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越边境地区农民增收路径探析
时间:2022-06-17 08:28:02 浏览次数:次
摘 要: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原因,桂越边境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农民增收在数量上仍然有限,在来源结构方面仍有待提高。因此有必要研究影响农民增收的各种因素,探求农民增收的路径,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桂越边境地区;农民增收;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4-0098-05
2009年2月1日正式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增长。2009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在桂越边境地区生活的农民绝大多数是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改革开放以来,桂越边境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如何增加桂越边境地区农民的收入,是事关边防巩固、民族团结、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当前,桂越边境地区应该立足现实,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革创新,切实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农村经济社会得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增收铺平道路。
一、桂越边境地区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桂越边境地区地处我国西南,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光能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短,霜期短暂,雨热同季。这种气候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十分有利。农作物一年两熟,所以农民基本都可以通过务农而自给自足,解决温饱问题,这为桂越边境农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桂越边境的另一地理优势是它位于中越边境,一些农民能够参与中越之间的边境贸易。虽然他们从边贸中赚得的收入差异很大,但参与边贸的农民都能从中获利,边贸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农民非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桂越边境地区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品种结构的调整,但农民收入总体上增长还是比较缓慢。一是种植农作物的主业收入比例逐步缩小。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取得的收入曾一度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农业资源和传统农产品的约束,绝大多数农民种植的作物仍是附加值低的大宗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价格不断走低,时有“增产而不增收”的现象出现。二是养殖业等副业收入徘徊不前。养殖业仅限于淡水养殖和猪鸡鸭鹅等家禽养殖,它是农村农业收入的补充。随着近年来种养结构的调整,政府扶持和科技投入,“副业”收入较以前有较大提高,一些养殖业已形成区域特色,但由于科技要求高,受环境及市场因素的制约,收入稳定性差,有些农户由于缺乏科学饲养,导致“血本无归”。因此除了部分取得了较高收入的养殖业户拉高了当地平均收入水平外,整体的养殖业农户收入不见长,出现徘徊局面。三是农民外出打工就业的非农业收入已成为主要来源,且比例日渐增大。农民收入来源呈多元化格局已形成。农村劳动力非农产业转移已成趋势,“转移”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词,但是就目前来看,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非农劳动技能的缺乏,就业面被限在一些手工体力工作和简单的操作等很小的范围内,还有受打零工及季工的制约,非农收入特别是打工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且工资性收入难以得到较快的增长。2008年以来,受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影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出口锐减,不少企业减员裁员,桂越边境地区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任务异常艰巨。
综上分析,现阶段农民收入来源显多元化格局,但实际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二、桂越边境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政府已连续出台一系列直接、有力、有效支持农民增收的政策,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收入增长速度也有所加快。但是,相比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桂越边境地区农民增收在数量上仍然有限,在来源结构方面仍有待提高。因此有必要研究影响农民增收的各种因素,探求农民增收的困境所在,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制约农民增收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因素
1.土地资源丰富,但山地多,耕地少,平均生产成本过高。桂越边境地区多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少。且当中还有相当部分的望天田,由于招商引资、城市发展建设、农民建房等原因,耕地正逐年减少,这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影响极大。农民生产出与其他地区同等品质、同样数量的粮食就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人力、物力,提高了劳动成本。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是水利设施陈旧落后。桂越边境地区的各类水库绝大多数兴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病险隐患多,渠道淤塞,设施老化,排灌面积减少,抗御灾害能力严重减弱。人畜饮水困难。二是农村道路畅通率低。在一些未通公路或公路等级很低的地方,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是这些地方农民增收的严重障碍。三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牛耕作业普遍,农业生产力有待提高。
3.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技术人才匮乏,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桂越边境地区农村教育发展滞后,人才缺乏,落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与现代农业生产要求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导致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增收潜力发挥不出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桂越边境地区农村现在非常需要科技人才,但现在许多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把自己可以致富的土地放弃了,因为从土地上他们得不到更多的收益。如何利用科技增收,这是目前解决农民收入的一个瓶颈。桂越边境地区迫切需要更多的精英知识分子深入农村,与农民相结合,发挥农民的创造力,发现农村的潜力,与农民协作,总结经验教训,寻找农民增收问题的综合解决之道。
