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疏不间亲

时间:2022-06-15 16:07:01  浏览次数:

《管子·五辅》有这样一段话:圣明的君主要以“礼”教导人民,只有懂礼遵礼守礼,作君主的才能公正而不偏私,作臣子的才能忠信而不结党,作父母的才能教养好子女,作子女的才能孝悌。这样就可以做到下不叛上,臣不杀君,贱不越贵,少不欺长,疏不间亲,新不间旧,小不越大……

要遵行礼教,奉行礼制,其中的一点就是要做到“疏不间亲,新不间旧”。其实,疏不间亲、外不间内,是人之常情。在《韩非子·说难》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雨冲坏了这个富人家的墙。富人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把墙修好,一定会有盗贼进来偷东西。” 在他们隔壁有个老头儿,也说墙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东西。听了他们的话,富人并没有理会。谁知,这天晚上真就有人来偷东西了。富人丢失了很多财物,富人觉得自己的儿子很聪明,有先见之明,却怀疑隔壁的老头儿心怀不轨,心想,东西准是隔壁那个老头儿偷的。之所以如此,因为人们会不自觉地相信和自己比较亲近的人,而不信任和自己关系远的人。这就是《智子疑邻》的典故,通常拿来做交浅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训。

在人与人交往中,一定要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不要做出交浅言深的事。“交浅言深”一说,历史上多有典故和点评,苏东坡曾在《上神宗皇帝书》中曰: 盖未信而谏,圣人不与;交浅言深,君子所戒。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谁也不能代替别人选择什么,作为旁人只能将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委婉地告诉他,至于是否听取,则取决于他自己,应当由他自主决定。旁人不要凌驾于他人之上,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替他人设计,不要强人所难,更不要自以为是。这一点,魏文侯的谋士李克的做法值得借鉴。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十分混乱,魏文侯准备设置宰相。一天,魏文侯叫来他的谋士李克,说:“俗话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我想要任命宰相,在魏成子和翟璜两个人之间选一个。魏成子和翟璜两个人都很好,我不知道到底让谁来做宰相,你觉得我用哪一个比较好呢?”李克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意思是,“我听说啊,职位低的人,不参与职位高的人的事,外面的人不参与里面人的事,疏远的人不参与亲近人的事,我是一个与你关系又远、职位又低的人,不敢说什么意见。”文侯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你不要推辞。”李克没有正面回答魏文侯的问题,他说:“(这两个人究竟让谁来当宰相)你只要调查一个人的过去就知道了。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通过这五条,就足以判断一个人的高下,又何必要我指明呢!”

李克所说的调查一个人的过去,实际就是考察一个人的标准。一、“居视其所亲”。看一个人平素与哪些人物交往,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了。魏成子周围的人,大都是天下奇才,魏文侯经常跟他们商讨治国大计;而翟璜的左右,多为魏王的臣仆。二、“富视其所与”。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是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沉沦于花天酒地,则不能重用;如拿自己的财物来接济穷人,或培植有为之士,则可重用。这可是有天差地别的,魏成子虽然有很多俸禄,但是,其中九成都用来为国纳贤,仅一成用于自己;而翟璜却每天三一群、五一伙地胡吃海喝,沉迷于酒醉之中。三、“达视其所举”。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举荐、重用些什么样的人。倘若他重用的都是贤德之士,此人必然也很贤良,反之亦然。举荐人才时,魏成子无任何私心,一心推举贤德人才;而翟璜举荐谋士的主要意图却是在结党营私,就连李克也是他为了私利才举荐的。四、“窘视其所不为”。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五、“贫视其所不取”。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文侯深思片刻,马上醒悟说:“你可以走了,我的宰相人选已经决定了。”

李克出来,遇见了翟璜,翟璜问道:“我听说文侯问你宰相人选,决定了没有?”李克回答说:“魏成子可以做宰相。”翟璜不服气地说:“我哪一点不如魏成子?国君缺西河守令,我推荐了吴起,使秦兵不敢东犯;国君担心邺县,我荐举了西门豹;国君征伐中山国,又是我推荐的乐羊;中山国攻克之后,一时物色不到合适的守将,我又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师傅还是我推荐了屈侯鲋。结果是:西河大治,中山攻克,王世子品德日益增长。我为什么不可以做宰相?”

