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造园的美学特征

时间:2022-06-15 11:07:01  浏览次数: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艺术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与山水绘画、诗词、中国古代美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等手法的运用形成鲜明的艺术特征,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追求“意境”情景交融,赋予园林艺术以灵性,古代中国人把这种宇宙模式的观念渗透到园林活动中,通过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工建造,不露痕迹地去体现自然之美。

一、造园与山水画理

中国古典造园与传统山水绘画是两个在历史上并行的艺术门类,均属于以风景为主题的艺术形式,在艺术处理手法及表现规律上有着相互借鉴之处,园林是无声的诗,是立体的画,造园家使园景融入了画意,园林也成为绘画的题材。成功的画论指点了园林的布局和规划,二者互为作用,相互影响。

(一)意境。园林造景与绘画一样, 首先是“意在笔先”, 有“意”才有境界。清代画家沈宗鑫在《芥舟学画编》中说得更为透彻“凡作一图, 若不先立主见, 漫为填补, 东添西凑,使一局物色各相顾,最是大病”。《园冶》中提出“物情所逗, 目寄心期, 似意在笔先”,是画家主观地按形式美的法则,在有限的平面空间里选择体现立意的视觉形象,运用形式的因素,使之既有变化又和谐的构成形式。它不仅仅是安排布局,更与作者的构思、立意、造型、色彩、形式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与绘画的经营位置道理同出一脉, 在造园活动中,从相地堪舆、建筑布局,到掇山理水、植物栽植,堆土为山,叠石为峰,凿池为塘,垒土为岛,师法自然,缩写山水。得真山真水之韵致,以形写神,重其神似,在小天地中显出大境界[1]。犹如天地造物,神工独运,都是经过精心的艺术构思,形成妙合自然的园林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和营造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妙造自然,造园者必须把它们之间互相的内在联系变为互融的、有生命活力的和谐整体, 也就是要组成一幅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流动画卷”。使得园林艺术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宛若天成,从而达到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园林的意境产生在造园前,也存在于园林景物的创造过程中。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向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 中国的诗、画十分强调意境,。在造园上, 景是园林的主体,欣赏的对象。自然造化的天然景,是没有经过人为加工的。大地上的江河、湖沼、海洋、瀑布林泉、高山悬崖、洞壑深渊、古木奇树、斜阳残月、花鸟虫鱼、雾雪霜露等,都是天然景,在园林造景时要充分加以利用,达到外师造化。园林设计家们开泉凿池, 就如同画家在纸上运笔, 讲究高下、虚实、开合、收放,中国古典园林寄情于景, 触景生情, 情景交触,这是中国山水美学的艺术灵魂所在。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二)散点透视。唐代山水画初步出现了山水园林借鉴于山水画, 山水画渗透于山水园林的情境。宋代是以绘画为重的朝代, 山水画成就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北宋山水名家之作大多为全景式的描绘, 即“散点透视”,又叫“移动视点透视”。它在空间上扩展美景,时间上持续意境的表达。

如南宋夏圭的《溪山清远图卷》,先是丛林一片,寺院深藏,溪桥通往水阁,阁中遥望,江天辽阔,风帆出没,悠然意远。随后高山迎面而起,危崖直插江心,洞壑幽黯;接着化险为夷,景物疏朗,归于平淡[2]。想画成一幅画, 就得将艺术理论的移动的视点整合在一幅画中。而这鸟瞰动态连续的风景画构图, 符合中国园林的构图原则, 中国园林造景常常运用借景和移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岳阳楼借洞庭湖水,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国古典园林可称为时空流动空间的典型, 人们一步步地把整个园子游下来, 整个过程犹如欣赏一幅山水长卷, 可谓步移景异。

(三)六法论画理。古人将“经营位置”定为画训之一。经营位置是指绘画技法的构图问题, 是首要的原则, 它对后世造园的影响也颇大。在园林造景中则指景物的布局安排, 空间的连贯、衔接, 两者之间有共通的道理。空间关系是园林各要素最基本的和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中国园林可居可游,因势利导,对自然美进行再加工。充分调动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条件,尽量创造丰富的、动态的流动画面。“应物象形”原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对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真实性。在园林中, 应体现为景物的造型和尺度。而随类赋彩, 在园林设计中指色调和色彩的合理安排。

如江南私家园林白粉墙即如绘画之“留虚”,园林的白墙往往成为园林中景物有意味的背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一门带有综合性的艺术, 它既是一种文化, 又是容纳其他文化的场所, 甚至不少园林作品直接以某个画家的笔意、某种流派的画风作为造园的蓝本, 以至于文人画家造园蔚然成风。在中国画论中, 最早也最有影响的当属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其中心思想便是著名的六法论, 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画在表现和意境方面的几个要素, 将其概括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点。这六点大都与中国的造园艺术有着内在的联系。“气韵生动” 原指画者在深刻认识自然事物, 高度把握客观规律后所产生超越时空的一种气度与神韵, 是一种对意境的迫求[3]。

