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多元化视角下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2-06-16 11:56:01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以《陇上民间工艺品赏析》课程为例,从多元化视角对民间美术课程课前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和探讨,并对教学实践进行了得失总结

关键词:多元视角  民间美术课程  教学设计   实践研究

《陇上民间工艺品赏析》课程是我校2008年针对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艺术课程,主要以甘肃地区民间美术为主,并结合其他地区民间美术作品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艺术特征,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课几年来受到学生的欢迎,并成为学校公共艺术课程中比较有特色的一门课程。回顾几年来这门课程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既有经验的积累和收获,又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进行总结和分析。

课程开设之前我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一是对学生具体学习状况进行调研、分析。我们对在校一至三年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和随机访谈,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对民间艺术都有所了解,但仅限于知道几个不同种类。极少数学生对一些民间艺术种类有较深入的了解,主要因为参与过家乡民俗活动或者民间艺术创作,多数学生对民间艺术基本知识、艺术特征、创作特色和蕴含的文化意义都了解极少,充分显示学生对民间艺术了解甚少,知之甚少,民间艺术及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对大学生来说严重缺失,充分显示了这门课开设的必要性。

二是对已经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进行梳理。当前,学校已经开设了《音乐修养》、《美术欣赏》和《艺术美育》等课程,没有独立的关于民间艺术的课程,即便开设课程中有部分相关民间音乐、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的内容,但因为所占比例极少,讲授中大都是简单介绍,缺乏更深入的探讨,因此将民间艺术作为主要内容引入课堂很有必要。一方面可以拓展公共艺术教育空间,为学生提供更新颖的艺术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借助民间艺术强化民族传统文化学习和教育,特别对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更利于从这一方面接受和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其文化素养。

三是根据调研和分析结果,对课程进行定位。因为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公共艺术课,必须兼顾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课程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对文化意蕴较深入的介绍和分析,又要体现其普及性,即从更广面上对民间艺术相关基本问题及作品进行赏析和介绍,还要兼顾其趣味性,有一定的学术性。

学校所在地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古丝绸之路穿越全境。境内有汉、回、藏、东乡、保安、裕固等多个少数民族共同生存,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民间艺术,呈现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名家辈出,艺术成果丰富,艺术特色鲜明的特征。这些带有原生态味道的民间美术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还传递着深厚的文化信息,这些都是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有鉴于此,我们最终确定以甘肃地区民间美术为主要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同时将其他地区的民间美术种类引入课堂,形成一个可以比较和凸显特色的大的民间美术研究背景。因为甘肃地区民间种类丰富分布很广,最后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种类如庆阳香包刺绣、陇东皮影、临夏砖雕等作为课程主要内容,又因为有些民间美术有很强的工艺性如民间泥塑、雕刻,所以征求各位专家老师的意见后将课程命名为《陇上民间工艺品赏析》。

在此基础上,对整个课程教学活动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设计。

首先,调整教学理念,从多元化角度对课程进行分析。通过多年艺术教育实践我们已经感觉到单一化的教育教学必须摒弃,多元化教育教学方式才是出路。多元化是基于当今多元文化共存发展并影响这个社会进程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认识和感知事物的方式,要求以更开放的态度面对不同观点,尊重多元文化价值,从多个视角和概念认识和解释世界。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强调教师既是知识的主要传导者,更要成为学生的倾听者和对话者,提倡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能力,重视整个教学的多元化设计。就本课程来讲,因为以提高审美能力,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高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因此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程形式等方面都要进行多角度考虑,以多元化方式进行设计,构建一个开放的、多维的、立体化的民间美术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多角度体验、感受和把握民间美术,全面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水平。