李克说:“我和你以君子相交,难道是想做大官?人主拿宰相的人选来问我,我不过说了用人的准则。我推断人主会选中魏成子为相,是因为魏成子善于结交贤士,所以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样的英才,这三个人人主都奉为老师;你所举荐的五个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就这一点,你怎么比得上魏成子呢?” 李克一番话说得翟璜心服口服,翟璜思忖了一会儿,惭愧地说:“你说得没错,我是比不上魏成子。”后来,魏文侯根据李克的提醒,比较了魏成子和翟璜,最终确定魏成子担任宰相。事实证明,魏文侯任用了魏成子之后,魏国迅速成为强国,就连西部的秦国也对它畏惧三分。这段故事在《史记·魏世家》和《资治通鉴·周纪一》都有记载。

做人忌“交浅言深”,宜疏不间亲。《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大军刚刚出发,荆州内部发生了变化。刘表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刘琦是刘表的原配太太生的,原配太太死后,刘表娶了蔡氏。按照惯例,刘琦应是刘表的继承人,刘表因刘琦长得很像自己,也很喜欢他。但是,刘琮娶了蔡氏的侄女为妻,蔡氏便喜欢上了刘琮,常在刘表面前说刘琦的坏话。刘表听从后妻蔡氏的主意,就决定将位置传给刘琮,逐渐疏远了刘琦。蔡氏的弟弟蔡瑁、刘表的外甥张允都是刘表的心腹,他们也都拥护刘琮。刘琦一天到晚活得战战兢兢。

刘琦急死了,就去请教他的叔叔刘备。刘备有自己的打算,为了自保,他不想插足刘表的家事,就把烫手的山芋推给了诸葛亮,让刘琦去问军师诸葛亮。刘琦是诸葛亮的老婆黄月英的表哥,按说诸葛亮与刘琦还是亲戚关系,但两家却无甚往来。听了刘备的话,刘琦心里踏实多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就能定出“三分天下”,那么,对付这点家务小事应该是绰绰有余。于是,刘琦将自己的焦虑告诉了诸葛亮,希望他拿个主意。

谁知诸葛亮听了总是避而不答,还故意岔开,刘琦越急,诸葛亮越是慢条斯理“而言他”。诸葛亮为什么一直拒绝给刘琦想法子呢?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介入别人的家务事,那是吃力不讨好的事,稍不甚便会惹一身骚,不但不落好,弄不好还会被人理解为离间人家家庭关系的小人,虽然有点小亲戚,但诸葛亮知道自己已经是刘备的谋士,“疏不间亲”,以他的身份是无权去干涉刘表的家事的,如果他做了干涉刘表家事的事情,就会担上替刘备挑拨刘表家庭关系的罪责。更何况刘表老婆蔡氏是黄月英的亲姨妈,不好意思说啊,家里还有夫人那一关呢。所以说,千万不要轻易介入别人的家务事,古人说的“疏不间亲,远不间近”,夫妻吵架,兄弟之间有纷争,第三者绝不能随便讲话,这时候说任何话都是最笨的事,不然里外不是人。

刘琦想了一个办法。第二天,他邀请诸葛亮游园,游玩得正高兴时,刘琦请求诸葛亮给他出主意,再次遭到诸葛亮的拒绝。刘琦没有灰心,又请诸葛亮喝酒,酒喝得差不多了,就对诸葛亮说:“琦有一古书,请先生一观。”诸葛亮喜欢看书,听说有古书,心里很高兴。于是,刘琦带着诸葛亮登上一小楼,到了楼上,刘琦让人悄悄撤走了梯子。孔明四处巡视了一番,便问:“书在何处?” 刘琦泣拜曰:“继母不见容,琦命在旦夕,先生忍无一言相救乎?”心想,这回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你要是再不支招,就别想下去。

