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镜头·建筑
时间:2022-06-15 11:14:01 浏览次数:次
摘要:爱森斯坦在《蒙太奇论》里面大量引用了“镜头以外”的文学艺术历史上的例证论述电影蒙太奇的原理,本文试图从爱森斯坦蒙太奇例证之外的“建筑镜头”中探寻建筑与其他艺术形式在蒙太奇框架下的渊源关系,给建筑语言的归纳和组织一些清新的启示。
关键词:蒙太奇;镜头;建筑片断
中图分类号:TU-8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3-0038-04
收稿日期:2006-11-27
作者简介:彭蓉(1972-),女,湖北荆州人,讲师,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工作。
在电影的百年发展历程中,蒙太奇的研究集中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是电影艺术所发现并加以发展的一种方法。蒙太奇大师爱森斯坦的理论活动集中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也就是处于电影发展的初期阶段,可供研究的电影不广。就理论的研究阶段来看,处于对艺术构成手法中普遍性、共性的总结到特殊性、个性的提炼阶段,所以对普遍的艺术形式研究居多。他在这种特殊年代的研究正好有助于追溯电影蒙太奇与其他艺术的渊源关系。爱森斯坦在他的《蒙太奇论》中大量引用了“镜头以外”的文学、艺术的例证,而非当时的电影材料。本文将结合建筑镜头与爱森斯坦蒙太奇的例证进行一些类比。
1 单一拍摄点对比(表1)
单一拍摄点所承载的不是整部影片的全部内容,而只是情节的某个片段、某些镜头构图。如果把蒙太奇比作一条大街,那么镜头构图就好比这条大街上的房屋。镜头内部结构的冲突仿佛是蒙太奇的细胞,随着冲突的加剧这个细胞也要遵循分裂的规律。所以蒙太奇的方法同样适用于镜头构图形式。下面就针对爱森斯坦对单一视点蒙太奇关于镜头构图问题的研究,来考察静态观测中建筑的蒙太奇踪迹。
爱森斯坦认为在所展示的现象中应现象的图像和这一现象的形象(即对该现象实质的概括)表现为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图像与形象的关系成为研究的中心。
1.1街垒的草图
爱森斯坦曾经引用过这样两幅画(见图1、图2)来说明单一视点中的镜头构图问题。这两幅表现街垒的草图,从造型角度和生活细节的充实程度方面来看,完全一样。但如果问哪一幅更能表现街垒,很多人都会赞成图2而否定图1。为什么呢?
从生活的、具象的、造型的方面来说,两幅画完全一样。区别就在于这些造型因素的构图配置。与第一幅不同,第二幅不仅限于画出街垒的造型,而且通过它的构图抓住了街垒内在内容的形象——战斗。这幅画中构图因素的配置使得其中每个因素都能被当作一个转喻来解读。而这些因素总和在一起则表现了战斗的形象。也就是画中描绘的内在内容的概括性形象。
1.1.1在图1中,房屋平面和街垒平面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而在图2中,街垒平面是切入房屋墙壁平面的。
1.1.2在图2中街垒底部的线条切入路面。
1.1.3图2中街垒上沿的轮廊,呈现为一条不规则的折线,仿佛代表着战斗的不同阶段;轮廊线的每一折点仿佛就是双方力量交互取胜的撞击点。
1.1.4在图2中旗帜以独特的突出角度插入天空。
1.1.5在图2中面包幌子的配置达到了极致。幌子的潜台词决不是“扳倒了的幌子”,而是“造反”,这有助于人获得转义的解读。①
1.2建筑片断
其实,我们的建筑设计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子。在杭州民俗美食街上我们拍到了这样两家餐厅。
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左右相邻、功能一致、体量相当、造型元素相似,而且都是对同类型旧建筑的改造利用。但同样明显的是,要问哪个更能体现传统江南民俗与现代商业氛围的巧妙结合,哪个更能表达体验者那种“怀旧亦恋新”的情结呢,赞成右边的可能会更多。究其原因是二者改造利用手法上的差异。与左图“好绍兴”不同,右图“知味观”通过原味的江南民居造型与现代的建筑材质与技术这样强烈的对比、冲突、撞击,来紧紧抓住符合当地传统再生内在内容的形象——新江南。
1.2.1看看一层的铺面。“知味观”在保留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加宽了门框的木枋,立于玻璃的后面既和谐又简洁。“好绍兴”虽然也利用了原有结构,不过却采用了非江南特产的大理石,使得地域特征黯然失色。
1.2.2“知味观”的建筑造型在原有两层民居的二层稍做修缮,保留原有结构以及古旧的色彩,加之精致的节点玻璃衬于前方,愈发显出传统木雕的珍贵。而在左图中,暴露的木窗漆得崭新,原有的栏杆被隐藏到塑铝板的装饰后面无影无踪。
1.2.3再看看造型的视觉中心。右图“知味观”的匾额由源自江南民居的木雕、石雕、青砖、匾额和门罩重构出浓浓的江南风味。左图“好绍兴”的匾额是红色、金色和玫瑰红的塑铝板构成的装饰效果,缺乏特色和意味,没有任何转喻可读。
1.2.4造型的虚实处理。“知味观”现代玻璃幕墙技术的虚化处理,犹如江南的水,在它一波一波的变换里,潮起与日落,精湛的民居和现时的住宅以及都市人的节奏都在这此起彼伏、若隐若现。写实的处理个性鲜明,浓烈的怀旧情节,在现代玻璃技术的衬托下,更显得从容与大气。在这个建筑中,还有一个半实半虚的处理,那就是藏于玻璃后面那原本客观存在的木雕门窗与栏杆。它连接了“实”也映衬了“虚”。左边的虚实处理则很不明确。
1.2.5从色彩上“知味观”更体现了江南水乡的恬静与朴实。我们看到这里有两次撞击:
古旧与新鲜——传统的木雕撞击现代的高技玻璃。
宁静与热情——静谧的灰色外表撞击热情周到的内部氛围。
这些元素的撞击突出了矛盾的双方。符合“新江南”建筑形象中“新”与“旧”的双重寓意。
2 同一对象的“变换拍摄点”对比(表2)
对同一运动的不同阶段拍摄一连串的静止照片,这样就得到一连串的“画格”。如何从同一对象的运动阶段中捕捉到多个静止形状,再利用空间蒙太奇手法碰撞产生一个具有新质的现象呢?