4.边境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影响农民增收。近几年,边境农民各方面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是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文化程度低。9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从而导致了科技成果不会用、不敢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不能使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边民的经营管理素质偏低。市场观念和信息观念比较淡薄,经营知识匮乏,参与市场能力不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等,在农产品的生产中存在盲目从众心理,滞后于市场的发展要求。三是边民的职业技能技术水平低,在农业生产中,主要是依靠长辈们的言传身教来获得技术,大部分边民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的农业技术
教育和职业培训。外出打工多为苦力,付出多而回报少。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意识和洞察力,不知该种什么、养什么、怎样做才能赚钱。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制度性因素
1.农业支持和保护制度不健全,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影响了农民增收。近年来,中央制订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初步形成了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边境农民增产增收成效明显。但整体来看,农业支持和保护制度仍不健全。一是对边境农业支持和保护的水平较低,与财力增长状况不相匹配。二是对边境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重点不够突出。主要表现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科技和科技推广服务投入较低。边境地区防疫力量薄弱;缺乏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保险手段;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总体上较低;农民种粮比较收益明显下降。三是对边境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运作方式不规范,影响了整体效能的发挥。财政支农资金被层层分割,资金使用分散现象相当严重,直接影响了投入效率。
2.农村土地制度不完善,边境农民的土地权益缺乏有效保障。赋予农民稳定的、明晰的土地权利,是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加强和扩大农民权利的途径,但土地制度仍不完善,农民土地权益仍缺乏有效保障,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农民既缺乏充分行使自己土地权利的能力,又缺乏长期稳定的预期。因此,国家应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3.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边境农业生产的主体多是分散经营的农户,每一农户经营的土地非常有限,势单力薄,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由于生产的盲目性,在市场竞争中没有足够的谈判地位,很难形成优势,难以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使农业生产难以与市场有效对接,从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4.农民外出就业增收难度加大,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尚未形成。农民就业难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目前,突出表现在: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低、劳动技能低,观念陈旧,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输出困难,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仅限制农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而且严重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5.农业投入不足,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力度不大,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不多。一些边境地区的个别领导认为农业项目对财政收入和GDP的贡献不够大、不够直接,因此对农业项目的组织策划和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大。导致边境地区农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技术装备落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边境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从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到具体操作,都缺乏科学有效的措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较大。
6.国家投入资金分散。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农村建设的投入都在大幅度增长,但是不少农民却没有感受到这种投入的好处。一是投入分散,来自各个部门、各个系统的资金没有集中用于主要项目,特别是对农村发展影响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二是项目过于集中,没有平衡各地发展需要。不少地方从来也没享受过政策性投入,只有靠自己出劳出资,缓慢地改善条件。三是国家投入的标准不尽合理。国家投入不分山区、平原,不管经济状况、施工难度,对基础设施建设补贴都是一个标准。事实上条件艰苦、经济落后的边境地区的农民承担了更大的投入负担。
三、促进边境农民增收的路径
要促进边境农民持续增收,应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走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道路。
(一)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一是切实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补贴的政策,不断扩大农业补贴范围,努力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大财税对农村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开拓大宗农产品销售市场,发展规模经营主体,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最终消费增长。二是严格按照《预算法》和《农业法》要求,调整县级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支出预算用于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调整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较快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农民增产增收的重点。桂越边境地区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改良品质为重点,着重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1)抓好粮食种植面积结构调整。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种好粮,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增收农民收入统一起来,采用良种良法,推广优质品种。抓好品种结构调整,扩大杂交稻和超级稻种植面积。
(2)立足本地特色,培植优势产业较快发展。一是推进甘蔗产业发展。蔗糖业在桂越边境地区是一个优势产业,是一个值得拓展且有可为的产业,要保持桂越边境地区蔗糖业在全国的领先和主导地位。二是促进有机茶和剑麻产业的发展。使桂越边境地区成为乌龙茶和剑麻生产加工基地。三是加快水果产业的结构调整。桂越边境地区的柑橙类水果深受东盟市场的欢迎,要加快水果产业的结构调整,提高桂越边境地区水果的市场竞争力和外贸出口量。
