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06-15 11:42:01  浏览次数:

[摘要]学校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保护的重要场所。地理教师应合理利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结合本学科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渗透其中。

[关键词]赣南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理教学 途径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省南部,通称赣南。赣南历史上是我国客家民系的最早的发源地,也是目前海内外最大的客家聚居地,现有客家人口多达872万,占全区人口95%以上,故被誉为“客家摇篮”。这里的客家先祖在南迁的过程中,除了保留中原的传统文化外,还不断与当地的土著文化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客家文化,它们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孕育出众多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断代的危机。青少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未来文化的创造者,因此学校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保护的重要场所。地理教学应结合本学科特点,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要平台,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行素质教育、践行新课改的需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1.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

赣南是客家先民最早的迁入地和中转站,在整个客家民系和文化的孕育发展过程中处于摇篮地位,传承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大多数学生对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古陂“蔚狮”、石城灯会、于都客家古文、会昌县的匾额习俗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了解。可见,地理教学中普及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有益于学生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自觉地保护和传承家乡传统文化。

2.弘扬和培育民族自豪感的需要

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的体现了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吃苦耐劳、勤俭创业、团结互助、勇于开拓等“客家精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地理教学之中,有利于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的深刻把握;有利于学生汲取优秀文化的精神营养,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民族的认同感,从而提升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3.推行素质教育、践行新课改的需要

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强调探究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学中融入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好身边的地理,加强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在丰富地理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地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理教学的途径

1.课堂教学有机渗透

首先,地理教师要有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①通过网络学习,如: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②到当地的文化馆参观学习,赣州市群众艺术馆每年的春节和6月11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都会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表演;③实地考察学习,既开阔了视野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④课题研究学习,通过相关的课题研究,参与其中调查、学习、研究、实践,收获会更多。地理教师只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充分的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其次,课前做好教学设计,有机融入地理课堂。地理教师应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地理教材为载体,捕捉地理教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点,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寓于地理教学之中。例如,初中地理“人口与民族”及“经济和文化”等章节中可以有机的融人赣南客家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民居——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传统饮食——兴国鱼丝、大余南安板鸭、瑞金鱼圆等制作技艺;传统舞蹈——章贡区民间高跷、古陂“篇狮”“犁狮”、花棍舞、苏区舞蹈等;传统音乐、戏剧——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于都唢呐《公婆吹》、东河戏等;传统民俗一石城灯会、赣南客家匾额习俗、龙南杨村龙舟赛等。高中地理“人口的迁移”、“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等章节可以融人赣南客家人的迁移及其创造的灿烂文化遗产,选修“旅游地理”中可分析或是设计赣南地区如何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发展或开发旅游资源,从而既保护、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发展了经济。

2.课外活动拓展延伸

让学生利用假期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践,接触社会,从而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假期让来自同一县或区的学生组成小组,对该县或区的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学习、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学来进行评比、展示,如瑞金的同学可以调查、学习“瑞金传统竹编工艺”;兴国的同学可以调查、学习“兴国山歌”等。通过自己调查、向民间艺人学习、研究非物文化质遗产的保护现状等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文化底蕴,既锻炼了他们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个人素养。

3.校园环境熏陶感染

学校是非物质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我校地理教研组将优秀的、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制成符合中学生认知心理的校本教材—一乡土地理之“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篇。使学生既能够全面系统的认识赣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够激发对乡土地理的学习兴趣。

学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宣传阵地来宣传、普及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发挥“学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例如,我校利用“经纬地理”社团,组织学生对假期完成的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通过图片展示、戏曲表演、手工制作表演等形式展示,深受学生喜欢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4.传统节日宣传引导

传统节日往往与民俗、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息息相关,这是宣传、学习的很好时机,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精髓。例如,端午节时向学生介绍“龙南杨村龙舟赛”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内容:请龙神、龙船会、扫邪、决赛、游船、龙神归位、送游船鸭,使学生看龙舟也能看出门道而不是仅仅看热闹。

综上所述,地理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理教学,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一种责任;是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是践行地理新课标素质教育的优质素材;是地理课堂生活化、趣味化的重要案例。

推荐访问:文化遗产 融入 物质 实践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