其次,精挑细选,对课程内容进行多元化设计。甘肃地区民间美术资源丰富,主要包括:陇东皮影、临夏砖雕、天水雕漆、甘谷脊兽、兰州刻葫芦、裕固族刺绣、藏族服饰、夏河拉卜楞寺唐卡 、酒泉夜光杯等,为教学资料收集和选择提供了比较便利的条件。经过反复比较斟酌,最后选择了甘肃民间刺绣、甘肃民间剪纸、甘肃民间皮影、甘肃民间雕塑等五个大类为主作为课程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庆阳香包刺绣、庆阳剪纸、环县皮影、临夏砖雕、兰州刻葫芦、傩面雕刻等不同种类的民间美术。之所以选择这些内容,主要因为:一是这些民间美术品类是甘肃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有众多关于它们研究的文章和著述,基本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科学的认识和观点,为课程理论化、深入化奠定基础。二是尽管品类不同,但其包含的民间艺术创作思想、创作心理、造型手法和特色,特别是它们显现出的地域性特色和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都表现出一致性,是共通的,利于学生体验、感悟和领会传统文化的意义。三是这些民间美术品类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最接地气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较多的民间美术作品,加之多数是本地区的民间艺术品,易与学生产生亲近感。确定这些内容,主要是想借助多品类的民间美术,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充分感受蕴含其中的文化意蕴,热爱学习传统文化。

再次,以实践为主,对教学方式进行多元化设计。选择了教学内容又应该采取怎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这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怀特海曾精辟地指出:“学习过程存在一种从属的应用性活动。”①■杜威认为真正的知识和富有成效的理解是探索和行动的产物,未被应用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知识。对学生而言,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理论学习必须结合实践体验才可以完成知识结构建构,产生有效学习。艺术是十分感性的,在很大程度上靠学习艺术的人自己体会和感悟,这种感悟需要在具体情景中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即只有通过亲身接触才能获得更多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民间艺术的学习也一样,如果能深入其中亲自实践,获得的感受和认识就应更加丰富和全面。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将实践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并且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做、画、演、观、找等方法。

所谓“做”主要指在学习中以技巧学习和创作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主要针对课程中民间剪纸、版画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画、剪、刻、印等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同时在创作中感受和体会心理状态变化,把握造型和用线规律和特色,通过这一系列过程逐渐领会蕴含其中的文化意义。所谓“画”主要是针对皮影造型和傩面造型赏析等内容,让学生结合皮影、傩面造型的规律和艺术特色,根据自己对人物的认识和感知进行人物形象设计,并以脸谱的形式描绘下来。“演”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到民间艺术活动中,课程中关于皮影和傩面的赏析离不开它们依托的表演,鉴于此尽量提供一定表演空间和场所让学生参与到相关表演活动中,在唱、念、演中进一步获得对皮影和傩面造型的认识和感受,充分感受到奇特的艺术魅力。“观”主要指观摩相关视频材料,因为条件所限有些民间美术作品很难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还有一些民间工艺品制作方法的介绍要借助视频材料,以便让学生获得更清晰的认识。另外,以开放课堂形式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民俗馆等,以便同民间美术更近距离接触。还有“找”就是自己发现身边的民间艺术作品,一般是课前先提出要求,设定目标,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寻找身边的民间艺术家,发现民间美术作品,收集整理资料并加以总结。主要是督促学生不断发现和感受身边的民间艺术,培养一双真正发现美的眼睛。

当然整个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因时因地加以调整,以更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状况,或者以动手为主,或者观摩与动手相结合,或者表演和讨论穿插,等等,总之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宽松、更开放、更活泼,充满动感的学习环境,期望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学中不但重视教师指导、引导下的学生实践活动,同时借助理论知识的介绍铺垫和最终回顾、讨论和总结,完成整个教学工作。