二、造园与古代山水诗词

中国古典园林讲求“诗画”的情趣,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不仅利用自然山水创造某种真景,反映真境,同时还利用诗词文赋、绘画、书法、匾额等为园林增色。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亭子题名“月到风来”,把月、风和周围的景观组织在一起,月圆时在此赏月,在虚静皎洁的月光中,徐徐的清风扑面,周围的景色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楹联往往与匾额相配,或树立门旁,或悬挂在厅、堂、亭、榭的楹柱上。楹联字数不限,讲究词性、对仗、音韵、平仄、意境情趣,是诗词的演变。匾额楹联不但能点缀堂榭,装饰门墙,在园林中往往表达了造园者或园主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丰富景观,唤起联想,增加诗情画意,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往往和文人联系在一起,文人追求清新、雅致的精神境界,他们在赋诗作画中更多地反映这种思想,正是由于他们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在他们的园林中才能创造出“诗画”般的情趣。如白居易在诗中表达了作者的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王维也为其园林同样题字赋诗,强调这种境界。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兰亭的诗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谢灵运的《山居赋》,都是讴歌自然美的代表作。苏轼所谓“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强调诗寓情于景、画借景写情。随着山水诗文、山水画的发展,山水园林审美也更加深入。诗情画意的发展推动造园风格趋于精美,特别是一批著名文士如柳宗元、白居易等人的诗文,对提高社会的自然审美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他们亲自建造风景点和园林,并阐发风景园林的审美标准、处理手法,更大大提高了造园美学理论与技巧[5]。

三、造园与中国“天人合一”山水美学思想

一个民族艺术的风格及其美学理论的形成,非一朝一夕,而是积土成山、积木成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它不仅综合了很多艺术形式,如山水画、山水诗词、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中国的美学思想是在儒、道、释三家的哲学思想的交织影响下形成的。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认为认识人“心”是认识美的关键。心中所爱即美,心中不爱即丑。中国道家学说提出的阴阳关系,体现出的是对立与统一之美。道家对天、地、人合一的三才观,大道无形的认识论,集中体现出了道家审视美的哲学观,说明了在天与地的自然界中,所存在的一切都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4]。

中国古典园林生成以来,沿着“崇尚自然”的道路一直走到封建社会结束。以真山真水为基础,以植物做点缀,在布局上因山就势,灵活布置,一切都顺应自然。中国园林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发展、完善,终于形成了自然写意山水园的独特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包含了中国园林的精髓。这种讲求自然的特点深受古代自然美学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孔子认为自然之美在于“比德”,“君子比德”思想对园林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历代士人们奉为至理名言,作为论析风景的理论依据。如文人特别喜欢石,以石之品行象征自己刚正不阿,在园林中堆山置石成为园林组景的重要手段。又如文人以“岁寒三友”的习性象征自己的高风亮节,因此园林多种植松、竹、梅。道家崇尚自然,追求虚静,讲求“出世”“无为”,这些思想都推动了园林的发展。大多数文人怀才不遇,逃避现实,隐逸于山水之间,而道家讲求虚静、无为,正和文人的心境。他们游山玩水,好山林之乐,更在自己的寓所周围营造园林,一方面供自己娱乐之用,另一方面借山水之情,抒发自己的情怀。

佛家文化自融入中国本土文化之后,其所具有的美学理论对中国古代的山水观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佛家对美强调“心识”,其原因是认为“美由心造,心融万有”,因此而产生了“实有境无,境假识真”的审美观。在中国画的艺术表现中有的大块的“留白”,其原理即来自于画家对空的特有认识,道出了佛家的“无相之象”的道理,追求的一种“无画之处皆成妙景”的艺术境界。不论是儒家的“上不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5]。

中国古人对于园林景观意识的体现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的审美特色,已经将景观的理解融入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的构架中了。黑格尔认为,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一种绘画”。中国园林是用泉池、花木、峰峦、亭阁、桥涵等实物环境来再现自然美。这当中又通过对意境的强调而达到诗、文、画、园几种文化艺术的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了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中国传统园林美学和中国绘画理论都体现出了古代先民以自然为范本的景观意识,现代人们需要的也许不是古典园林中的亭榭楼阁,而是小桥流水般的自然情趣,是一种总体的印象与感受,是与自然的亲和,是置身其中的体验。现代城市景观只有在传统园林文化的基础上,才会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我们不但要继承先辈们所创造的优秀古典园林艺术,还要勇于开拓,刻意进取,探索适应现代中国人审美情趣和时代要求的新的景观设计手法和形式。(作者工作单位:中铁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薛保华. 论《园冶》造园境界观[J]. 美术大观, 2009:245-245

[2] 伍蠡甫. 中国画论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229-229

[3] 朱晓炜张晓东 中国绘画理论对古典园林的影响[J]. 美术大观, 2007:9-9

[4] 陈禾青. 中国的地域性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J]. 美术大观, 2009:203-203

[5]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182 ,180

推荐访问:美学 中国古典 特征 造园 园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