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农村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

时间:2022-06-17 14:49:01  浏览次数:

摘要:校企合作在农村中职学校解决师资力量薄弱、设施设备不足等问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结合当前农村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比较突出的“校热企冷”问题,通过搜集文献,对当前制约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突破瓶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瓶颈;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3-0046-05

当前,农村中职学校存在招生难,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争取企业经费和人力资源支持,实现校企双方共赢的合作机制,已是农村中职学校实现生存和良性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竞争力和办学效益的必经之路。但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瓶颈,甚至出现比较突出的“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只有进行研究探讨,突破校企之间的瓶颈并实现深化和深度合作,培养出高技能人才,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

一、 制约农村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瓶颈

(一)政府方面的瓶颈

1.保障校企合作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不健全

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制定了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如2002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等;但地方政府并未制定和完善在《职业教育法》范围内可推进校企合作的条例、政策法规,在法律层面上缺少有效的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国家对校企合作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校企双方合作中的责、权、利不明确,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缺乏约束力和驱动力。这就是国家要重新修订和完善《职业教育法》的根本原因。

2.地方政府重视力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现有设施设备已不能满足实作课教学的要求,专业课教师受经费影响,走出去培训,提高的机会比较少,“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远远不够,在职称评定、科研等方面同样处于弱势,总体上缺少政策倾斜和长远的科学规划和统一布局。

3.缺乏足够的政策宣传和执行力度

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宣传力度较小,紧靠学校进行宣传,缺少政策支持和联动机制,导致相关政策无法得到落实。如国家税务总局于2007年颁发了《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支付给在本企业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扣除。但大多数学校和企业都不清楚此项优惠措施,即使对相关优惠政策有所了解,但由于其手续烦琐,难以真正得到执行。

(二)学校方面的瓶颈

1.在校企合作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分歧

迫于就业的压力,把校企合作当作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途径,没看做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突破口,认为学生在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安排教师到企业跟班管理就是校企合作,而且,据实习生反馈,实习期间专业与岗位不对口,重复性的技能操作较多,岗位之间轮换较少。在核心岗位或重要的技术岗位,农村中职生一般很少有机会参与实践,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2.二次就业的跟踪管理服务比较薄弱

顶岗实习或就业期间离岗学生的回访、培训再就业、信息反馈等方面的服务尚未完善,影响了学生、家长对校企合作的信心和学校的办学效益。

3.学校教育理念陈旧

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加上职业教育历史不长,起步晚,使不少人对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仍未能充分认识和接受,对参与和推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农村中职学校对校企合作持观望态度,“等”、“靠”思想严重,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

(三)教师方面的瓶颈

由于职业教育起步晚,专业课师资力量薄弱,数量明显偏少,“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一直是农村中职学校师资的软肋,除引进(特招)的少部分专业课教师外,大部分教师来自本地中小学,文化课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明显要好于专业课教师。受政府编制制约,特聘或专业课教师远远不能满足专业课教学的需求;另外,由于待遇低,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和一些高技能人才很不愿意到农村中职学校上课,再加之学校管理严、要求高,即使能到农村中职学校任教,在校时间也不会很长,极为不稳定。因此,导致专业课教师课时任务重,下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技能的机会偏少。又如专业课教师的技能离企业岗位的要求差距大,导致企业在专业课教师的岗位安排上存在难度。

(四)企业方面的瓶颈

1.校热企冷

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而农村中职学校是要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两者各有目标,企业一般不会主动考虑参与农村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只想招人和用人,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脱节现象比较突出。

2.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国家统计部门每年公布的数字显示,大中专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人数远远超过企业需求的岗位人数,企业有选择学校或学生的余地,而学生为了生存却只有先就业再择业。在这种就业形势下,企业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选择人才的空间比较大,压力相对较小,而农村中职学校在推荐学生就业上压力大,显得比较被动,虽然在合作初期签订了相关协议,如企业派技术骨干到农村中职学校为师生上课和培训,在经费、设施设备上给予支持等合作意向,但具体执行下来,企业很难受到协议的制约和约束,原因是缺少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作保障,校企合作往往流于形式。

3.校企合作与企业的利益发生冲突

企业与农村中职学校开展合作,接纳学生到企业参加见习、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企业必然要增加管理成本,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没有具体的政策扶持和奖励措施(如减免税金等配套政策),而又企业要承担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责任和风险,中途管理压力大。另外,农村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周期长,企业人才需求则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在动态中变化。这些均与企业的利益密切联系,最终造成企业与农村中职学校之间的合作极为不稳定。

