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防治心血管疾病 我们在行动!

时间:2022-06-17 15:49:01  浏览次数: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大约有300种与CHD和脑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且这些危险因素目前对全球所有人口都显著存在。有别于通常认为的CVD是一类发达国家的富人才会罹患的疾病,80%的CVD死亡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且男女患病率基本一致。

为迎接世界心脏日,专家在行动

前不久,2008年世界心脏日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行,今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了解您的危险因素”,旨在于激励人们把静态的生活方式改变为积极的行动。呼吁人们摒弃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良嗜好,使人人都可以拥有一颗健康的心,人人都可享受愉悦的生活。

此次新闻发布会的召开主要是为即将于今年9月28日举行的2008年世界心脏日启动会做准备,最终将今年世界心脏日“了解您的危险因素”主题传达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拥有一颗年轻健康的心。

发布会上,世界心脏日中国区执行主席胡大一教授指出:“9月28号,全世界共同举办今年的世界心脏日,了解您的危险因素,可能翻译有问题,‘了解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是一个危险因素,我们现在是未来十年的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有多大。”胡教授提出,“了解危险,不是了解危险因素。最大的不同,我们过去是单一的危险因素,今天我们了解十年的危险”,“根据心血馆流行病专家对我们国家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结合国外相关的研究,由中国医学会心脑血管分会联合推出了未来十年心肌梗死,中风发病和死危险的科学预测表使用方法,确定自己是否应该及早干预危险因素,总胆固醇的目标,强调了预防的意义。不只是像过去我们强调的,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饮食和运动方面做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说明。”

卫生部科教司于修成副司长在会上指出:“心脏,特别是冠状动脉硬化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早期诊断,改善生活习惯,再看看遗传方面有什么需要防治的,这方面是心脏日宣传的主题。目的只有一个,使我们的3万多天,活得更开心,更有活力,更有生命质量,为社会和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也为自己的享受做出更大贡献,这是每个人都义不容辞的任务。”“两千五百年就说过‘上医不治已病治预病’这个观点是对的,需要方法和思路。”“祝愿人民医院,除了在心脏日活动举行的报告会之外,落实在我们整个心血管,也包括内分泌这些学科联合起来,形成一套整体的思路,在全国利用媒体也好,利用各种形式简便易行的方法,让家喻户晓,从小开始,从病的萌芽开始,希望人们的生命的寿命不断改善,我们共同承担起来这项任务,宣传所有的大众,所有的医生,咱们共同来完成这项历史使命。它不仅仅是人民医院本身的问题,我觉得人民医院,如此重视这件事,推崇这项工作,卫生部科教司从科技和教育角度要积极支持,鼎立支持。”并表示,“卫生部科教司所有的领导,上下级领导都愿意支持我们对门的人民医院开展各个领域的工作。”

人民医院副院长陈红在会上发言:“心血管在中国和全世界是一样的,已经成为了主要的致死的原因。心血管疾病的增加,这些年来归因于危险因素的增加,人类的基因到现在没有太大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危险因素大大增加,我们相信通过2008年世界心脏病日,“了解您的危险因素”这一系列活动,必将极大推动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事业的发展,同时为我们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北京,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并表示,“医院将一如既往支持我们国家的心血管防治事业。”

卫生部疾控局副巡视员张立在会上说:“近50年来,我国慢性病的死亡不断上升,在2006年我国的心脏病发病已经有91.72/100000,我国高血压的发生率上升到2002年的18.8%,我们现有高血压患者已经到1.6个亿,每年心脏冠心病近75万人,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导致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也不容乐观,人均的吸烟率,目前15岁以上的吸烟者将近3.5亿人,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肉类和油脂的消费量快速增长,谷类食物消费下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平均不到1/3,两亿成年人超重,儿童肥胖率达到8.1%,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也很高,已经有一个多亿,这些危险因素都是十分惊人的。今年9月28日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了解您的危险因素’。这个主题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观点,和预防疾病前移的理念,如果危险因素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估计有80%的心脏病是可以预防的。我们希望广泛开展健康心脏幸福生活的系列活动,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爱心,唤起群众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比如说高血压,营养失衡,吸烟等给予关注和重视。教育大家合理饮食,使每个人都有一个健康的心脏,都能享受快乐的人生。”

意大利心血管流行病学驻北京主任Franco Naccarella讲:“我想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识,今天我们通过继续教育,能够让大家从疾病预防。欧洲公布了心血管预防指南,欧洲的预防心脏病的指南非常类似,也推出了一个量表,欧洲一个量表,评估危险的记分。我想跟大家一样,欧洲的指南更强调了对高血压和胆固醇的控制。我想这些治疗,我们用了很大力度,另外一方面就是一些抵消作用的方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家运动越来越少,饮食不健康,导致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抵消了这个效果。糖尿病也成为目前中国心血管疾病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今年世界心脏日中国区活动主要推出10年内心肌梗死、中风发病和死亡危险的科学预测表,它是由中国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联合制订的。对此,马长生教授为我们做了详细讲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都很明确表明,控制危险因素,对减少冠心病死亡率更为重要。”这个量表“是中美合作”,另外“参考了安贞医院和上海中山医院的一些研究”,“利用这个量表”,“根据你的年龄,性别,胆固醇算出积分,再算出你的危险性。这个研究证实确实非常准确”。另外,对公众观念的树立,马长生教授说,对心脏病大家“要重视起来”。他又说,最重要的还是“胡主任说的几句话,管住嘴,迈开腿,不吸烟,好心态”。

