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化进程中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时间:2022-06-16 10:42:02 浏览次数:次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两者存在着互为需要、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共存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为文化产业提供素材,文化产业可起到保护、传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传统文化,具有活态的、无形的等特质,其保护与傳承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对其进行产业化发展研究,不仅有助于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更有利于我省四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四小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文化产业
20世纪末,在我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两个思潮,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前者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复苏找到了关注的热点,后者为中国呼唤强烈的经济转型找到了契机。两个思潮都来自西方,是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在思想意识上产生的结果。中国很快做出的选择是思想解放和内在的需要,是首先意识到了这些思想的重要性从而借此机会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然而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本;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然而利用的资源是文化。对于二者的研究从开始的分别研究,很快就进入到了交叉研究和实践阶段。①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省四小民族中与音乐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化进程中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
一、黑龙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就像达斡尔族传统民歌扎恩达勒中唱到的那样:“达斡尔爱门②的歌声多么嘹亮,古老的民族发祥在黑龙江,从事游牧渔猎人丁兴旺,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在嫩江平原上,历史的变迁锤炼着民族的成长,辈辈踏着先祖的脚印阔步奔前方。”③自明末清初之始,源于黑龙江流域的诸游牧渔猎民族中,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这四个民族的生产和生活都比较稳定。虽然人口少,但居住集中,因此他们的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始终保持着“原始”的风貌和特点,也被称为黑龙江省的四小民族。在黑龙江省四小民族中,赫哲族的民间说唱艺术“伊玛堪”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的民歌“嫁令阔”为首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族的说唱音乐“乌钦”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族民歌“扎恩达勒”为第三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的民歌“赞达仁”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口弦琴为第二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鄂温克族瑟宾节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属于音乐类或与音乐有着紧密的关联,其中有些很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消失、急需保护。
二、 黑龙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
1.赫哲族
伊玛堪:是赫哲族特有的民间说唱艺术。“伊玛堪”是用赫哲族语演唱的,大多采用即兴的表演形式,演唱风格分为以说为主的“大唱”和以唱为主的“小唱”两种,不需要伴奏。民间说唱“伊玛堪”的篇幅宏大,展现了赫哲族的悠久历史、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等。“伊玛堪”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具有承载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
嫁令阔:是赫哲族民歌。“嫁令阔”民歌涉及了儿童歌曲、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多种体裁。最典型的特点是男女分腔,互不混唱。演唱方式多为独唱,偶有对唱,节拍节奏规整,常采用五声音阶,徵、宫、羽调式,很少出现变化音,曲调轻柔婉转流畅。“嫁令阔”民歌中的衬词很多,例如“赫呢哪”、“啊啷赫呢哪”、“赫赫呢哪”,既可独立填充全曲,也可作虚词穿插在歌词中使用,特性衬词“给根”常用于结尾时。代表曲目有郭颂老师演唱的《乌苏里船歌》和张权先生演唱的《乌苏里麻木》等。④
2.达斡尔族
乌钦: 是达斡尔族传统的说唱音乐艺术。“乌钦”达斡尔语为“唱的诗”之意。演唱形式主要是一人说唱,以唱为主,自弹自唱,乐器伴奏为四胡。“乌钦”的题材广泛,有英雄史诗、爱情故事、寓言故事等。曲目短小的只唱数分钟,篇幅长大的可连唱几天几夜。曲调多专曲专用,一般一曲到底。“乌钦”是达斡尔人智慧的结晶,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民歌。“恩达勒”,是达斡尔族语 “民歌”的含义。达斡尔族民歌“扎恩达勒”是与汉族民歌中山歌、小调相似的歌曲的总称。“扎恩达勒”通常是在生产劳动时即兴演唱的歌曲。旋律优美高亢,其中一部分为有固定的歌词,其余的均可在固定的曲调上即兴填词,反映生产生活,抒发特有的热烈情感。
3.鄂伦春族
赞达仁:是鄂伦春族的民歌。“仁”为鄂伦春语“山歌”的意思。“赞达仁”是一种载歌载舞的音乐艺术形式,舞蹈随着歌曲的不同而变化,演唱劳动歌曲时会伴有劳动动作的舞蹈;根据不同的歌曲内容还有模仿动物形象的舞蹈和表达喜怒哀乐不同情感的舞蹈,在热闹的节庆中会唱着“赞达仁”围成圈跳起热烈的篝火舞蹈也叫“圈舞”等等。“赞达仁”的曲调大多是固定的,但也有即兴式的,经常使用衬词,如“那依耶”、“希那耶”等。调式以五声音阶为主,曲式结构为单乐段形式。演唱中常出现滑音和颤音等的装饰音,以感觉歌声更加悠远绵长。
口弦琴:是狩猎渔牧民族普遍使用的,历史悠久的一种民族乐器。鄂伦春语为“明努卡”,或称“天恩共”(意为铁的声音)。口弦琴非常小,手持部分为圆环形,联接两根“梢形”铁条,中间夹一条薄钢片,钢片一端缠一点棉花或镶柳木柄,以便于用手来弹拨。演奏方法是用左手持琴,放在唇齿间吹奏,同时可用手指拨弦。鄂伦春族口弦琴既能吹奏明亮欢快的曲调,也能吹出委婉柔和的音调。
瑟宾节: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庆。“瑟宾”是鄂温克语“欢乐祥和”的意思。瑟宾节的节庆活动包括祭祀、具有民族特点的歌舞表演和竞技活动、最后是篝火晚会三个主要环节。歌舞表演期间包括“扎恩达勒”民歌演唱和“鲁日给勒”传统舞蹈;竞技活动包括摔跤、赛马、射箭等传统节目。瑟宾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篝火晚会,也是节庆活动的高潮部分,人们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舞蹈,兴高采烈、通宵达旦。⑤
三、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黑龙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思考
1.加强收集和整理,注重进行改编和创作。
为了防止黑龙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渐渐消失,搜集和整理黑龙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关键,同时更要注重运用各民族的民间曲调和民族元素结合现代作曲技法进行新的改编和创作。基于民族音乐的新创作不仅继承了黑龙江省四小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并且符合现代欣赏审美,这样既传承了四小民族的民族民间艺术使其得到了新的发展,同时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数字传媒技术为保护黑龙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技术平台,不断整合黑龙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有效资源,通过自媒体平台编辑、存储,改编与创新黑龙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像、音响资料,不断健全和完善黑龙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数据库。
