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研究
时间:2022-06-17 17:42:02 浏览次数:次
摘要: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基础,是旅游的内涵和灵魂,旅游业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两者之间有很大的融合空间。青海通过提升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旅游整体发展环境、持续注入旅游资金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现状,并在两者不断延伸、重组、渗透中充实旅游资源的内涵,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涌现出众多个性化的旅游景点景区,打造出很多具有本土地域特点的文化旅游品牌,促进了当地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青海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存在融合的程度低、规模较小,融合的不平衡性突出,旅游业界对二者融合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支撑不足,市场发育不全面,创意策划、管理人才奇缺等问题,仍需从理念创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人才保障等方面深入探索和实践,推动两大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青海;旅游业;文化产业;融合
一、青海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现状
(一)融合环境有了大的改善
1.政策支持力度有了提升
政策的支持可促使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打破各自的边界,轻松进入对方空间,将固有的交融关系推向深入。青海各级党委、政府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作了许多工作。201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对青海旅游业发展的思路日趋明确,制定了“打造大美青海、努力建成旅游名省”的战略目标和“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的发展布局,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旅游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等8个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建立了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机制,先后出台加快建设高原旅游名省、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等4份重要文件,涉及土地利用、税收减免、金融信贷等86条政策措施,并根据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召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进行布置;省委省政府1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名省的意见》、《关于促进青海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各级地方政府纷纷跟进,以文件的形式落实省委省政府精神,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另外,青海省制定《青海省“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青海省“十二五”旅游业总体规划》、《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总体规划》、《青海省“十三五”旅游业总体规划》以及各级地方“十二五规划”、各级地方“十三五规划”等,认真落实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精神。与此同时,各级职能部门从全局的高度和视角,全面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工作。省旅游局连续召开七届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及全省旅游工作会议、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进会等系列会议进行布置,并与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等部门联合提出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和措施,特别是在文化旅游演艺剧目、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2016年以来,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认真履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合力,全力推进青海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全省范围内形成了政府主导、各级职能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局面,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
2.旅游整体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深入推进诚信旅游建设,建立旅游服务质量信用等级制度,营造了诚信、规范、安全、周到的旅游环境。自2010年以来,青海在全省范围内相继开展“旅游项目推进年”、“旅游厕所革命年”、“旅游消费和服务提升年”、“特色旅游推进年”、“生态文明旅游年”等5大主题活动,重点建设贵德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互助旅游休闲度假区、黄南热贡文化旅游区、三江源生态旅游示范区、金银滩——原子城、祁连旅游风光带及玉树灾后重建等项目,新建了一批宾馆饭店、旅游厕所、自驾车营地、停车场、游客中心等设施,极大地改善了旅游环境,促进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2015年,青海省旅游局对违规经营的旅行社进行行政处罚,净化旅游环境。同时建立了旅游市场巡查机制,组成联合督导检查组,不定期随机检查重点景区、旅游企业、高危项目、重点场所,解决突出问题,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提升旅游服务质量。2016年以来,青海加大了受理旅游投诉力度,优化了旅游环境。
3.旅游资金投入不断增加
为了给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撑,青海不断完善旅游资金投入机制,促进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2016年,青海创新了投资模式,一是联合民营资本组建国有控股的省旅游投资集团公司,主要承担全省旅游及相关产业国有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开发、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职能,在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培育市场主体方面作了有益探索;二是由省财政厅、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社会资本,设立青海旅游产业促进基金,深化旅游投融資改革,拓展旅游投融资渠道,搭建多元化投融资平台;三是成立了青海旅游产业融资担保公司,为企业投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建设提供投融资担保服务。