走近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CVD)是一大类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总称,包括冠心病(CHD)、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周围血管病(PVD)。CVD的定义也包括其他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CVD与心肌梗死,心绞痛和脑卒中都有联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大约有300种与CHD和脑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且这些危险因素目前对全球所有人口都显著存在。有别于通常认为的CVD是一类发达国家的富人才会罹患的疾病,80%的CVD死亡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且男女患病率基本一致。全球大约1/3的人死于CVD,是第一位的死因。死于CVD的人数较之肿

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致死的总数还要多。除了因致死而对国家和人群造成影响外,CVD也是一种致残的主要原因,且此类慢性疾病为世界健康系统与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预测至2020年它将超过感染性疾病而成为全球第一的致残原因。CVD易患人群为中年人,并因此限制了他们的收入与储蓄的潜能。在2003年,在欧洲用于CVD的年支出为1690亿欧元,2006年在美国的年支出达到了4030亿美元。降低CVD的发病和死亡率可以减少医疗卫生的开支,从而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

心血管疾病病因

包括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在内的突发事件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即脂肪物质(如胆固醇,血小板和细胞碎片)在供应心脑的动脉血管壁的慢性沉积。堆积物形成局部损伤或粥样斑块。随时间推移,这些局部损伤逐渐增大增厚,致使血管管径变细,减少了通过血管的血流量。血管也变的僵硬,弹性降低。正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流的减少,导致了例如心绞痛之类的心血管疾病,因为心脏或大脑供血不足。进一步的血流限制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例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血管斑块也可能由血管膨胀破裂造成,这可能会完全堵塞一支血管从而导致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研究表明,饮食与心血管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挪威与荷兰被德军占领,居民饮食不足,冠心病明显减少。研究他们的饮食,发现他们吃脂类少,特别是吃饱和脂肪酸少。后来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饮食中脂肪少,而且用的是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多。他们患冠心病远比欧美人少。这说明少吃动物脂肪多用植物油,增加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对人类健康大有好处。冠心病病人血胆固醇比正常人高。食物中饱和脂肪酸又能使血胆固醇增加。于是得出结论:血胆固醇升高能损害动脉,故与冠心病有直接关系。但胆固醇这种作用的机制至今还不清楚。

对危害人们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来说,其发生、发展与饮食习惯有关。据大规模的人群调查表明:不合理的膳食调配以及继发性载脂蛋白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因素。某些学者给家兔喂饲胆固醇,建立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实验观察发现,建立模型过程中先有血脂的异常升高,继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说明饮食习惯与动脉粥样硬化是通过脂质代谢异常而发生关联的。

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证明:饮食习惯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平素爱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人,其心、脑血管病发生率较高。胆固醇高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因素,因此,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量,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此外,饱和脂肪酸可增加血小板的活性和血栓形成倾向,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再如,有人习惯高盐饮食,而高盐饮食也是引起高血压病的饮食因素之一。代谢研究表明,健康成长每天钠的需要量仅为200毫克,而一般西方人日常摄入量为生理需要量的5~20倍,中国人食盐的摄入量颇高,为15克左右。

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通常一个潜在有CVD但无症状的人,首发表现可能为心绞痛或脑卒中。这说明必须对危险因素有充分认识,采取必要措施以阻止其发展成CVD。然而,有些人可能有症状。心脏疾病没有单一的特异症状,只是某些症状能提示心脏病存在的可能性,但当几种症状同时出现时,常能得出几乎肯定的诊断。医生首先通过病史和查体进行诊断。然后通过实验室检查来确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帮助拟定治疗计划。然而,有时严重的心脏病患者,甚至在疾病晚期也可能没有症状。常规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而就诊时亦可能不会发现这些无症状的心脏病。心脏疾病症状包括:某种类型的胸痛、气促、乏力、心悸(常提示心跳减慢、增快或不规则)、头晕目眩、晕厥等。然而,出现这些症状并非必然存在心脏病。例如:胸痛可能提示心脏病,但也可发生在呼吸系统疾病和胃肠道疾病。

一是疼痛。心肌不能获得足够的血液和氧(称为心肌缺血)以及过多代谢产物堆积都能导致痉挛。常说的心绞痛就是由于心肌不能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而产生的一种胸部紧缩感或压榨感。然而,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这种疼痛或不适感的类型和程度都有很大的差异。有些患者在心肌缺血时,可能始终没有胸痛发生(称为隐匿性心肌缺血)。

