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浅析
时间:2022-06-16 17:21:01 浏览次数:次
摘 要 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可持续渔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更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决策部署。基于此,以汕头市海洋生态环境现状为例,剖析当前汕头市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生境破坏对海洋渔业的影响,并对促进汕头市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海洋生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3.066
1 汕头市海洋资源现状
汕头市是广东省沿海大市,海域辽阔,所辖六区一县全部临海,海域面积4424 km2,大陆海岸线长217.7 km,自然岸线长50.42 km,共有海岛180个。汕头市海域有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径流汇集入海,又是南海东北部黑潮暖流和南海暖流主要活动区,水质肥沃,10 m等深线内浅海滩涂可利用面积3万多hm2。有多处港湾和大片浅海滩涂,渔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的生长,近岸海域有鱼、虾、贝、藻类500多种,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1]。
近年来,汕头市把发展海洋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16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531亿元,较2015年增长26.4%。其中渔业经济总产值108.3亿元,全市海水养殖面积15 201.8 hm2;海洋捕捞总量15.99万t,海水养殖产量20.99万t,从2005年开始,养殖产量超过了海洋捕捞产量[2]。
2 海洋资源衰退对海洋渔业发展的影响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渔业生产的基础。海洋生物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地震、风暴潮、海啸等自然灾害,2)人为破坏,如超强度开发利用、污染等。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围填海日益成为区域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围填海和海岸工程减少了海湾的纳潮量和潮汐的冲刷及水体交换能力,造成淤积,使近岸鱼虾类等生物的洄游区、产卵区、觅食区等破坏严重;而超负荷的开发利用行为及海洋污染也会对海水水质、海床底质等造成破坏,致使海洋渔业资源减少和衰退,甚至会对海洋生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以汕头市为例,1950年至今,汕头市围垦、填海总面积达143.72 km2以上,汕头市大陆岸线中自然岸线仅剩不到24%,远低于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确定的35%自然岸线保有率控制指标。同时,城市生活污水和沿岸工程废水的排海,连同韩、榕、练三江出海口带进大量富营养化污水,造成淤积和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原来盛产鱼虾贝类的汕头湾,鳗苗的年产量从原来高产时的7 t左右减少至目前的不足300 kg,渔业功能几近丧失。通过近年来汕头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的数据分析和对渔民的走访发现,汕头海域渔业资源衰退明显,渔获物结构组成亦发生显著改变,优质高值经济品种數量严重减少,渔汛期也越来越短,有些品种甚至已不能形成渔汛,如大黄鱼、石斑鱼、黄鲫、海鲶等已呈现衰竭的趋势。以单拖作业形式为例,2016年汕头市各区县海洋捕捞产量均呈现出低于往年同期水平的趋势,全市单拖作业平均渔获率为35.6 kg/h,比2015年减少6.3%;其中休渔前(1—5月中旬)总海洋捕捞产量相比2015年同期水平减少30%左右。且从历年统计看,汕头全市单拖作业渔获率已连续6年出现下降现象,如图1所示[3]。
海洋资源衰退,捕捞业效益明显下降,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迫在眉睫,汕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3 对策与建议
要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现有的渔业资源基础上修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环境是必经之路,笔者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3.1 加强海洋渔业的综合管理
3.1.1 加大海洋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宣教力度
汕头渔民靠海吃饭的传统观念由来已久,谋生技能相对单一,且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修复意识。因此,应加大海洋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渔民海洋环保意识,使其从根本上明白海洋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放弃捕捞幼鱼和产卵期成鱼,让海洋生物资源有更多自我修复的机会。同时,大力宣传使用违规渔具的危害性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设立并公布咨询电话,积极为群众解答疑问;在电视台、电台、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上宣传海洋环保法律法规;深入渔区、渔村、重点渔业水域向渔民开办培训班或现场咨询会,设立宣传展板、布告栏等,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舆论氛围。
3.1.2 鼓励、引导和扶持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
渔民转产转业,最终目的就是保护海洋资源的同时使渔民增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转移涉渔劳力,还应包括海洋渔业的产业升级。在敦促渔民改进作业方式、转变生产习惯的同时,燃油补贴、淘汰废旧渔船等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实也应该紧随其后。此外,还要加强培训渔民其他谋生技能、坚持信息引导和政策扶持,鼓励渔民在相对熟悉的行业里重新就业、创业,减少海洋渔业捕捞压力。
3.1.3 推广生态养殖模式