(二)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在青海,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大融合的“急先锋”。具体表现在,一是融合的时间较早。从青海旅游业的发展看,早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和旅游即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在打造旅游“有形”景观、重视景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同时,不断尝试丰富旅游“无形”内涵,初步形成了较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二是出现了个性化的文化旅游景区景点。通过对特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在不同地域、不同景区,推出了不同特色、不同内涵的文化旅游类型、线路和产品。如在深度挖掘青海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培育出了历史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旅游等特色文化旅游类型,开发出了世界屋脊天路之旅、唐蕃古道文化之旅、青海丝路探访之旅、民俗风情体验之旅等旅游线路,打造出了西宁城市文化景区、塔尔寺文化景区、互助纳顿土族风情园、循化撒拉族风情园、黄南热贡文化景区、果洛格萨尔文化博览园、年保玉则地质博物馆、金银滩藏族文化景区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消费需求。通过融合,创新了旅游商品研发销售拓展的渠道,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如塔尔寺景区有自制的小饰品、佛珠、哈达等旅游纪念品。西宁乡趣园景区设计了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纪念邮票册、明信片等进行销售。日月山景区设计出以日、月二亭和文成公主塑像为模型的旅游纪念品。海北州制作了体现当地文化资源特点的王洛宾音乐文化系列产品、军事主题系列产品等旅游商品。青海湖景区设计了钥匙扣、手机链、八宝纪念币等5类具有青海湖文化元素的旅游商品。乐都柳湾景区设计了以彩陶符号为主要内容的领夹等纪念品。这些在青海旅游商品中占有一席之地。另外,青海还开发挖掘传统节日,创建新兴节庆活动,促进文化旅游深入发展。如开发民和土族纳顿节、同仁六月会;创建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借助组织“中国旅游日”青海主题活动,举办大美青海文化旅游商品消费季旅游商品创意大赛,联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看展“评选寻找青海10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活动等多种平台,成功推动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三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树形象促融合。通过抓重大活动、抓节庆活动、抓重点剧目、抓重要赛事,不断提升“大美青海”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西宁市举办“夏游西宁”、清凉西宁国际徒步节等文化旅游活动30多项。在旅游旺季推出大型文化旅游情景秀剧目《古道传奇》。西宁市乡趣园每周出演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曲艺演出300余场。2014年,中国首部青藏高原青春骑行文化微电影《爱,全在那儿》拍摄完成,微电影通过镜头展现了海北州独特的藏族民族风情、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深厚浓郁的传统美食及骑行文化等特点,推进了海北州文化旅游融合的发展。海南州七彩峰丛地质公园的实景剧目《天地人缘》创作完成并在景区展演。青海湖景区成功举办了青海湖国际雕塑与大地艺术旅游季、青海湖祭海文化旅游季、青海湖观鸟旅游季等三大活动。四是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通过制定发展规划保障融合。2012年以来,青海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立足“家门口”的文化旅游资源,高标准谋划文化旅游融合工作,编制了一批旅游业和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如海南州组织完成了《海南州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总体规划》、《黄河大峡谷旅游规划》、《赛宗寺旅游规划》和《龙羊峡旅游发展规划》;海北州编制了《海北州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总体规划》、《门源县文化旅游融合集聚区发展实施规划》、《祁连县文化旅游融合集聚区发展实施规划》、《刚察县文化旅游融合集聚区发展实施规划》、《海晏县文化旅游融合集聚区发展实施规划》;黄南州各县有针对性地编制文化旅游规划,如《同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这些规划将旅游发展形势,当地旅游资源优势、现状及所处区位特点,旅游培育目的等内容充分糅合,为青海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融合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指南,促进了融合的发展。
[青海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研究]相关文章
- 青海省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现状
- 青海省妇幼保健机构现状调查研究
- 从青海地域\地名\地貌探讨昆仑文化的渊源
- 学习《***在青海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交流材料【完整版】
- 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在青海考察期间重要讲话精神情况的报告
- 对青海省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 航空业发展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研究
- 旅游业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职能定位研究
- 浅谈旅游业发展现状下的高职导游人才的培养
- 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与政策建议
- 解析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 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和传统艺术的融合与应用方法分析
- 2022年度融合创新论坛发言:实行综合经营是金融业融合创新的必由之路(完整文档)
- 高校动画专业产教融合教学策略
- 经编装备的“两化融合”发展
- 上一篇:绥芬河市医养结合情况的调研
- 下一篇:建设“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