二是气促。气促是心力衰竭的常见症状,是液体渗出到肺脏中肺泡间质的结果,称为肺充血或肺水肿,类似于溺水。在心力衰竭的早期,气促只出现在体力活动时。随着心衰的加重,轻微活动时也发生气促,直至静息状态下都出现气促。卧位时液体渗到整个肺脏,而站立位时由于重力作用液体主要分布在双肺底部,故心衰病人卧位时发生气促或加重而站立位时症状减轻。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病人夜间平卧时发生的气促,站立后可减轻。

三是乏力。当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时,活动期间流向肌肉的血液不足以满足需要,此时患者常感到疲乏与倦怠。但这些症状常难以捉摸,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视。患者常通过逐渐减少活动量来适应或归咎于衰老的表现。

四是心悸。通常情况下,人们对自己的心跳没有感觉。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剧烈活动后,甚至正常人亦会察觉到自己的心跳非常有力、快速或不整齐。通过脉搏触诊或心脏听诊,医生可以证实这些症状。心悸症状是否属于异常,取决于对如下问题的回答:有无诱因、是突然发生或是逐渐发生、心跳频率、是否有心律不齐及其严重程度等。心悸与其他症状如气促、胸痛、乏力和倦怠、眩晕等一道出现时常提示有心律失常或其他严重疾病存在。

五是头晕和晕厥。由于心率异常、节律紊乱或泵功能衰竭导致的心输出量减少可引起头晕和晕厥。这些症状也可由大脑或脊髓疾病引起,甚或没有严重的病因。如长久站立的士兵因腿部肌肉活动减少影响血液回流心脏,可能会出现头晕。强烈的情绪波动或疼痛刺激神经系统也可导致头晕和晕厥。医生必须鉴别心源性晕厥与癫痫,后者由大脑疾病引起。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目前,心血管疾病的一些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通过广泛研究,发现了一些危险因素,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缺乏体力活动和肥胖等,这些因素多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药物治疗等方式加以调节和控制。

1、合理调整饮食。限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补充维生素C、B、E等,限制食盐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一是进食各种水果和蔬菜。无论是正餐还是点心,都应进食各种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含有较高的营养和纤维素,含相对低的能量,因而有较高的营养密度。以摄入较多水果和蔬菜为特征的饮食方式,具有降低发生心脏病、脑卒中和

高血压的优越性,习惯性进食各种水果和蔬菜(特别是深绿色、深橙色和黄色果蔬)有助于保证摄入存在于这些食物中的微量营养素。此外,水果和蔬菜富含水分,能量密度较低,有助于减少能量摄入,也有利于保持健康体重。为保证摄入适量的纤维素,更推荐食用完整水果和蔬菜,而不是果汁或菜汁。二是进食各种谷物制成品。每天选6种或6种以上谷物制成品可提供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混合营养素。但目前一般人对这些食品的消费水平都是偏低的。

2、加强体力活动。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和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比长期坐位工作和缺乏体力活动的人的冠心病发病率低。大量研究还证实:绝大多数慢性病与体力活动不足有关。提高体力运动水平与合理营养相结合,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是有效的。因此,提倡体力活动已成为当今许多国家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预防慢性病的一个重要举措。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研究证实,缺乏体力活动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危险,会使遗传基因易感者(指遗传基因有缺陷者),尤其容易在腹部脂肪过多介导下发生心血管疾病。二是大量科学实验确认,非药物、经济、实用、有效又无副作用的适量运动有益于各年龄组人群的健康、体能,并可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此外,体力活动有利于调整脂代谢。我们观察到,有氧运动使致动脉硬化的血脂指标,如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下降,从而使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素、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增加,尤其是通过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活力增加,可使HDL2水平增加。高脂饮食使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信息核糖核酸(LDL_R_mRNA)表达下降,运动可使其保持不降,从而使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减少。增加体力活动还有抗凝血、抗缺血、加强纤溶和对抗心率不齐等良好作用。

3、控制吸烟。吸烟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尼古丁和烟雾中的一氧化碳所致。吸烟的其它效应如血小板粘滞度的增加,也可导致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以使安静时的心率加快、收缩压与舒张压升高,心肌对氧的需求增加。心率的加快、血压的升高与尼古丁量呈正相关。对于正常人,尼古丁的这种效应引起的损害不是很明显,而对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病人,心率与血压的增加可导致心肌耗氧量的增加,而有病变的冠状动脉又不能提供这部分血液,此时就出现了供需间的矛盾,从而使心绞痛加重或发生心肌梗死,发生过心肌梗死的病人则容易复发。

尼古丁可使心脏传导系统损害,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使心脏猝死的危险性增加,也使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及血栓形成的机会增加。相当多的证据表明,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主要因素,吸烟者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的水平非常高。冠心病、心肌梗死、脑供血不足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随着吸烟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吸烟者冠心病猝死率高于不吸烟者,戒烟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及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低于继续吸烟者。

推荐访问:心血管疾病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