最后,全面考虑,对课程形式进行多元化设计。改变目前民间美术课程只注重课前准备及课堂教学设计的状态,充分考虑课后学生的拓展学习和知识巩固。主要包括:第一,开发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借助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手段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计划地自主学习和反复学习,加之信息含量巨大,更利于学生建立符合自己学术兴趣和适应性强的知识结构。根据网络课程明显的优势,我们开发了《陇上民间工艺品赏析》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同步呈现,一方面是将课程素材、作业完成、问题讨论等通过网络呈现,使课后拓展学习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将大量甘肃地区的民间艺术资源(图片、视频)等纳入其中,对有限的课堂教学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第二,建立了学校网络艺术平台。用于教学共享的艺术教育网络平台——《馨·漫步》,为学生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艺术课程学习资源,以及大量有关艺术的图片、音乐和文字等信息材料,特别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相关资料,扩大学生学习艺术的视野,拓展艺术教育渠道。第三,建立了艺术论坛群。利用群的方便、快捷等特性,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一个相互沟通艺术信息,共同交流艺术心得,展示艺术作品的良好互动平台,营造了自由、宽松、有趣的艺术交流氛围,让学生课余也能感受到艺术的存在和魅力。

通过近几年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将甘肃地区民间艺术的丰富资源引进学校艺术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欣赏甘肃民间艺术,了解甘肃历史文化及传承规律的环境,创设了良好的了解、体验和感悟民族文化艺术的平台。同时,为学生从这一角度体验、感受和享受艺术创设了新的空间,既有利于推进甘肃与其他地区文化艺术的交流与沟通,又为民族民间艺术的研究、继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其次,将不同民间艺术以适当形式纳入学校艺术教育体系中,不断提炼和完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情景与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受益良多。有同学认为通过自己创作作品和比较分析,终于对哪些作品好,好在哪儿有了进一步认识;有些认为对甘肃地区特有的一些民间纹样的特征和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些认为对如何欣赏这类作品有了较深的感受,有些学生要求教师再介绍一些制作方法,等等。总的看来,这门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成为学校一门较有特色的艺术课程。

第三,通过本课程建设和教学探索,促进了学校其他民间艺术课程建设和实践,我们以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开发为基础形成的各类民间艺术课程,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运用和总结,强化了课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层次较为清晰,具有一定逻辑性的民间艺术教育课程群,充实了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多角度强化了艺术教育效果。

第四,借助网络技术开发的艺术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艺术课程学习资源,以及大量有关艺术的图片、音乐和文字等信息材料,特别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相关资料,扩大了学生学习艺术的视野,拓展了艺术教育渠道。

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各方面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因此应该不断结合这种改变加以调整。随着教学实践不断进行,一些问题逐渐显露,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解决。

首先,如何将甘肃地区民间艺术这些丰厚的资源嵌入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网络艺术、艺术美育等相关课程模块之中,有点有面地嵌入其中,让学生对甘肃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与艺术地理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因为这种了解必须建构在艺术学知识体系之中,学生才能将民间艺术中的艺术精髓内化于心,使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在新时期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成为可能。

其次,因为参与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专门从事民间美术研究的,对于民间艺术一方面研究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实际接触比较少,导致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仍存在不足,因此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更多地仍停留在对民间艺术表象的关注,缺乏对其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研究和关注,不利于引导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供机会使教师深入研究民间艺术,从民间艺术中汲取更多有益的营养,丰富民间艺术理论知识,扩展自身知识储备,提高民族文化素养,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最后,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教学设计的结合仅限于如何将欣赏内容用媒体技术呈现出来,缺乏课后网络技术如何发挥更大作用的探索,无法展示更多优势,达到预期效果。即与艺术教育教学需要相适应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操作等应用整体能力不足,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挖掘和创新,对信息的合理利用不能真正达到教学要求。

注释:

①付殿英.遥远而有震撼的回音—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及其深远意义.外国教育研究,2004,12.

参考文献:

[1]毛攀云.地方高校如何讲述民间艺术——以梅山民间艺术为例.高教探索,2015,5.

[2]闫莉.高校美术课程引入本土民间美术教育改革的分析.美术教育研究,2015,2.

[3]刘红,孟凡春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课程与教学.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4]宁小丽.高校美术专业中的民间美术教育——以豫西民间美术为例.美与时代(上旬刊),2014,8.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视角 多元化 民间 美术


[多元化视角下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