近年来,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锐减,为满足人们对于海产品的需求,海水养殖业发展迅猛。然而,由于科学养殖技术和海洋生态保护意识不够普及,不合理的养殖布局和养殖模式破坏了海洋生境与海洋生物多样性,同时也严重制约着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走出当前的困境,1)海水养殖业要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养护型转变,从传统的数量扩张型向高质量高效益的科学型转变,如大力发展外封闭内循环的防病养虾系统,实行鱼虾、虾藻、贝藻混养或间养,从而达到资源养护的目的。2)配合海洋牧场的建设,架设多层次养殖结构,将养殖水域分为三个层次,下层为人工鱼礁礁体,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养殖海参、海胆等底栖品种的同时,又可以吸引海螺、虾蟹等底层海洋生物聚集;中层开展扇贝、鲍鱼等贝类养殖,为海参提供饵料;表层养殖龙须菜、紫菜等大型藻类,为整片海区的生态结构提供初级生产力。
3.1.4 打击非法作业和查处取缔违规渔船渔具
长期以来,有部分渔民受利益驱使,用底拖、多层刺网、吸蛤泵等违规渔具,或在休渔期违规偷捕及电、炸、毒等非法行为,将海洋生物资源一网打尽,严重影响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渔业执法部门应高度重视,坚决打击违规作业渔船,清理违规渔具;采取多部门联合执法,与公安、工商部门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执法小组,对渔具批发市场和各个销售点进行清查,依法处理销售违规渔具的商家,从源头上杜绝违规渔具的出现;建立长效机制,保持打击非法作业和查处取缔违规渔船渔具的高压态势,规范渔具使用、保护渔业资源。
3.2 完善法律法规,保护种鱼亲鱼
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稚仔鱼的保护相对较完善,对于大鱼的保护则主要通过设置禁渔期、禁渔区等来实现,措施相对单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保护种鱼亲鱼才能保证有更多的健康幼鱼产出,从而使种群得以补充。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许多大鱼未到产卵期或未产下鱼卵就已被渔民捕捉殆尽,这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后续补充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于1979年颁布实施,距今将近40年,已无法满足当前汕头海洋资源状况和海洋渔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亟待更新修订。汕头市作为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这一独特优势,制定符合汕头市本地海洋资源实际情况的地方性法规,弥补当前法律法规上对于种鱼亲鱼保护力度的不足与空白,用政策条例帮助海洋渔业资源自我补充。
3.3 积极倡导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汕头市开展了增殖放流活动,放流品种包括班节对虾、真鲷、黑鲷、黄鳍鲷等本地常见经济物种。然而,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规模与资源恢复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缺乏长期增殖放流规划、增殖放流工作尚未引起有关领导的充分重视、市区(县)一级的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影响了渔业资源恢复的效果。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提高对增殖放流工作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突显其在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市政府重要工作日程。其次,将增殖放流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和宣传力度,保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规模化和常态化。最后,加强标志性放流、跟踪监测、效果评估等工作,鼓励科研单位深入资源增殖科学研究,为恢复资源提供技术支撑,力争获取更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4 加强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和管護
海洋保护区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持渔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海洋保护区可为已受破坏的海洋生态提供恢复的空间,保护受威胁物种的关键生境,防止渔业资源量衰竭,增加个体密度和平均大小,提高繁殖量,维持较自然的物种组成、年龄结构、产卵潜力和基因多样性,并可形成渔业资源的扩散中心(向保护区外溢出),从而提高保护区及周边海域的渔业生产力。
目前,汕头市已建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共7个,但其中除南澎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外,其他保护区均无设置专门的管护机构和管理人员,相应的管护、执法、监控设备更是欠缺不足。有关部门应重视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完善,加大财政、人力、设备、宣传等的投入力度,充实自然保护区软硬件配套,让保护区发挥应有的生态功能,从而达到渔业资源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良性循环。
3.5 建设海洋牧场,修复海洋生态环境
3.5.1 建设海洋牧场
许多海水养殖区域富营养化严重,极易引发赤潮和养殖病害,给渔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而紫菜、海带、江蓠等海藻能通过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通过光合固碳作用提高水体初级生产力和溶解氧,降低鱼类发生缺氧性窒息的危险性;还可防止水体变化,减少温室效应,同时在生长过程中能大量吸收氮、磷等营养元素,在水域生态补充碳循环和减缓营养化方面有极其重要作用。据研究显示,在鱼类养殖区域栽培江蓠,利用鱼类养殖过程产生的废物作为江蓠生长的营养素,1 hm2的海区每年可生产江蓠约260 t,可吸收约1 00 0kg氮和380 kg磷。通过栽培大型海藻,能有效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维持近海水域安全和生态系统健康。同时,海藻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江蓠既可作为人类食品,又可用于养殖鲍鱼,还是生产琼脂的主要原料来源。建设海洋牧场,采用生态养殖等措施可大幅度提升单位面积海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5.2 建设人工鱼礁区
