语言艺术提出了一点儿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汪曾祺 留白 意象 想象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216-02
阅读汪曾祺的作品,总有意蕴悠长之感。他的作品给读者提供了极大的艺术空间。读者也在阅读的同时,协助他构建了这个意蕴绵长的空间。文学作品都是“显”和“隐”的交融。“读者在阅读之中,要以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完成从“隐”到“显”的构建,而这个构建的过程,正是想象的过程。”[1]“事物只有放在它所隐蔽于其中的背后根源和背景里,才能显示其真实性。”[2]汪曾祺正是通过“留白”的手法和读者一起构建了这样的艺术空间。
一、留白隽永
留白的技法源于美术,汪老的父亲是一个注重生活情趣的人,他养鸟种花,踢球绘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还是个民间优秀的眼科大夫。尤其难得是脾气温和,我们不难推测出来《故乡人》中《钓鱼的医生》这篇文章就是以其父为蓝本写成的。汪曾祺在父亲耳濡目染行为的影响下,自然喜欢上了画画,日后将这种“留白”艺术运用到了自己的文章中。
《钓鱼的医生》有这样一段叙述:
王淡人的家很好认。门口倒没有特别的标志。大门总是开着的,望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相”、“济世救人”、“仁心仁术”、“术绍歧黄”。“杏林春暖”、“橘并流芳”、“妙手回春”、“起我沉疴”……医生家的匾都是这一套。这是亲友或病家送给王淡人的祖父和父亲的。匾都有年头了,匾上的金字都已经发暗。到王淡人的时候,就不大兴送匾了。送给王谈人的只有一块,匾很新,漆地乌亮,匾字发光,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这段文字,着墨最多的是有关“匾额”。表面上看汪曾祺似乎只是在絮絮叨叨地解说匾额上的内容什么“功同良相”什么“起我沉疴”。还有以前送,现在没有这个风俗了。但是我们深入的剖析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作者只是点到,却没有说明的话。比如:“大门总是开着”根据一般的生活经验,一个住家的门应该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但是总是开着,据推测一是有可能门坏了实在关不上,另外一种可能是由于开关的频率过多,实在麻烦索性就敞开了。我们在结合王淡人的身份——医生,马上就能联想到一定是王淡人家看病的人很多,为什么看病人多?技术好!再比如:“匾上的金字都已经发暗。”金子发暗按照化学原理来说是由于氧化的结果,暗示着送匾已经“有年头了”,而且这些匾额“是亲友或病家送给王淡人的祖父和父亲的”可见王淡人的祖辈和父辈已经很受欢迎,王淡人在如此家庭中成长,自然也受到熏陶。王家祖祖辈辈都是行医治病的温厚之人,人性美绵延数代,到了王淡人这一代,又有了小小的不同,最近新送来的匾额上写的是“急公好义”,暗示王淡人不仅行医,而且救人于危难,突出王淡人不畏生死的美好品德,同时为下文他在水灾中救人做了一个伏笔。
还有下面这几句话也值得我们玩味。
①她一定觉得:这身湿了水的牛皮罩衣很重,秋天的水已经很凉,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打鱼的》)
②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钓鱼的医生》)
第①句表面上看牛皮罩衣吸收水分变的很重,秋水很凉,父亲因为凉而不愿意出声音。其实仔细揣摩就会发现,这个觉得重本应该是那个十五六岁小女孩的想法,但是汪曾祺作为叙事者,他非常肯定小女孩的感受,一个“一定”语气非常强烈,十分确定,没有例外。汪曾祺为什么这么肯定?其实,他已经转换了视角,由一个叙事者变成了一个参与者。他写出了小女孩的心声,也写出了自己的心声:不是因为衣服吸水沉重,而是因为穿上这件衣服就意味开始走入担负家计的生活,像自己的母亲那样进入永无休止、不断重复的日常循环中去,对一个花季般年龄的女生来说,怎能不沉重?其次,秋水凉这是一处景物描写,而汪曾祺笔下的景物都是为着人物而服务的。冰凉的秋水,也恰恰是主人公心里的感受,生活带给她凉意。后面父亲的话越来越少更是一处鲜明的对照。话语的减少是有心事的一种表现。一个成年人尚且对这样困窘的生活感觉到无可无奈,更何况一个未成年本不该打鱼的小女孩呢!