3.健全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一是强化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允许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动员边民把自家的耕地按相等面积进行互换,将小面积、分散的耕地整合成整块地,以解决难耕作、难管理、难规模发展的问题。二是改革征地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土地征用应当有利于农民,而不是造成大批农民失地失业;应当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合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
(二)强化农民智力投资意识,切实提高边民素质
1.提高边民素质是边民增收的关键因素。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是农民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一大障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农民智力投资意识势在必行。根据市场的需求,定向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改变劳动力的素质结构,为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行劳动力转移提供大量合格的劳动力。
2.建设新型农民。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鼓励有能力、有实力、有魄力的农民以转包、承包等方式获得
更大面积的土地进行规模耕种,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种植利润;引导农民建设种养结合型农业,发展立体农业,扩大农民发展方向;建设完善农村文化市场,推动农民学知识、学技术,用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占领农村思想阵地。
(三)建立多元化的增收方式,拓宽表民增收渠道
1.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努力增加l农民的劳务收入:
(1)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积极引导农民结合实际,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乡村工业、农村服务业等,拓展就业空间。积极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稳定农民工就业。
(2)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特别是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农民培训体系。
(3)建立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农民教育培训资金投入机制,要以财政为主导,各级财政要把农民教育培训资金纳入预算,重点用于各项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提升劳务输出层次。
(4)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
2.利用边境贸易帮助农民增收。一方面,可以组织农民形成一定规模的边贸团体参加边贸,这样随着边贸货物数量的增加、规模的加大,成本将会较个人经营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和东盟贸易规模的进一步加大,需要更多人参与到边贸的服务行业中去,这也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有利条件和机会。
(四)健全农村服务体系,为农民增收提供坚强后盾
1.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一是要加快建立以县市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纽带、村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二是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确保每个行政村派驻一名农业技术员及一名动物疫病防治员。
2.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着力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1)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业投入多少影响到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农产品生产成本的高低。因此,桂越边境地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科技技术攻关的投入,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切实抓好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农村小型水利、县乡村道路、农网改造工程、沼气池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工程建设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多地使用农民工,增加农民在本地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建成一支能长期及时地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的高素质队伍,帮助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引导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进一步加大项目和资金投入。一是项目和资金应重点向边境地区倾斜,让这些地方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改善其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不要使之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二是提高对这些地区的资金投入标准,减轻他们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自筹负担。三是加强贫困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组织人员对各地水利设施、土地损毁情况进行普查,然后根据损毁程度,从国家农业投入中预算专款,公开落实到每个具体项目,保质保量进行修复。
[桂越边境地区农民增收路径探析]相关文章
- 探析锅炉节能环保的优化设计
- 戴维特语言直觉的认知探析
-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析
- 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路径探析
- 管乐团对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探析
- 乾陵文化礼品创意设计探析
- 高校学习型就业团队建设的现实思考与路径探析
- 探析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应用
- 辅导员核心职业能力建设探析
- 2014年国家深化农村改革、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措施
- 网络空间冲突的治理困境与路径选择
-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研究
- 对当下中职校生存状态与发展路径的思考
-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学效果提升路径研究
- 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开发的路径
- 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路径探索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 从“时、度、效”看基层电视新闻栏目的提升路径
- 上一篇:上官之眼(中篇小说)
- 下一篇:红树林的功能及其资源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