有些鱼类出于本能或趋性,喜欢在海底岩石、夹缝或洞穴之间生活,而平秃荒漠的海底无法为海洋生物繁衍提供足够的栖息条件。人工鱼礁便是人们利用鱼类的这种行为习性有目的地在海里设置的构筑物,通过为海洋生物提供繁殖、生长、发育、索饵、避敌等生息场所,达到保护和增殖诱集海洋生物的目的。
1)人工鱼礁提供了广大的礁体表面积,其迎流面产生的海水上升流加剧上下层水体之间交换,把表面高氧水带到下层,把底层丰富的养料带到上层,形成海洋初级生产力较高的区域。其次,人工鱼礁背流面产生的涡流区也会凝聚成密度较大的浮游饵料生物,礁体本身的结构、堆放后的重叠效应及其表面大量生长的附着生物都构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空隙、洞穴、适应许多稚仔鱼的庇护成长。2)礁体表面可供给许多黏着性鱼卵附着和孵化,并为孵化之后的稚鱼提供成长的庇护环境;同时,礁体会吸引洄游性中上层鱼类在其上层洄游,起到聚鱼效果,提高渔获量。3)礁体还可防止底拖作业滥捕,保护渔场环境,改造海底环境,使原本生产力较低,鱼种较少的砂泥地质环境变成生产力较高,鱼种较多的岩礁环境。
另外,各种海藻可在人工鱼礁区生长繁殖,吸收大量氮、磷等营养盐,释放出氧气,净化水质,改变海域生态环境,幼鱼喜欢在鱼礁周围停留,摄食礁体上的附着生物,而以幼鱼为食的凶猛鱼类也会到鱼礁周围索饵。这样,不同食物链级的物种均可聚集到礁区周围,形成一个较为完整和良好的小型生态圈。因此,人工鱼礁区的建设能大力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
3.5.3 海草养殖
海草是一种生长在淤泥质或砂质沉积物上的开花草本高等植物,多分布于热带、温带近岸海域或滨海河口区水域中。大面积的连片海草被称为海草床,是许多大型海洋生物甚至哺乳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食物来源以及沉积物的稳定器,具有稳固近海底质和海岸线的作用,在生态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汕头海域约4 424 km2,面积广大且生态环境优越,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但至今尚未有海草养殖项目,也鲜有科研机构针对本海域进行海草养殖研究试验。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应鼓励科研单位和高校开展海藻养殖的研究探索,积极配合及帮助企业实施海草养殖相关项目,通过在海水养殖区周围养殖海草,改善养殖水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同时增加养殖者的收入,实现海洋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市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力度,海洋产业的发展成效显著。然而海洋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的,过度开发利用势必导致资源枯竭,阻碍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当前党和国家把海洋生态保护列为国家重点任务,出台多项政策与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笔者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海洋渔业工作者,深知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意义,只有保持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渔业才能走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晓鹏,黄博晓.汕头市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初探[J].农家科技,2017(7):26.
[2]汕头市海洋与渔业局.汕头市2016年渔业统计年报[Z].2017.
[3]汕头市海洋与渔业局.2016年汕头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Z].2017-03-09.
(责任编辑:刘昀)
[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浅析]相关文章
- 浅析高温空气燃烧(HTAC)技术
- 中职生成长为“宠物职业医生”的现状与途径浅析
- 计算机网络在小学化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浅析
-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 浅析中学地理多元化教学模式
- 浅析校园足球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作用
- 浅析校园文化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 浅析紫砂陶刻装饰工艺
- 工业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浅析
- 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浅析
- 现代渔业美如画(,一)
- 消费方式对渔业资源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 生态渔业的养殖生产模式及发展分析
- 节水渔业与淡水渔业的发展分析
- 全方位构建校园文化形态,,全面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校特色专业研究
- 基于MFCA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 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可持续发展
-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战略能源分析
- 能源安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 “资源节约型”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
- 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 我国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 经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政府责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