第②句中结尾的那一句“一庭春雨,满架秋风。”很有深意。这是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的那一副郑板桥写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作者把它进行了缩写。此联据说是郑板桥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时,在厢房门板上所书。他回忆了以前在故乡时候的农家生活,让人思念故土田园的恬静和清芬。王淡人的生活跟郑板桥所描述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将扁豆跟瓢儿菜配成对,他钓鱼下酒。他人如其名“人淡如菊”。让我想到了那个爱菊如命、淡泊功利的隐士“陶渊明”。汪曾祺将“瓢儿菜”和“扁豆花”去掉,只剩“春雨”和“秋风”。这个两个词语首先是个对偶词。韩愈曾经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过“天街小雨润如酥”。“春雨”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一直是被吟颂的,贵如油般珍贵,给人以希望。我们同样在唐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看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秋瑾也写过“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风”总给人怒号、悲苦之境。在王淡人这个小小的庭院之内,我们感受到春雨般得润物无声的惬意,然而庭院之外是满架的“秋风”,生活依然艰辛、困窘周而复始。更突出这一庭院中人的善良美好的品质实为可贵。
二、意象罗列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最、味忌短。”汪曾祺通过排列生活景象中的一连串意象,来表明自己的情感,他运用看似平铺直叙,却留有回味余地的想象空间,间接地传达出他淡泊又含蕴深远的人生态度。
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有的也许为了高雅,其实为了省钱,不送现钱,却送来一些华而不实的礼物:批把、扇子、月饼、莲蓬、天竺果子、腊梅花。(《钓鱼的医生》)
②到处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乳钵,药碾子,药臼、嘴刀、剪子、镊子、钳子、钎子,往耳朵和喉咙里吹药用的铜鼓……(《钓鱼的医生》)
③她上街买东西,甭管是买肉、买菜,打油、打酒,撕布、量头绳,买梳头油、雪花膏,买石碱、浆块,同样的钱,她买回来,分量都比别人多,东西都比别人的好。(《大淖记事》)[3]
④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篚。她还会剪花样子。这里嫁闺女,陪嫁妆,磁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也才好看(《受戒》)[4](底线为笔者所加)
上面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人物吃穿用度的意象全部被汪曾祺收入他的作品,他不厌其烦的一个一个的列举,乍一看真是琐碎。感觉罗里吧嗦,但是我们细细揣摩就会发现这些群组意象,展现给我们的恰恰就是真实的民间乡村生活。都市生活买东西去超市,货品琳琅满目,乡村中生活的人去街上“买肉、买菜”;城市姑娘们的休闲活动是健身房锻炼、卡拉ok、逛商店,乡村中生活的姑娘们的业余爱好就是“买头绳、梳头油、雪花膏、剪花样”。城市姑娘们上班坐办公室、用电脑、吹冷气。乡村姑娘们的工作就是“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篚”;城市人生病了,医生照CT、拍片子,乡村郎中都是手工工具帮人排忧解难。城市中生活的人送礼送高档烟酒、山珍海味、现钞成叠。乡村中生活的人送礼“月饼、莲蓬、腊梅花”。深刻对比的同时,我们不仅要暗暗对汪曾祺所叙述的场面的真实肃然起敬。这样真实的描绘,如果没有深入的生活经验,只靠着坐在家里幻想是决然想象不出来的,汪曾祺曾经说过:“我真正接触了中国的土地、农民,知道农村是怎么一回事。晚上就在一个大炕上,同盖一个被窝,虱子很多,它们自由自在,从东边爬到西边的被窝去。”[5]可见,汪曾祺对乡村生活的体会有多深。在城市人眼中,这样的生活或许是乏味的、让人厌恶的。但是汪曾祺却发觉了这些枯燥、乏味背后所孕育的欢乐:熟人看病不送现钱送的是“扇子、月饼、腊梅花”,乡村中生活的人们对王淡人深深的了解,他们知道王淡人淡泊雅致,故此就在礼物上面也体现着对这份雅致的理解,生怕送了其它的大米白面,不符合王淡人的雅致。
《大淖记事》当中的巧云的买的东西又多又好,大妈、大婶都托她买东西,即使是每次上街,因为垮了好几个竹篮,导致胳膊酸疼酸疼的。可巧云从来没有怨言,体现着她的善良、热心。《受戒》中的小英子用她灵巧的手,不断的剪着各式各样的花样子,诠释着她对吉利的理解,同时编织着她对生活的热爱。乡村中生活的人们用自己平静、沉默方式承受着生活所给予的重担,同理也在重担之中寻求着乐趣。
三、小结
综上所述,汪曾祺是民间乡村生活的绘画者,他结合自己丰富的个体生命经历,通过“留白”艺术手法,给予读者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他的笔下,那些由群体意象所堆积出来的生活氛围,那些在面对重复循环沉重的生活压力之下,仍然寻求乐趣,拥有坚韧生命力的人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汪曾祺作品的艺术风格,就像平凡画布上的一抹亮彩,温慰人们心灵的最深处。
参考文献:
[1]杨红莉:《民间生活的审美言说——汪曾祺小说文体论》[M] .北京:北京范大学出版社,2008.243页
[2]转引自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01页
[3]汪曾祺著.林贤治,肖建国主编《中篇小说金库—大淖记事》[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012页
[4]汪曾祺著.林贤治,肖建国主编《中篇小说金库—大淖记事》[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035页
[5]汪曾祺著.《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中篇小说金库—大淖记事》[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102页
[妙写心语,回味无穷]相关文章
- 上一篇:武当山旅游翻译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下一篇:神秘院落“养蜂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