2.加强政府扶持,创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我省一直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与音乐相关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格外关注。在全國范围内我省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数量很大,这体现了各级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的重视程度。四小民族的文化是黑龙江省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依托下,积极创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将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在保护区内,使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建立起与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习俗等和谐共处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了保护与传承黑龙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保护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方式。
3.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教育。
真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各级各类学校,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教材的编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还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学校是一个重要载体,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来到学校为学生们举办讲座和表演,让学生了解我省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培养学生既有民族的情怀又有国际化的视野。学校教育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储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角度看,如何能够让不同时代的“手艺人”代代相传让非遗的传承能够源远流长,就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形式,来培养和孕育非遗传承人的途径来解决。对于中小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对于高校而言,可以通过制定培养计划,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建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到少数民族聚居区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到大学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专业人才。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非遗传承人。
4.通过“哈尔滨之夏”音乐节,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全国三大音乐节庆之一,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着很大的知名度。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舞台上,曾有过各国音乐家和音乐团体的精彩演绎,演出水准高,反响热烈。在这个舞台上,也曾诞生过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由哈尔滨走向全国,经久不衰。“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为四小民族与音乐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省四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通过挖掘、改编和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将其通过“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舞台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四小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使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现代社会,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获得经济价值,有效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化的有机结合,真正的打造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品牌。
结语
结合“龙江丝路带”建设,发挥黑龙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区位优势,建立黑龙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带); 建立我省四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与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产业衍生品。打造黑龙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江文化品牌,挖掘市场潜力及其内在价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产业化进程中,依托传媒业,结合“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通过网络、影视、APP等多种方式,不同渠道进行传播,在传播中保护,在传承中发扬,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下,丰富、拓宽、扩大和提升黑龙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注释:
①魏崇周.2001—2010: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点问题研究综述[J].民俗研究, 2010(3).
②爱门:是达斡尔族语“民族”的意思,达斡尔爱门的歌声即是达斡尔民族的歌声。
③选自毕力杨·士清.《达斡尔族民歌汇编》[M].黑龙江达斡尔族学会出版,2006.
④麻木:是赫哲族语“江”的意思,乌苏里麻木即是乌苏里江。
⑤乌斯琴.鄂温克族的瑟宾节[N].中国文化报,2011-5-17。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黑龙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化进程中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相关文章
- 学校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事迹材料-学校优秀基层党组织事迹材料_党支部事迹材料
- 支部书记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材料_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
- 七一评优优秀党支部先进事迹材料通用版例文|全国七一表彰大会
- [2016优秀党支部先进事迹材料例文]优秀党支部先进事迹材料
- 【【2020-2020】优秀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材料-word例文 (2页)】
- 先进支部优秀材料 党支部先进事迹材料例文
- 黑龙江省党史学习教育10篇
- 第十二届黑龙江省美展工业设计作品选登(1)
- 基于冰雪特色的黑龙江省道路景观设计研究
- 黑龙江省城乡社区协调发展建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14篇
- 影像记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再思考
- 文化科技融合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历程回顾
- 3D打印技术现状及产业化分析
- 我国体育产业化的条件与素质分析
- 2021传承雷锋精神主题演讲稿精选范文
- 红色基因传承征文7篇
- 传承红色基因读后感作文400 [探索基因世界读后感作文] 传承红色基因的观后感
- 传承红色基因读后感作文400探索基因世界读后感作文 传承红色基因的观后感
- 传承五四精神主题演讲稿
- 张大千书法风格特质及其信息化传承路径研究
- 地方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
- 文化自觉下非遗进高校的传承路径研究
- 传承红色根脉,争做先锋模范——党支部党建交流发言材料(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