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泥鳅生物学及养殖技术研究

时间:2022-06-16 14:49:01  浏览次数:

摘 要:根据泥鳅的生活习性、食性等特性,泥鳅养殖可分为稻田养殖、池塘养殖、网箱养殖等养殖模式。

关键词:泥鳅;生物学;养殖技术

泥鳅是温水性底层鱼类,分布广,常生活于淤泥较深的沟渠、水田、池塘等水域中,是主要淡水经济鱼类。泥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素有“水中人参”之称,药用功效显著。

一、泥鳅的生物学特征

1.形态特征 泥鳅身体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头尖,口小,唇软,上有小突起。须5对。鳞片极小,埋于皮下,尾鳍圆形,尾柄上下边缘具皮膜。一般背部、体侧为灰黑色,并有一些黑色斑点,腹部为灰白色或淡黄色,尾鳍基部上方有一大的黑斑,头部、背鳍及尾鳍上具黑色小斑点。体表富有粘液。

2.生活习性 泥鳅属底层鱼类,多栖息于静水及水体有软泥的底层。除用鳃呼吸外,还能用肠道壁呼吸,能耐低氧,当水中溶氧降到0.16mg/L时,仍能生存。泥鳅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水温较高时,常钻入泥中或草丛中。当冬季来临或水体干涸时,钻入泥中越冬或躲避。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0~30℃,最适水温为25~28℃,当水温高于32℃或低于6℃时,则都会钻入底泥中。20~28℃时其食欲旺盛,低于15℃时,摄食量开始减少,低于5℃时则停止摄食,进入底泥越冬。

3.食性 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幼苗阶段体长5cm以下时,主要主要摄食动物性饲料,5至8厘米时,主要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幼体,同时摄食丝状藻类、硅藻、水陆生的碎屑及种子;8~10cm时,摄食藻类、植物的茎、根、叶、种子等;10cm以上时,则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人工养殖中必须根据不同生长阶段调整泥鳅的饲料。泥鳅在一昼夜中有两个明显的摄食高峰,分别是7:00~10:00时和16:00~18:00时,而早晨5时左右是摄食低潮。

4.生长与繁殖 泥鳅生长较慢,生长速度取决于饲料的质量、数量及水温。泥鳅1冬龄性成熟。每年春季,当水温达到18℃便开始产卵繁殖。最适产卵水温为22℃至26℃。产粘性卵,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雄鳅当体长在6cm左右时便能排出成熟的精了。在水温24~25℃时,孵化时间约为30~35h。孵出后40h,体长约4.4mm,可以开始活动;到孵出后55~66h,体长约5.2mm时,卵黄囊消失,尾鳍条出现,鳔也出现,此时可开始主动摄食。

二、养殖技术

1.鳅种的培育

鳅种培育池也要清塘,方法同苗池。鳅苗经过2个月左右的培育,体长达到4.2cm左右,转入鳅种培育阶段。放养的鳅种要求均一,常用泥鳅筛网筛选。同一规格的鳅种放入同一鳅种塘内养殖,放养量每平米50~60尾。2个月的鳅苗由摄食动物性饲料转变为杂食性饲料,除了摄食摇蚊幼虫、蚬子、丝蚯蚓等底栖无脊椎动物,还可摄食藻类、植物的碎片和种子等,因此在饲养期间,除了用有机物追肥外,还应投喂鱼粉、血粉、谷糠、豆粉、蔬菜、菜籽饼等饵料,使泥鳅能更快生长。在仔鳅生长过程中,可逐步提高饵料中饵料的比重,使之逐渐适应并过渡人工饲料。温度高于30℃时不喂或少喂,每天投料两次,下午投量减少。喂食时,要将饲料做成块状集中到几个固定点投放,有利于秋季起捕。

2.成鱼养殖

当种苗长到3cm,开始钻泥时,可以转入成鱼养殖阶段。目前较成熟的养殖方式有稻田养殖、池塘养殖、网箱养殖等。成鳅培育可投喂蚯蚓、蚕蛹粉、河蚌肉等肉食类饲料,并搭配一定比例的米糠、麸皮、豆渣等,规模化健康养殖时,以人工饲料为主。

2.1稻田养殖

稻田重要的是要做好防逃设施,可以在田埂四周埋下木板或制成水泥挡板,高度要足够,防止在大雨涨水时泥鳅逃出田外。以防泥鳅逃跑;有注排水口的,要建两道网防逃,内侧用金属网起到足够支撑作用,外侧可用聚乙烯网作为后备。在稻田中挖一些鱼沟或鱼坑,便于集鱼。放养泥鳅前,先放干稻田的水,在其中施加基肥,基肥首选用粪肥,经过几天使其发酵后被土壤充分吸收后蓄水放养泥鳅种苗,放养密度一般为20~30尾/m2。鳅苗放养后,要按时、适量投喂蚯蚓、蚕蛹粉、河蚌肉等肉食类饲料,并搭配一定比例的米糠、麸皮、豆渣等,逐步提高饵料中饵料的比重,使之逐渐适应并过渡人工饲料。同时适当追肥。当水温为23~28℃时,动物性饵料占大部分。水温低于23℃时,或高于28℃时,动、植物饲料各占一半。在养殖的后期,要将饲料做成块状集中投放到之前挖好的鱼沟或鱼坑中,施肥也是如此,这有利于秋季起捕。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的完备情况,以防泥鳅逃走。泥鳅生长期稻田水位要适当加深。稻田施药期禁用剧毒农药。

2.2池塘养殖

池塘的底部要平坦,给排水便利,池深约90~110cm,水深50~70cm为好。水泥池要在池底铺上20-40cm厚的底泥。进水口一般用网布作为过滤设施,拦截野杂鱼,出水口要有拦鱼的设施。池塘使用前要清塘,方法同苗池。清塘7-9天后,施基肥,灌注新水。施肥后4~5天即可放养鳅苗。放养密度为每100m2约6000~8000尾。

泥鳅为杂食性的鱼类,因此养殖过程中,要在施肥培育浮游动物的同时,投喂人工饲料。鳅苗下塘后,一般每半个月追肥一次,对水质进行监测,肥度不宜过高,水呈绿色为好。人工饲料主要有鱼粉、血粉、谷糠、豆粉、蔬菜、菜籽饼等。要根据水温变化适当调整动、植物性饲料的配比,水温高于24℃时,动物性饲料要占到70%左心;水温低于24℃时,动、植物性饲料各占一半。温度高于30℃时不喂或少喂,每天投料两次,下午投量减少。好水质对泥鳅生长很重要,一般每7天换一次水,每次换水占总量的一半左右。

2.3网箱养殖

养殖泥鳅的网箱,用3x3的聚乙烯网片做成,网目为0.5~l.0cm,面积为50m2左右。在网箱养殖时,要在箱底铺一层15cm左右的泥土。网箱可设置各种天然及人工水系中。根据水系的肥、瘦不同,放养量要相应变化,一般密度为1500~2500尾/m2。网箱养殖主要以人工饲料为主。日常做好对网箱的管理,查看网箱是否破损,保持网的通透性等。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2010年度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技术(11555076)

作者简介:毛洪顺(1961-),男,教授,主要从事鱼类养殖方面的研究。

推荐访问:泥鳅 生物学 技术研究 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