2.1《啦达普阿尔向共和国求爱》
图4中这幅画尽管肢体的运动阶段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却设法使整个人体给人的总体感觉保持完整性。这里的“肢解”特别明显,看过它以后就更容易考察和解读那些人体保持完整的例子。那位男士猛烈的转身动作通过把运动的两个阶段截然割裂来表现:一方面,躯干和整个人体处于现时的阶段,另一方面小臂还保持在猛烈转身之前的状态。非常明显,画中的手臂“从解剖学上”看来是在肘弯处折断了,但在整体感上却是连贯的。②这正是同一动作、同一行为连续阶段的蒙太奇重构手法所致。
2.2建筑片断
在建筑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这仍然是杭州民俗街上的一个小店面(见图5)。该店位于两间传统民居之间,是新建部分。它解剖了传统民居院落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是院落的外围主入口、门厅,体积含蓄、内敛:第二个阶段是内院的天井局部,点到为止,意犹未尽;第三阶段是单坡厢房的山墙,形态鲜明、热情。三个不同空间阶段的鼎力打造,使得该建筑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出种种纵向空间的延伸。并成为本条街道最意味深长的小建筑!
3 不同对象的“变换拍摄点”对比
前面已经谈到对同一对象运动阶段的拍摄,现在我们来看看不同对象的不同运动阶段拍摄的静止照片,如何从这些阶段中捕捉到多个静止形状,利用空间、时间蒙太奇手法碰撞产生一个具有新质的现象呢?
3.1负载
这幅印度画家的小型画《负载》描绘的是一群天竺少女背负着大神毗湿奴。画面造型是一群少女驮载一个高踞在上的男性。动作画得非常准确。但作者不满足于这种造型,而要充分表达少女背负着大神毗湿奴的这个观念。画家没有把一些人驮载一个人的观念不是安排成体积之间的组合,而是采用了另外一种做法。他知道印度贵族的隆重出行总是要骑象的。因此隆重出行在他心中是大象。但是这里驮载大神的是一群少女,而不是大象!怎么办呢?这位画家找到了办法!他将少女飘动的衣裙组成了一个符合大象的轮廊。这样画面就有了双重解读。除了表现负载这一动作以外还表现了负载本身的观念(见图6)。
负载是一个观念。大象的“转喻”是手段。隆重出行则是一个形象。这便完成了通过该现象的转喻体现形象的过程。③
在雅典卫城遗址中。阿特拉斯形象和帕提农神庙的女像柱廊,这两者的职能都是支撑柱廊上方沉重的屋檐。它的每一成分不仅承担着某种建筑职能,而且以建筑艺术的形式表现出这一职能的观念。在这里,这个“支撑”的观念就是体现为产生这一观念的原始形象,支撑的观念体现为支撑的人。④
3.2建筑片断
图7为中国美术学院新建教学楼的檐口局部。我们暂且以这个檐口处理为例,它与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反宇檐口(图8)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为什么要利用这样一种符号?为什么只是意用?以及为何采用灰色的钢结构来表现呢?
首先,学院处于一个古老的杭州古城之中。学院有着近百年的历史。“传统反宇檐口”成为一种转喻。它是传统历史文化的象征,是中国古建筑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部位。采用这一形式不但可以使大片厚实的灰色墙体略微舒缓,而且是学院特有古城环境的转喻。其次,灰色钢结构是时代新技术的体现。将其整合到传统的木结构檐口。设计师的这种蒙太奇思维的融合,可谓刚柔相济、中西合壁。既体现传统的文脉又不失当代技术的时尚创意。正如爱森斯坦“两个蒙太奇片段的对列不是二者之和,而更像二者之积”。这样的“积”真是恰到好处。
4 结语
通过探寻爱森斯坦蒙太奇例证之外的“建筑镜头”与其他艺术形式在蒙太奇框架下的渊源关系,使建筑语言的组织有了一些清新的启示——成功的建筑设计作品也是善于把潜伏的内在联系,变成仿佛昭然若揭而又鲜明可见的构建。
爱森斯坦曾将镜头比作象形文字,蒙太奇比作造字方法。犬和口组合就是吠。每一个单独的象形汉字对应一件事物,那么,两个象形字的对列变成对应的一个概念。通过多个“可描绘物”的组合,表达出了用图形无法描绘的意向。爱森斯坦蒙太奇手法,有助于建筑语言用最简洁的视觉镜头来叙述建筑意境这样抽象的概念。
参考文献:
[1]爱森斯坦著.富澜译.蒙太奇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2]邓烛非.电影蒙太奇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3]吴宣.建筑设计与蒙太奇思维[J].华中建筑,2003(2):59~61.
[4]彭蓉,李文芳.从“轮”语看蒙太奇手法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2006(4).
①爱森斯坦著富澜译蒙太奇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30·32
②爱森斯坦著.富澜译.蒙太奇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116.118
③爱森斯坦著富澜译.蒙太奇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40-41.
④爱森斯坦著.富澜译蒙太奇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52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