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泥鳅大王”养成记

时间:2022-06-17 09:00:02  浏览次数:

一、返乡创业养泥鳅

曾道文今年31岁,是四川省金堂县人,在内江当兵时他结识了当地的泥鳅养殖大户,学会了一些泥鳅养殖的方法,并了解到前几年的水产市场上,像泥鳅这样的小众产品很受欢迎。

曾道文退伍后开始思索创业的项目,首先就想到了养殖泥鳅。但创业的第一步,却并不顺利。四川省养殖泥鳅以本地黄板泥鳅为主,这种泥鳅不但产量低、易患病,而且喜“钻泥”、管护成本高、投入大。2012年创业时,曾道文养殖了几十亩黄板泥鳅,险些亏本。

2013年,相距曾道文家乡不远的中江县兴隆镇调整产业结构,准备发展水产养殖,亟需一个带头人,于是曾道文便来到兴隆,流转了几十亩水田,办起了泥鳅养殖分基地。

2014年,商业嗅觉敏锐的曾道文打听到“台湾泥鳅”不仅品质好,而且养殖管护成本低,产量高,市场售价高,未来市场前景看好,于是他明确了发展“台湾泥鳅”的目标,他在广东省找到了原种苗后引进种苗,成为四川省率先转型养殖新品种泥鳅的养殖户。

“我一次性引进了150公斤原种泥鳅苗,每公斤售价高达600元,这个价格远远高于黄板泥鳅,但养殖效益却高了好几倍。”得益于率先转型培育“台湾泥鳅”,曾道文将养殖基地迅速扩大,并在当地水产界一炮打响。

目前,在金堂县和中江县,曾道文已建起了三个养殖基地,加上自有面积200余亩,年产100万公斤成品泥鳅和5000万尾泥鳅苗,年利润达到了百万元,并带动了周边200余户农民加入了他成立的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面积达到1000亩,合作社还向四川省内外养殖户提供泥鳅种苗。曾道文在成都还开办了泥鳅专销门店。

二、产业升级早动手

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以及消费者的需求转向,泥鳅产业也不得不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

“2015年,成品泥鳅出塘价为36元/公斤,如今降至24元/公斤,泥鳅苗从0.3元/尾降至0.03元/尾,下跌了90%,整个泥鳅行业的行情正在急剧变化,我们必须拿出行动。”曾道文告诉记者,目前中江县规模化的泥鳅养殖户有100余户,这个数量还在上升,未来泥鳅的供应必将大量提升,价格和利润也将持续下滑,早转型才能早主动。

曾道文的转型方法是升级产业,搞多元化发展,在养好泥鳅苗的同时养殖鲈鱼,试点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并承包山地种植李子。“2016年,我参与了一次外地水产养殖考察,看到一个100余平方米的水池借助现代化的养殖设备,每年可产2.5万~3.0万公斤鱼,这颠覆了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不仅节约了资源,更创造了超高的价值。”曾道文告诉记者,未来的水产养殖将是循环绿色模式的天下,要想在未来的水产界立足,现在就必须拿下这个项目。

但要搞内循环养殖,必须要有个好的堰塘,中江县有堰塘8000余口,要找到这样的堰塘并不容易。曾道文告訴记者,不管前途如何坎坷,他认定了的目标就要坚持干下去,他已引进了250公斤鲈鱼种苗,准备了50万元来发展内循环养殖,并准备再拿出50万元来种植李子,建立李子种植基地。

在升级产业之外,曾道文还与几家合作社抱团组成了中江县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为德阳市首家水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成立后,将实现名称、商标、鱼苗供应等方面的统一,未来联合社还将抱团闯市场,带动地方生态农业和水产业的发展。

(四川 肖开丰 杨红 樊邦平)

推荐访问:泥鳅 大王 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