(五) 学生方面的瓶颈

1.生源质量较差

农村县级中职学校为完成政府下达的招生任务,在生源少、招生学校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对生源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所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是行为习惯差、不会学习,学习成绩差,甚至是道德品质有问题的学生,这样的招生“怪圈”已发展成为农村中职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体制障碍,职业教育这种“量”变而“质”低的现象一直在影响着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2.教育管理难度大

农村县级中职学校学生文化素质偏低,问题学生多,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增加了学校和班主任的教育管理难度,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六)社会方面的瓶颈

1.社会轻视职业教育

受升学考核评价制度、传统成才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社会普遍存在重视学历和知识、轻视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现象;家长和学生都比较看好普通高校这座“独木桥”, 子女学习成绩好,能考上大学是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于是会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上普通高中为首选,家长也不愿意让学习好的子女选择农村中职学校就读,没意识到上职业学校也是培养成为高技能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成才途径,农村中职学校很难招到会学习、综合素质好的初中毕业生,社会因素造成校企合作推进缓慢。

2.宣传引导缺少联动机制

农村县级中职学校面向社会的宣传比较单一,仅仅停留在学校层面上,未形成在政府主导下的职业教育宣传机制,由于对职业教育的宣传比较薄弱,让企业缺乏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意识。

二、突破校企合作瓶颈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的对策

1.制定和确立法规制度

建立有效机制和体制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也是一些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如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就有操作性强和约束力强的法律作保障,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德国的做法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具有启示意义,因而要推进校企合作,必须要建立和完善法规制度,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同时需要政府依法行政、认真执法、加大对执法检查的力度。有法律法规作保障,政府重视,法律法规宣传又比较到位,检查监督又能跟上,执行力度大,农村中职学校在办学经费、师资、科研、职称评定和校企合作等方面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并相继得到落实,企业的利益也才能得到保障,校企合作才会有广度和深度。

2. 高度重视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应得到政府与企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来自政府的强力支持,以为校企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外在助推力。如由政府主导成立由县级领导任组长,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等部门主管领导和农村中职学校校长任副组长,教育部门和农村中职学校相关领导为成员的职业教育领导小组,共同负责管理和协调职业教育的各项工作,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定期召开职业教育联席办公会,及时解决农村中职学校在招生、就业、办学经费、师资、科研、职称评定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和校企合作的力度。

(二)学校方面的对策

1.统一思想,提高对校企合作的认识

农村中职学校应该把思想统一到既要提高学生就业率,也要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认识上来,深刻认识到建立和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真实情境的学习和锻炼机会,解决学校设施设备不足的现状,加快学生角色转变,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沟通,建立良性的、双方共赢的合作机制,让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等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文化、管理和人才需求顺利对接,让学生有机会到更多的岗位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2. “五个联合”提高二次就业的跟踪管理服务质量

政府、教育部门、学校、企业、家长联合起来负责二次就业的跟踪管理服务。中途由政府出面负责协调、检查、监督和考核校企双方;教育部门负责指导、管理校企合作具体事宜;学校与企业负责具体的实施,并成立回访小组,对顶岗实习或就业期间离岗的学生进行家庭回访,家长积极配合,共同教育动员学生返校重新培训合格后再推荐二次就业。在网络上建立完善学生的就业信息反馈、跟踪服务系统,建立健全各种回访制度、培训上岗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

3.学习引进先进教育理念推进校企合作

先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在教师之间建立正确的校企合作导向。再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国外“以就业为导向”的相关教育理念,如网络视频培训、外出培训、参观、考察等学习活动,是快速转变农村中职学校和教师教育理念的主要途径。也可学习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如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社区学院”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其教育理念先进,对农村中职学校和教师会有所启迪。

(三)教师方面的对策

1.改造、提高现有师资力量

结合农村中职学校校情,有计划地安排具有潜力的专业课教师、文化课教师到高职院校、企业培训,或拜特聘教师为师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如分批把专业课教师推荐到专业性、操作性特色比较明显的汽修、机电、化工等高职院校培训学习;把文化课教师推荐到计算机、旅游、财会等高职院校培训学习;同时到企业见习、轮训、参加实践,提高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又如在课堂上,让特聘教师带徒培训校内教师,鼓励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一起上课,教师参加在特聘教师的指导下改进和提高专业技能,获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2.与政府协调,争取专业课教师编制和经费支持,提高特聘或特招教师的待遇

