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太原伊斯兰教研究

时间:2022-06-15 10:42:01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太原地名的历史沿革,接着概括了太原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太原的时间。然后将太原与附近有关城市放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传播地带来探讨伊斯兰教在这里的普传。紧接着又扼要介绍了明、清、民国三代外地穆斯林向太原的逐步移居、10个主要穆斯林姓氏的职业情况及清末的一些穆斯林商号。随后重点介绍了太原清真古寺的建筑成就,列举了其中的众多碑刻牌匾;重点介绍了明清之际傅山与梁、文、李等姓穆斯林的友谊及他们之间的回儒或回汉文化交流。最后探讨了太原伊斯兰教的近代转型及其特点。

关键词:太原伊斯兰教;历史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B9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586(2007)01-0090-014

收稿日期:2006-12-06

作者简介:李兴华(1938-),男,河北内丘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伊斯兰教研究。

易思摩尼教门,新新不息而已。

真主造化,无地不新,无时不新。人之修,盖有时新,有时不新,又可使后新也。不自新,新之在人。此有地有田星垣昆仲者,新人也,前岁忧大殿之倾圮也,新其墙垣。然公议当募而新之,防后院之穿漏也,新之舍宇,然犹助倾众力而新之。至此又独力新其前面门楼,新其牌坊并新其水窖。于是,此寺贞元之建新,景祐之重新,屡代之迭新,国初之振新,至是而又焕然一新。予喜其不革故,而克鼎新。后之人踵而增之,方新未艾也。故援笔为之记。

——太原清真古寺清光绪二年(1876年)《清真寺重修碑记》

一、太原地名沿革及有关背景

太原,传为帝尧始封之地,西周又为唐叔虞(武王子、成王弟)所封地。唐之前先后称晋阳(夏)、唐(商)、北唐(西周)、太原(春秋、两汉)、并州(十六国、南北朝)、太原郡(隋河东诸郡之一)。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太原郡为并州,设总管府(后改为大都督府)。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展筑太原东城,遂置太原县于汾水东。唐武则天时期(684-704年),又修建连接东、西二城的中城。唐长寿元年(692年),唐在太原置北都,与西都长安、东都洛阳一起并称“三都”。李白诗云“天王三京,北都居一。……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巨镇,非贤莫居”。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改并州为太原府。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北都为北京,领太原、晋阳等13县。唐宝应元年(762年),建五都体制:长安为上都,洛阳为东都。凤翔为西都,江陵为南都,太原为北都。此时太原政治地理地位仅次于长安、洛阳。而太原城之重心此时则在汾水以西的太原府城(西城),即河东节度使驻地。唐宝应二年(763年),安史之乱结束。唐广德二年(764年),仆固怀恩被宦官骆奉仙、鱼朝恩所谮,起兵攻太原。朝廷派郭子仪赴河中(蒲州,也称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仆固怀恩北走,所统军队均归子仪。唐大历十三年(778年),回纥攻扰太原。唐贞元四年(788年),回纥改称回鹘。唐贞元六年(790年),安西、北庭与中原阻隔,奏事必须假道回鹘。唐元和元年(806年),回鹘使者与摩尼师同来京师,摩尼教(明教)传人中原,后曾在洛阳、太原等地建寺。唐元和三年(808年),回鹘腾里可汗死,唐册新可汗为保义可汗,其在位时为回鹘极盛之世。唐开成五年(840年),回鹘被黠戛斯部落打败,回鹘诸部逃散。回鹘可汗弟(口昷)没斯等率众至天德军塞下要求内附;余部分散,一支迁吐鲁番盆地,一支迁河西,一支迁南疆及中亚。唐会昌元年(841年),天德军使田牟等欲出兵攻南昌回鹘(口昷)没斯,李德裕反对并主张运粮赈救,武宗从之。会昌二年(842年),(口昷)没斯率2000余人降唐。

五代十国时期,太原先后为晋之都城,后唐之北都(东都为洛阳),以及后晋、后汉之北京(都城为东京开封府)。另在晋、后唐、后晋、后汉时期,太原亦为河东节度使驻地。周及北汉时期,太原府乃北汉之都城。

从宋建隆四年(963年)至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的十数年间,宋太祖与宋太宗经三次亲征北汉之太原府城才将其攻下。基于报复及迷信风水之说,宋太宗攻下太原城后,一是降太原为一般州称并州,并移州治于榆次县(今榆次市);二是毁太原旧城,先以火烧,后又壅汾水、晋祠水灌,使唐五代太原城成为废城;三是在太原故城东北行营之次置平晋县,并筑平晋新城;四是强迫原居民迁居平晋新城。但晋阳的百姓都不愿去平晋城住,纷纷流落到唐明镇(地址在今太原城区西羊市大关帝庙附近)和三交村(今太原的古城村)落户。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廷移并州州治于阳曲县南之唐明镇。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赴河中府宝鼎县(今山西万荣西南)祀汾阴后土,大食商人曾两次赴宋真宗汾阴驻跸地朝贡,是为正史记载伊斯兰教传入山西之始。景祐四年(1037年),忻、代、并(治今太原)三州地震,坏房屋,死22000余人。嘉祐四年(1059年),太原府复立,太原地位又有所上升。

金天会四年(1126年)也即北宋宣和六年,北宋太原府被金宗翰军攻破,知府被俘投降,副都总管自杀。金贞祐四年(1216年),太原府被废,兴定元年(1217年)继又复。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后,太原府及河东北路治所均在阳曲,与平阳府及河东南路治所临汾(今临汾市)地位相当。

金兴定二年(1218年)也即蒙古成吉思汗十三年,金太原府被蒙古木华黎军攻破。继之在金太原府治所阳曲设冀宁路,属中书省,并将其作为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驻所,在晋地与作为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和大同路治所的大同地位大致相当。元大德七年(1303年),太原、平阳地震,坏房屋十万计,人死亡不可胜数。此后元大德十年(1306年)、延祐元年(1314年)、延祐三年(1316年)、延祐四年(1317年)、至正二年(1342年),太原又多次发生地震。

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太原为明徐达军攻破。随之很快成为晋王朱桐的分封地。鉴于晋王在明封九王(号称塞王)中权崇命尊、兵甲连云与燕王朱棣相当,太原在明初便成为明之军事政治重镇。后太原又与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固原一起成为北防鞑靼瓦剌、保卫京师内地的所谓“九边”,更强化了太原的军事重要性。另太原在明代,尤其是明初,又是地震多发地区。洪武五年(1372年),阳曲地震7次;六年至十四年间(1373—1381年)又震8次。明洪武九年(1376年),建于宋太平兴国七年的太原会城,以今大南门为界得以从东、南、北三面扩而充之。太原父老相传明振武门内之四神阁,即唐明邨(唐明镇)之前街;而大关庙重楼下之砖洞,乃唐明邮之后街。 清顺治元年(1644年)二月,太原城被李自成军一度攻占。十一月,太原悉入于清之统治之下。清承明制,太原仍称府,治所阳曲。

推荐访问:伊斯兰教 太原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