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淤废与宋以降松江鲈之变迁
时间:2022-06-16 19:14:01 浏览次数:次
编者按:目前,养殖占世界水产的比重约为45%,而中国的水产养殖则占全世界养殖数量的60%以上,且呈现大幅增加趋势,其在中国农业中之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本专题的两篇论文旨在反思中国现代养殖业的边界,传统养殖技术的部分恢复和捕养并举可能是未来中国水产业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摘要:宋代以来,松江鲈广泛分布于沿海通潮的河口、河道与湖泊中。其分布范围,北至鸭绿江口,南到慈溪古窑浦。沿海湖泊和通潮河流状况,是引起鲈鱼种群、松江鲈资源数量以及地理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镜湖、吴淞江和小清河是宋以后松江鲈资源量变动最为剧烈的三个区域。
关键词:松江鲈;变迁;河流;淤废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4.06.006
在中国古代鱼类分类体系中,“鲈”类似现代分类学上“属”的含义,一般包括“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和“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两种鱼类。在现代鱼类分类学上,前者属鲈形目鮨科花鲈属,中国花鲈属只有1种鱼类(花鲈);后者属鲈形目杜父鱼科松江鲈鱼属,松江鲈鱼属也只有1种鱼类(松江鲈)。另从体长来看,清代和民国年间黄、渤海花鲈优势个体组在320~640毫米之间,800毫米以上的个体亦常见到;在中国和日本所采集到的松江鲈,体长则在120~150毫米之间 1。为什么古代会把两种体征完全不同的鱼类归为一类?其实主要与吴淞江变迁所引起的鱼类种群变动有关系。
对松江鲈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非常晚。1959~1980年,生物学家邵炳绪对上海地区松江鲈洄游和生态进行了奠基性的研究工作2,但同一时期其它产区的类似研究几乎空白。正如邵氏所指出的:“松江鲈鱼在我国分布很广,从黄渤海至东海的近岸浅海都有它们的踪迹。因而,我们认为产卵场不仅限于黄海南部蛎牙礁一处,凡盐度适宜,有一定附着物存在的潮间带,均有可能存在着松江鲈鱼的产卵场。”1980年代之后,研究开始增多,生物学家在全国各地寻找更多的野生松江鲈群体进行生物学研究。
从长时段来看,1960年代之后特别是最近三十年松江鲈的资源数量属于严重“萎缩”阶段。那么,历史时期松江鲈的资源量和分布区域如何?是否发生过剧烈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今天松江鲈之养殖事业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此外,松江鲈是一种降海洄游性鱼类,亲鱼每年约11月开始向河口洄游,并进入浅海产卵,次年4月中旬开始,幼鱼游向近岸,在淡水中育肥。因此,松江鲈的分布区域和资源量的变动,可以作为较为灵敏的替代指标,帮助我们理解海陆之间微妙的生态系统。
1 小清河流域变迁与松江鲈鱼
民国《山东通志》记载:“鲈,出清水泊,见苏诗。”3按苏东坡《横湖绝句》云:“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云锦缎,纵教匹练写秋光。”只是描绘了锦秋湖之美,并未涉及到鲈鱼。最早明确记载锦秋湖出产四腮鲈鱼的是元人于钦,他在《齐乘》记曰:
锦秋亭,博兴东南城上,中统间邑人所建,取坡诗命名,盖齐地灾时,般泺众水潴为马车渎以入海。博兴宛在水中,舟楫交通,鱼稻成市。昔常过之,爱其风水,绝类江南,赋诗:‘霜风收绿锦,万顷水云秋。海气朝成巿,山光晚对楼。舟车通北阙,图画入南州。且食鲈鱼美,吾盟在白鸥。’其鲈虽小亦四腮,不减松江有莼菜。齐人皆不识,目鲈为豸鱼云。4
松江鲈出产之地,在博兴之锦秋湖,非寿光之清水泊。明代博兴地区四腮鲈仍然有产,明人姚旅记载:“云间四鳃鲈,肉白无腥,故古人称为玉脍。博兴亦有之,士人不辨,目为豸鱼,味去远矣。苏长公锦秋亭诗且食鲈鱼美,托兴耳。”5 姚旅指出,虽然博兴地区松江鲈在体态上与上海地区完全相同,但其味道却迥然不同。
康熙十二年《博兴县志》记录鳞介之品都为淡水鱼类,其中包括“豸鱼”6 。康熙六十年《博兴县志》对“豸鱼”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鲈,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四腮,俗不识,呼为豸鱼,味美。7” “豸鱼”为松江鲈,只是民众仍然不识此鱼名贵,不以松江鲈或四腮鲈命名,而命之“豸鱼”。道光《重修博兴县志》记录鳞属鱼类中有“鲈”8 ,但未有说明。
《博兴县志》之记录还可从府志中得到证明。康熙十二年《青州府志》中有一段“考海物之稍异者”的文字,内有鲈鱼:
鲈鱼出博兴湖中,有四鳃,往时无大者,近乃有,近尺者矣,与松江同味。土人不知,呼为豸鱼。东城锦秋亭诗有“且食鲈鱼美”之句。9
府志记载康熙初年之前四鳃鲈体短,但之后达30厘米,体长由小变长,反映出康熙初年资源量异常丰富。又按宋元时期吴淞江之松江鲈,“小者六七寸许,大者尺计”10,其中“以七八寸为佳”11 ,这是资源量极为丰富时的优势组体长,但当资源量下降时,则其体长有所下降,一般为四五寸,味亦不美。
从上述元明清三个朝代的记载来看,很可能明代博兴松江鲈出现资源下降的情况,以至于明人姚旅评价其味不佳。府志的记载亦可佐证。嘉靖《青州府志》所列鳞介之品除“水母”外,皆淡水鱼类,无鲈 12。咸丰《青州府志》对于府属各县鲈鱼出产情况有详细的记录:
(博兴)鲈,不亚松江,尤为异品。
(高苑)鱼略同博兴,惟无鲈。冬有银鱼,网自大清,非其土产。
(安丘)鱼惟潍水鲤。四腮,其品最着。豸,土人呼为豸花,异于他产。
(潍县)又出豸,同海豸而差小,其味皆无异江南之鲈。
(诸城)此黑豸,海鲈也。四腮,细鳞,大者长二尺许。13
从体长来看,诸城所产为花鲈,故府志特别强调其为“海鲈”。康熙《高苑县志》记载:“泊内多水族,鱼味颇称佳”14 ,但咸丰府志指出高苑除鲈鱼外,其产与博兴同,这说明小清河流域松江鲈分布区域止于麻大泊。府志指出安丘亦出产松江鲈,按安丘境内之汶水和小浯河为潍水之上流,万历《安丘县志》记载:“汶水无鱼,潍水多鲤,其一方乎”15 ,因潍水不产松江鲈,故安丘之鲈很可能是小浯河所产。嘉庆《寿光县志》记载寿光所产之水族,亦包括“豸”;又记,“大于、丹弥诸河产少而味美;若清水泊者,则水族之府也”16 。清代潍县和寿光境内最主要的湖泊分别为长泊和清水泊,大于流经长泊,和丹河、弥河在潍县境内汇集入海,这一流域的松江鲈“产少而味美”,其东的潍水则不产松江鲈。
[河流淤废与宋以降松江鲈之变迁]相关文章
- 上一篇:重庆市11月农事建议
- 下一篇: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