职业教育要发展,校企合作要得到深化,政府的干预是主要因素。在农村县级中职学校,应在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等部门的联合主导下,从政府获取特殊技能人才的自主招聘权和编制;对于企业技术人员到校讲课的工资补助问题应采取政府为主、学校和企业为辅的工资补助原则,至于民间的能工巧匠的工资支付同样采取政府为主、学校为辅的工资支付原则;从高职院校招聘的特殊技能人才,学校应建议政府采取年薪制,并在住房上给予补助,学校在职称晋级等方面要给予倾斜。只要政府重视、采取行政手段给予落实,就能吸引更多的技能人才到农村中职学校工作,且能留住人才,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减少现有专业课教师课时,让这些教师获得到职业院校、企业培训学习和实践,提高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时间或空间。

(四)企业方面的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

建议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企业、 学校、学生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对于未能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企业给予经济上一定的惩罚,从法律上形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约束力。通过国家立法,使职业培训成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使产学合作办学上升为国家意志,这也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很值得借鉴。所以,由政府出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加校企合作,与农村中职学校联合办学育人,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同时提高企业自身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是当前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和主流。

2.通过教育、指导,帮助农村中职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教育学生转变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必须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求对口先就业,先求生存后发展”的思想;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避免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农村中职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引导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能力,调整好就业期望值,定位好目标,使自己的就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把握好机会,顺利就业。只有通过教育、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职业意识,学生在岗位上才会端正工作态度,爱岗敬业有所作为,吸引更多的企业积极与农村中职学校合作,同时扩大农村中职学校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在就业上变被动为主动,使校企合作得以真正落实。

3.与企业建立人才培养的对接机制和安全机制

在政府的主导下,让企业与农村中职学校实现联合招生、并制定符合企业用工要求的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让校企双方共同育人,实现农村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顺利对接;政府、企业、农村中职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签订教学实习、顶岗实习和就业安全责任书或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和责,由政府或农村中职学校出面为学生购买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期间的意外人身伤害责任保险,为学生及家长解决后顾之忧。

(五)学生方面的对策

1.成立职教集团,负责统筹招生、就业和资源共享

将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其目的是整合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多赢,同时,也是实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实现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推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的新模式。职业教育集团的指导思想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城乡联姻、校企合作、实现共赢”,通过校际、校企间的资源联合实现集团成员间的资源共享。例如,为整合地区职教资源,提高师资和设施设备的力量,可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市级的职教集团,要求每个农村县级职中打造两三个骨干专业,然后集中全市的师资和设施设备力量办学。如某农村县级职中骨干专业是汽修、化工和旅游三个专业,可根据专业技能人才在社会的需求现状,划定一个不同专业的招生分数线,实行划片招生,适当控制招生人数,平衡校与校之间的生源素质,让报考这三个专业的学生到这所职中就读;同时,由政府、教育、人力资源等部门核定教师编制和学生的招生人数,每年所招学生数不能超出核定的学生人数,且毕业后由职教集团统一安排顶岗实习或就业,减轻农村县级职中的招生压力,把精力放在抓好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合作和学生就业质量上。

2.成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通过培训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实现家校联合教育学生

针对农村县级职中家长文化素质和教育能力偏低、教育观念滞后的现状,农村县级职中有必要成立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农忙过后召集学生家长到校学习培训,形式主要有专题报告(如教育方法、校企合作等)、到附近企业参观,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逐步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教育能力,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对于特殊的问题学生在家长委员会、学校和家长的密切配合下,通过联合教育、引导,让其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能明确学习目的,积极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六)社会方面的对策

1.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只有全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社会才会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认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正确认识到技能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学历和知识,也要重视能力和专业技能,让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和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2.建立在政府主导下的职业教育联动宣传机制 由政府负责协调广电、文化等部门,对《职业教育法》,2005年国务院颁发的《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和法律进行宣传;同时,由农村中职学校通过下乡调研、走访,在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进行招生或就业宣传,举办“职中之声”等精品文艺晚会,让文艺演出与技能展示相结合,对外宣传农村中职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模式和学生的就业现状,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展示农村中职学校良好的形象。通过实施联动宣传机制,加大校企合作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与农村中职学校开展合作。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之四:突破校企合作瓶颈[J].职业技术教育,2010(15):32-33.

[2]钱建栋,杨毅红.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瓶颈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0(32):54-55.

[3]洪彬彬,应继慧.中职校企深度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0(33):22-26.

[4]戴素江,陈海荣.台湾校企合作模式的借鉴及实施策略[J].科技咨询,2012(3):200-201.

[5]冯专.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与思考[J].科技咨询,2011(3):109-110.

[6]王明达.建立法规 形成机制 多种形式推进校企合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3):5-6.

[7]安杰山.中职校企深度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0(28):64-66.

[8]石伟平,徐国庆. 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18-22.

(责任编辑:张维佳)

推荐访问:瓶颈 对策 中职 农村 校企


[农村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