“孔明作色而起,便欲下楼,只见楼梯已撤去。”刘琦对诸葛亮说:“现在我俩上不挨天,下不着地,话从您口中说出,就钻进我一个人耳里,您总可以开口了吧?”诸葛亮怎么也没想到懦弱的刘琦会使出这么一招,如今“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又见刘琦连哭带跪,甚至还“掣剑欲自刎”,实在是没有了办法,只好为刘琦出了一招。诸葛亮不慌不忙地说:“您没有看到申生留在京城却遇到了灾祸,重耳逃亡在外却获得了安全吗?”让刘琦效仿“重耳在外而安”的例子,“上言乞屯兵守江夏,则可以避祸矣”。他让刘琦向父亲刘表请求带兵外调,既有了自己的部队,又守了边疆,跟后娘离得远远的,不起冲突,自然也就安全了。还有一层意思是,等刘表一过世,军权在你手里,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诸葛亮只好讲历史故事,刘琦就懂了。晋献公晚年宠爱骊夫人。重耳不堪后母吵闹,离家出走。只有太子申生和骊夫人生活在一起。因为骊夫人和申生有矛盾,太子被晋献公杀死。献公病危,嘱托大夫荀息主政,辅助幼子骊夫人之子姬奚齐继位。献公死后,诸公子争位,晋国大乱,姬奚齐被杀,离家出走的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做了国君。

远离矛盾的漩涡,诸葛亮这番话半个字也不涉及刘表的家务,只是说了一个历史典故,刘琦心领神会,趁江夏太守黄祖被孙权所杀,他请求去江夏带兵镇守,找到了一个保全自己的办法。

在《三国演义》还有个故事,叫《杨修之死》。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正月,曹操率大军讨伐刘备,刘备依据有利地形,采取不战不和又不走的战法,两军在汉中相持。曹操难以取胜,粮草又接济不上,想退兵又恐被蜀军取笑,心中正犹豫,夏侯惇入帐请示夜间口令。曹操正口嚼鸡肋,随口说“鸡肋!”鸡肋口令传达到了行军主簿杨修耳中,杨修立即吩咐属下收拾行装,说魏王要退兵了。接着,杨修解释说:“鸡肋这东西,吃之无肉,弃之可惜,正如我军之处境、进退两难,不如早归, 明日一定会撤军。”于是,军中皆准备归计。曹操指责杨修惑乱军心,将其斩首示众。

杨修乃曹操手下的行军主簿,此人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文才飞扬、能言善辩,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奇才,颇受曹操赏识。那么,杨修为什么会被曹操杀死呢?

造谣惑众并非杨修的真正死因,而只是杀杨修的一个借口。书中说他“数犯操之忌”,卖弄聪明,曹操梦中杀人,众人都以为是真,只有杨修道破,揭曹操的短,杨修好像是死于聪明反被聪明误,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杨修不识时务掺和到了曹操的家事之中了。历来宫廷夺嫡之争,波谲云涌,同时期的袁氏三子夺嫡,掺和进去的谋士无一善终,相比之下,贾诩就聪明得多,在曹操向他请教立嫡时,他只一句“吾正思袁公路耳!”点到即止,绝不多口。杨修参与立太子之事,参与到曹丕、曹植争当太子的家事中,这就是为臣的大忌。杨修与曹植交密,为其出谋划策,曹丕秘请吴质入府商议立太子事,杨修得知,向曹操告密。结果曹丕吴质未见面,曹操就怀疑杨修在陷害曹丕。因为疏不间亲,找不到吴质是陷害太子,找到吴质,会使曹氏父子、兄弟不睦,你杨修也是罪人。后来,曹操出题考察曹丕、曹植治国的才干,杨修又为曹植出谋划策,曹操都知道。策立太子, 是曹操的家事,是曹家最大的事情,关系到曹氏的未来,别人不敢也不该轻易论及。而杨修却毫无顾忌,杨修的所作所为曹操早已洞察,杨修之死是早晚的事了。可笑的是,事到临头,杨修还卖弄聪明,没把握好自己的位置,招惹是非,结果死得很惨。

所以,为人处世,疏不间亲还是要谨记的。

推荐访问:疏不间亲


[疏不间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