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大江之阴荟萃人文精华
时间:2022-06-15 11:35:02 浏览次数:次
江阴市因地处“大江之阴”而得名,是一座滨江港口花园城市,繁华热闹的街市,熙熙攘攘的人群,热火朝天的工地,显示出这一崛起中的苏南县级市蓬勃发展的巨大活力,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青石小巷则绘就出一幅精致典雅的江南小城水墨画。
我们驱车一路前行,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处古迹,细看介绍方知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江苏学政衙署遗址,因其历史之悠久、历任学政之众、规模之宏大、设施之完备、园内景点之多而被誉为“江南官署之冠”、“江南第一衙署”。后因战乱频发,遗址屡遭毁坏,损毁严重,幸而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下,花巨资进行全面维修和重建,才使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完好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走进“天开文运”牌坊,便步入了学政文化旅游区,放眼望去,只见绿树凝碧叠翠,繁花争奇斗艳,喷泉飞珠溅玉,假山嵯峨突兀……莲花盛开的荷池中锦鲤嬉水,“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行于园中繁花和翠竹夹道的幽径上,恍若置身于人间仙境,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行至西横街49号,便来到了刘氏三兄弟故居。文学家刘半农、二胡演奏家刘天华、音乐家刘北茂三兄弟曾居住于此,整体院落坐西朝东,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江南民居。走进院门,两侧的天竺首先映入眼帘,这是刘氏三兄弟的父亲刘宝珊当年亲手栽种的,如今虽饱经风霜,却依然郁郁葱葱,珊瑚珠般的小红豆点缀在绿叶丛中,平添了几分精致和生机。第一进序厅正中的墙上高悬着一块匾额,上书“刘氏三杰,江阴之光”,仔细一看,还是作家冰心的亲笔题词。匾下是刘氏三兄弟的巨幅头像,左右两侧的墙面上陈列着他们的生平事迹概述,字里行间展现出三兄弟的杰出成就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让人不禁啧啧赞叹。
正堂右侧是刘宝珊夫妇的卧室,一张老式木床,几个已经掉漆的衣柜,看起来很是简陋。正堂左侧是刘家私塾,正面挂着孔子的画像,靠墙整齐地摆放着四张长条桌子,当年三兄弟便是在这里读书、习字、刻苦学习的。
穿过院中的天井,踏着幽幽的青石路,我们来到了故居的第二进,正中的思夏堂是刘氏三兄弟为了纪念他们的祖母夏氏而题此名。思夏堂两侧分别是刘半农和刘天华的卧室,面积均不足十平方米,仅简单摆放几件家具已显得非常拥挤,刘天华的卧室里还摆放着二胡、琵琶这些他平常时时演奏的乐器,正是他把之前难登“大雅之堂”的二胡和琵琶从民间推向了世界,《光明行》《良宵》等不朽名曲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
顺着青石路继续向前走,穿过老井、晒酱台和厨房间,我们来到了刘氏三兄弟小时候嬉戏玩耍的小院——竹园。几枝细细的翠竹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小巧朴素的竹园不知留下了刘氏三兄弟多少快乐的童年记忆。走出故居,回首遥望,《光明行》高亢激越的旋律在我胸中升腾,刘氏三兄弟执着奋斗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坐落于马镇南旸岐村21号的徐霞客故里北距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三十五公里,南临无锡十五公里,东靠沪宁、锡澄高速公路。徐霞客旅游博物馆以“中国旅游第一人”、“中國旅游第一馆”为核心,展示了壮行天下、探索无限的徐霞客精神。徐霞客故居就在马路对面,在馆内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走进了徐霞客故居,这是一座三进两厢房的明代平屋建筑,跨进门厅,抬头只见陆定一题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一旁的屏风上还刻有侯仁之撰写的纪念文章,字体端丽,赏心悦目。二厅为轿厅,设有陈列室,展出有徐霞客的传略、旅行线路图和他对溶岩地貌、水道地理的论述及图片,陈列柜内则是各种溶岩标本和现代专家撰写的论文及其资料。二进大厅为崇礼堂,三进为正厅,四周墙壁上展示着现代名人的字画,书房内还挂有徐霞客所到之处的四十多幅风光照片。三进厅的东侧庭院内有一棵高大粗壮的罗汉松,传说为徐霞客亲手所植。相传,其父由京城带回一株盆松,徐母为鼓励儿子寄情山水,献身于科学事业,启发他将盆松移栽在庭院中,至今这棵罗汉松已有四百年的树龄。
徐霞客的游历并非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故居所陈列的徐霞客资料足够我们看几天几夜,如今因时间有限只能匆匆一瞥了。
随后,我们来到了仰圣园,这是为了表达对徐霞客的敬仰和缅怀建成的以《徐霞客游记》碑廊为主体的景点,位于徐霞客故居和晴山堂之间,为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园内水面开阔,环湖有曲廊、水榭、扇轩、廊桥等建筑,格调简洁高雅,碑廊以《徐霞客游记》中的名段佳句为主体碑文,后院还安放着徐霞客移葬明式坟墓,令人肃然起敬。
离开徐霞客故居,我们一行人临江而行。有人说,道不尽浩瀚长江有多少道湾,但我知道江阴要塞军事文化主题公园风景区就在长江的最后一道湾。
早在春秋时期,吴国就在这里筑石室为烽火之所,南宋名将韩世忠、岳飞曾移师在此屯兵江防抗击金兵,为防倭寇入侵,这里于明代时筑建炮堤,并配置红夷大炮,清代更是斥巨资改造炮台,配置巨型火炮。1912年,孙中山先生到此视察,改土炮台为洋炮台。1935年,国民政府在山头筑钢筋混凝土永久性炮台,并配备德国克虏伯大口径火炮。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阻击日军沿江而上的重要关口。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后,要塞炮台与驻守江面的中央海军在这里互为依托,与日军展开了持续三个多月的激战。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更是视这里为战略屏障,数次加强要塞防务,还配以榴弹炮、加农炮、机关炮等各式火炮,工事曲深奇特,千变万化,炮台或设在江湾,或依山势而筑,或凿垒石壁,或连接地下火药库,山顶有炮群,山腰有战壕,山脚有地堡,江面有舰只,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著名电影《渡江侦察记》的故事就发生于此,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次日清晨,江阴要塞七千余名国民党官兵宣布起义,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5月,这里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阴要塞。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基地在这里建成,也赋予了江阴要塞新的内涵。
此刻,我站在炮台上伸手触摸着大炮,心中升腾起一种别样的感觉,这里曾经是战场,也曾经是我儿时的游乐场,如今又开发为以军事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江水、山风、花草树木、山岩泥土与历史、战火、硝烟一起融入这座山的气息,站在江边,山那边是美丽的滨江花园城市,这边是滚滚东流的长江,浪涛拍岸,涛声中仿佛听到航天远洋测量船胜利归来的鸣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